章陵郡一剑封喉,“古隆中”沦为笑谈!
公元197年诸葛亮带着家人自平顶山迁居南阳卧龙岗,开始了晴耕雨读,自食自足的生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0919d2785ffc237878d2ca9aaff430.jpg)
十年后的208春,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离开卧龙岗到新野县,后来跟随刘备一路南逃,弃新野、奔樊城、败当阳、走夏口,出使东吴,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这都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fa87f40625c01535e3cd8e4bd51b3d.jpg)
阿头山(古隆中)
其实,在诸葛亮还没迁居南阳的十年前,刘表坐镇荆州,董卓为了削弱袁术、孙坚的势力范围,指使刘表在南阳郡与南郡中间,又设置了一个章陵郡,将荆州七郡变为荆州八郡,并派自己的心腹蒯越为章陵太守,把南阳郡的穰县、邓县、新野等十二个富庶之县,尽数划归蒯越管辖。这件事,让相互利用的袁术、刘表两方,反目成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14eca5a621ad8622f0bacda4dd88533.jpg)
也从这一时期开始,邓县就属于章陵郡管辖了,一直到东晋结束,邓县也再没有归属过南阳。
东晋偏安江南时期,襄阳人习凿齿写了一句“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句话,被南朝宋人裴松之,又备注在陈寿的《三国志》书中,当时也出现了大量侨置地名,《南雍州记》《荆州记》《水经注》等,以讹传讹,将“号曰隆中”收录在书中,这句话也成了襄阳强夺南阳隆中卧龙岗的主要依据。
其实这句话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不管是诸葛亮躬耕时期,还是《出师表》上书时期,邓县是属于章陵郡的,虽然曹丕黄初三年改章陵郡为义阳郡,邓县仍然不属于荆州南阳郡管辖。
假设邓县跨越汉江,管辖了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号曰隆中”,这个“号曰隆中”也与南阳或南阳郡没有任何关系,也碰瓷不上“躬耕于南阳”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e2ab4be493c6c40cd857b909dd8b4d7.jpg)
岑彭大战阿头山
这只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其实这种假设是根本不成立,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国灭掉楚国后,在汉水以南设南郡,秦昭襄王不可能把江南的阿头山留给江北的敌国,因为此时的汉江以北秦国还没有占领。《后汉书.郡国制》写到,襄阳有阿头山,属于南郡,习凿齿《襄阳记》“秦兼天下,汉以南设南郡,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也明确了南阳郡和南郡以汉水为界。不存在邓县跨越天堑,管辖江南的事情,历史上也从没有这样的记载。
综上所述,今天襄阳的“古隆中”,与南阳郡没有任何瓜葛,章陵郡历史的发掘,更加坐实了这个论证,其“号曰隆中”所谓的亮家,与诸葛亮没有关系,要么就是东晋司马亮或者虞亮,曾经在“古隆中”群山中居住过(这一点几乎不可能),要么就是一个凭空杜撰伪造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