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难度跃升:小学三四年级数学,难点应用题列出算式,最早的函数思维。
少部分学生会跟不上掉队,一部分学生借助补习班记忆题型,原先一二年级抢跑的优势淡化,一些没有抢跑,低年级考不到满分成绩相对落后的使学生,逐渐跟得上大部队。
第二次难度跃升:初二上学期,数学几何,自主思维能力比拼,逻辑链建立。
小学高年级到初一并没有很明显的难度陡坡,难度平稳提升,但初一阶段是小学计算思维到初中逻辑思维重要的转折期,初一的知识结构,虽然同样体现在计算上,但隐形的思维能力差距却正在形成。
初二上学期几何的难度,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即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思考。这个阶段掉队的学生,不仅是思维能力不足,而是没有思考的意愿。
第三次难度提升:初二下学期,数学函数,理科思维体系建立,物理力与运动,高中物理的学习基础。
初二两极分化第二阶段,一部分学生通过暑假提前学习,培训班记忆练习大量解题模型,应付了上学期几何,但应付不了下学期的函数。
相比几何函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以前所学代数的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再加上寒假时间低于暑假,以及物理力学难度的加成,使得初二下学期结束,初中阶段的分流格局才大致完成。
第四次难度提升:高一,数理化难度全线提升,高难度高区分度下理科思维体现。
初三难度高于初二,但一般初二能够应付,初三也不会太差,只是原有的两极分化,变成了天上低下。
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即使难度不断提升,但整体还是渐变式的成绩变化,但高一可以仅仅一两个月,就改变小学初中九年的成绩格局。三大理科难度和区分度全线提升,外力作用影响不复存在,注重培优选拔的教学模式和试题结构,使得真正的能力差距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