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诸葛之姓来源于葛姓,起自西汉葛婴之孙的封号“诸县侯”,也是葛姓中特殊的唯一的一支。东汉诸葛浦庐初为南阳彭宠部下。后来,随同吴汉(南阳人)归顺刘秀,久经战阵,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官拜骠骑将军,在南阳叶县、博望等地均有田舍,居住在京都洛阳。今天的洛阳还有诸葛村。
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于洛阳。
中平六年,189年,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父亲续弦南阳望族谢氏。林氏宗祠,在今天的南阳官庄工区一带。
初平三年,192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带着继母谢氏,和大哥诸葛瑾等,赴任泰山郡丞。第二年诸葛珪病逝于任上,此时洛阳一带战火连天,诸葛瑾只有带着继母,赶赴江东,投奔另一支族人。
父亲走后,诸葛亮诸葛均两弟兄,就跟随从父(叔叔)诸葛玄生活。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初,一家人离开洛阳,南下荆州避难,居住在荆州南阳郡的叶县,诸葛玄在这里见到鲁阳袁术,被袁术推荐做豫章太守,就立即赶往荆州,需要得到故交荆州牧刘表的正式任命,没成想朝廷已经另外安排朱皓任豫章太守了,无奈只有带着家人留在襄阳,想在刘表手下谋个一官半职,期间处处受到襄阳本地士族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十五岁时,叔父诸葛玄忧郁成疾,不久染病去世,归葬于叶县平山(今平顶山)脚下,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在此结庐守孝。期间诸葛亮和徐庶拜师颖川隐士司马徽为师,并一起同游郏县张店“留侯祠”,留侯即张良,汉初名臣。并留《汉石刻碑文》,石刻碑文写到:“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建安元年,196年,《三国志.裴松之注.魏略》曰:“亮在荆州(南阳郡),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起所至,亮但笑而不答”,表明此时的诸葛亮胸怀大志,与避难于荆州的士族子弟,经常拜师游学。
建安二年,197年,十七岁的诸葛亮和弟弟,迁至南阳隆中卧龙岗,在南阳城西郊,卧龙岗上居住下来,躬耕陇亩,开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
在南阳,东汉时期的诸葛家族,留有一些祖宅田产。《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徒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有峡口(今南阳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今南阳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今唐河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东,去南阳庐六十里。”根据以上历史记载,躬耕于南阳时,虽然有多处田地,但是南阳隆中卧龙岗,是诸葛亮的主要生活区、居住地。
建安三年,198年,十八岁的诸葛亮迎娶了沔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高爽开列,谙熟军阵兵法,为黄香之后,东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侄,南阳黄忠(南阳宛城区夏饷铺村人)堂兄。当时居住在南阳城南,白河边的黄龙庙村,距离卧龙岗不足三里地,中间有梅溪河桥(后为三顾桥)相连。《黄香公族谱》记载,黄承彦“谓诸葛亮曰:闻君择妇,家有丑女,才堪相配,孔明许婚,即载送归,谚云,孔明择妇,正得承彦之女云。”
在卧龙岗,诸葛亮为弟弟诸葛均娶妻林氏。《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林家也是当时宛城的名门望族,同属士族家庭。
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辅助刘备。
诸葛亮首先依靠自己在南阳积累的人脉,为刘备不断增加的军民数量筹集粮饷。南阳晁氏,为周朝太子后裔,世居西鄂(今南阳卧龙区石桥镇),名门望族,田产颇丰。《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州,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
还有《绥寇纪略》记载:“献贼破荆州时,民家有汉昭烈帝借富民金充军饷券,武侯押字,纸墨如新”
诸葛亮靠自己躬耕于南阳这十多年,所积累的人脉、信誉担保,为刘备集团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刘备带领十万军民,从新野南下提供了充裕的物资保障,刘备也不得不发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感慨!卓越的后勤保障能力,也是诸葛亮能迅速跻身刘备集团核心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