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薄氏:刘邦这个女人不简单,低调中见不凡

平民历史 2024-04-25 07:43:53

低调,既是一种内在的涵养,又是一种清醒的睿智。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也就是说低调是做人的最高智慧。

刘邦后宫佳丽,吕太后、戚夫人为人们所熟知,而薄太后则像一池春水,清澈见底。

戚夫人极度受宠,刘邦即使征战天下也常伴侍左右,又兼“如意类我”——刘如意酷似刘邦,所以戚夫人经常撒娇向刘邦讨封,“如意立为赵王”之后,又多次挑战刘盈的太子之位。

而吕太后“为人刚毅”——勇敢果断且残酷。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吕太后“希见上”,刘如意“几代太子数矣”。“及高祖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刘邦驾崩之后,吕太后大肆报复戚夫人,不仅将其削成了“人彘”,还将刘如意骗到长安毒杀了。

“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那些像戚夫人一样受宠的妃嫔,吕太后一怒之下圈禁了,不得外放出宫。而实际上,那些受宠幸的妃嫔被圈禁后活活饿死了。

吕太后寿终正寝之后,吕氏一门却遭到了功臣将相大肆杀戮,吕氏血脉仅剩下未能生育的孝惠帝皇后,即吕太后的外孙女。

“而高祖后宫唯独无宠疏远者得无恙”——唯独那些不受宠被冷落的妃嫔没有灾难。其实,薄太后就是唯一一个所谓的“无宠疏远者”,她因为低调保全了性命,也保护了其子代王刘恒。

失意不卑不亢,得意不骄不躁,低调成就人生赢家。因为薄太后低调,所以功臣勋旧平叛诸吕,代王刘恒脱颖而出继承帝位,使得子孙后代繁衍绵绝。

魏国王室血脉

低调并不意味着平凡。

“薄太后,父吴(今苏州)人,姓薄氏”,薄太后是江南美女。在刘邦后宫中薄太后是唯一以美貌著称的,“见薄姬有色”。而戚夫人虽深受刘邦宠爱,司马迁却并未描绘其相貌如何。

薄姬具有魏国王室血脉,但出身并不光彩。“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通”指通奸、私通,也就是说薄姬是父亲薄氏与魏媪的私生女。

“及诸侯叛秦,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于魏宫”——魏豹起兵反秦于前206年称王,魏媪将薄姬送进了魏王宫。秦灭魏在前225年,据此推算薄姬嫁给魏豹时十八岁左右。

当然,这也明确薄姬在成为刘邦妻室之前,曾嫁给了魏豹。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魏豹是战国时魏国的宗室子弟。汉元年(即前206年)正月,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魏豹因跟项羽入关灭秦为被封西魏王。

前206年八月,刘邦“还定三秦”,向东扩展地盘。前205年三月,“汉王从临晋(陕西大荔)渡”,魏豹率领士兵投降了刘邦。

“媪之许负所相,相薄姬,云当生天子”——薄姬生母魏媪为女儿看相算命,许负预言薄姬生的娃是天子之命。

薄姬是魏豹的女人,薄姬之子自然是魏豹的种。既然儿子是天子,那么老子注定了要坐拥天下。“及闻许负言,心独喜”——所以魏豹听到许负的预言,欣喜不已。

“三年(即前204年),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即绝河津,反为楚”——魏豹上书请求回家探望双亲,返回魏地立马封锁了渡口,背叛刘邦而投降了项羽。

刘邦派人劝降无果,“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派将军韩信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王魏豹。

《外戚世家》的内容与《高祖本纪》、《魏豹列传》有出入,“汉使曹参等击虏魏王豹”。但这并不矛盾,当时曹参从属于韩信,也就说曹参俘虏了魏豹。

作为战利品魏王后宫献给了刘邦,“而薄姬输织室”——薄姬被送进了纺织作坊。魏豹则被押送到荥阳,刘邦并未杀他,而是让他同周苛、枞公一起驻守荥阳城。荥阳遭到项羽围攻,周苛担心魏豹再投降,所以砍了他。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后宫”——魏豹死后,刘邦进入织室,看到薄姬年轻貌美,就下令送进后宫。

同房一夜育子

“岁余不得幸”——薄姬进入后宫一年多未受“临幸”。此处“幸”特指皇帝与女子同房。“岁余”则排除了薄姬在此期间生子的可能。

司马迁为何着重突出这句话呢?其用意大概如此:

首先,明确了代王刘恒为刘邦之子,而并非魏豹的子嗣;

其次,刘邦当时忙于战事,无暇顾及后宫,况且戚夫人一直伴随左右;

其三,薄姬做人比较低调,并未参与众嫔妃的争夺宠爱。

再看薄姬受刘邦临幸似乎一切是天意。

然而,静水流深。

“始姬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相爱”——薄姬年轻时,与管夫人、赵子儿友好相亲。彼时没有“闺蜜”这个词,管夫人、赵子儿相当于薄姬的闺蜜。她们年轻时曾经约定“先贵毋相忘”,但是管夫人、赵子儿受到刘邦的宠幸,却未能兑现约定。

“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刘邦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管夫人和赵子儿两美人陪伴左右,她俩回忆往昔嘲笑当年与薄姬那个傻傻的约定。

“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刘邦听后便有些好奇,问她们为何而笑,两人将实情详细地告诉了刘邦。

薄姬没有联合两个受宠的“闺蜜”争宠,而是甘于寂寞。这让刘邦很好奇,而薄姬即使身处人生低谷也不卑不亢,暗蓄力量。

“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刘邦听完两个妃子的讲述内心有所感触,不由得同情薄姬,当天传召薄姬与她同房。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薄姬对刘邦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

此段文字肯定是司马迁牵强附会,如果人尽皆知,吕太后岂能饶过薄姬和刘恒?或许司马迁用来说明薄姬其实也在努力争取“临幸”的机会。

所以,“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刘邦对薄姬说道:“这是显贵的吉兆,我将为你促成这件好事。”

“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就是这次同房薄姬怀有身孕,并生下了男孩,就是后来的代王刘恒。

“其后薄姬希见高祖”——此后薄姬很少再见刘邦。薄姬并未因诞下“龙种”而求宠,又回到低调状态。

此处“希见”二字,与吕太后有同病相怜的意味。正是因此,薄姬得以“从子之(到)代,为代王太后”。

低调得以保命

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史记·吕后本纪》

刘邦共计八个儿子,自然妃嫔也不在少数。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后宫女人众多,钩心斗角自然少不了。

庶长子刘肥于汉六年(前201年)封为齐王,次子刘盈于汉二年(前205年)六月立为太子,三子刘如意于汉八年(前199年)封为赵王,四子刘恒于汉十一年(前197年)封为代王。此外还有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戚夫人仗着刘邦的宠爱,屡次三番为儿子刘如意争夺储君之位。“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戚夫人受宠所以常伴随刘邦左右,并跟随刘邦征战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戚夫人天天在刘邦跟前哭泣,想让刘如意取代刘盈太子之位。

老大刘肥为“外妇”(情妇)曹氏所生,受封为齐王,封国七十余城,“民能言齐者皆属齐”。曹氏虽然没有名分,也就没有争名夺利的条件,更何况齐国占据半壁江山。

代王刘恒排行老四,而其他王弟基本上与储君之位无缘了。老二是吕后之子刘盈已立为太子;“子凭母贵”,况且吕雉还是皇后之尊。

薄姬虽有第一相师许负的预言,却没有急于争宠夺权,既懂得收敛,又保持低调。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无疑戚夫人成了吕太后痛恨之人,所以刘邦一死,吕后处死了戚夫人,刘如意受牵连也被毒死。“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那些像戚夫人一样受刘邦宠幸的姬妾们,也吕太后囚禁起来了。这意味着无论是争宠,还是争权都招致吕后记恨。

“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薄姬因为很少见刘邦的缘故,所以能够被放出宫外,到代国去做了王太后陪伴儿子。

狭路相逢,侧身而过。

正是薄姬的低调,才得以保全自身性命。

传承低调家风

前180年,吕太后驾崩后,功臣勋旧平叛了诸吕,谁来继位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最终,功臣勋旧经过协商妥协选择了代王刘恒。

“太后家薄氏谨良”,这成为很关键的因素。“谨良”,意思是谨慎善良,其实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说到底不过是低调二字。

薄氏“谨良”家风决定了刘恒的命运,也应验了许负的预言。

前181年正月,赵王刘友被吕后“幽死”——囚禁起来活活饿死。“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刘友竟明目张胆宣称,“吕氏凭什么封王!吕太后死了,我一定要灭了吕氏。”不懂得隐忍成了牺牲品。

前181年二月,“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吕太后又调迁梁刘恢为赵王。刘恢对此闷闷不乐。“以吕产女为赵王后”——吕太后包办婚姻,将吕产之女嫁给了刘恢。刘恢再度不满,吕氏女“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刘恢在吕氏女监视下,没有了任何自由。所以,“王悲,六月即自杀”。

刘恢自杀后,“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吕太后又派人告诉刘恒,想将他换到更大赵国为王。

“代王谢,愿守代边”——刘恒对吕太后千恩万谢并加以拒绝,表示愿意在苦寒之地戍守边疆。

假如刘恒也同意调迁到赵国为王,估计与刘恢、刘友下场一样。正是刘恒懂得低调做人,所以又躲过了这一劫。而刘恒的低调则源自母亲薄氏教导!

绛侯周勃被诬告谋反而下狱,依着汉文帝本意做实罪名斩立决。周勃贿赂狱吏,向薄太后求救。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文帝上朝时,薄太后用头巾掷打汉文帝。一个老太太扔头巾打儿子,说明薄太后在朝堂听政,但并未像吕太后直接插手政事。

薄太后替周勃主持公道,“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周勃掌握皇帝玉玺,统率御林军时没有谋反,现在退居一个小地方反而想要造反了?

低调的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躁。薄太后为周勃谋反辩解,说明她虽参与政事,却并未把持政权,更没有因为掌握权力而张狂不可一世。从此来看,薄氏虽贵为太后,仍保持低调做人,并未作威作福。

结束语:

除了《绛侯世家》证据,《张释之列传》、《文帝本纪》相关记录也反映出薄太后的低调。

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武同乘一车入朝,到了司马门没有下车。对于刘启、刘武违反禁令的行为,公车令张释之追赶阻止,并扣押了刘启、刘武,还上书汉文帝弹劾太子、梁王大不敬。

薄太后听说此事便批评了汉文帝,所以“文帝免冠谢”——脱下帽向母亲谢罪,并说“教儿子不谨”。此处“谨”字与前文“谨良”一样包含低调之意,可见低调做人是薄太后家风传承的基本要求。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后”,前179年正月汉文帝册立长子刘启为太子,时隔两个月有关部门要求册立皇后。文帝为何没有同时册封窦姬为皇后?大概是对窦姬不太满意,毕竟慎夫人才是最宠。

此时又是薄太后替窦姬说话,“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薄太后只所以选中窦姬,大概是她崇尚道家“清净无为”。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如同水一样沉静低调,知礼崇卑。

“薄太后后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薄太后死于汉景帝二年(即前155年),埋葬在南陵。“以吕后会葬长陵,故特自起陵”——长陵是刘邦与吕后合葬陵墓,所以薄太后又单独起陵墓。这意味着薄氏即使死后仍保持低调,不跟吕后、刘邦合葬在一起。

综观薄太后一生,可以套用《周易》中的两个词:“潜龙勿用、亢龙有悔”——无论贫贱还是富贵,无论失意还是得志,始终低调做人。

0 阅读:1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