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才过人?七律3首笔力雄厚文采斐然,当年或也有大情怀!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2-20 05:10:15

登小姑山感怀 其一 晚清 · 李鸿章

岷峨东下数千里,吴楚中分此一拳。

楼阁高低嵌竹外,湖山左右赴檐前。

春风春雨妆台黯,江北江南画稿悬。

绝顶俯临尘世小,便骑黄鹄挟飞仙。

首联:“岷峨东下数千里,吴楚中分此一拳”,诗人起笔勾勒出宏大的地理空间。“岷峨东下数千里”,从长江源头岷山、峨眉山写起,江水奔腾东流数千里,尽显其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在此广阔背景下,“此一拳” 将小姑山比作一拳之石,却能 “吴楚中分”,在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的强烈对比中,突出小姑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 处于吴楚分界之地,展现出其虽小却举足轻重的地位。

颔联:“楼阁高低嵌竹外,湖山左右赴檐前”,此联描绘小姑山的近景与周围环境。山上楼阁错落有致,高低相间,“嵌竹外” 使画面增添了几分清幽与灵动,翠竹与楼阁相互映衬,富有层次感。“湖山左右赴檐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湖水与山峦仿佛主动奔赴到楼阁檐前,化静为动,不仅展现出小姑山周围湖光山色的秀丽,还营造出一种山川簇拥、生机勃勃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站在山上,被美景环绕的震撼。

颈联:“春风春雨妆台黯,江北江南画稿悬”,“春风春雨” 点明时节,描绘出春雨绵绵的氛围。“妆台黯”,小姑山传说与女子相关,这里的 “妆台黯” 或许暗示着岁月变迁、历史沧桑,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江北江南画稿悬”,将江北江南的美景比作一幅幅展开的画稿,进一步强调了小姑山所处之地风光如画,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这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此联在写景中融入了历史的沧桑感与对自然的赞叹,情景交融。

尾联:“绝顶俯临尘世小,便骑黄鹄挟飞仙”,诗人登上小姑山绝顶,俯瞰尘世,感觉世间万物都变得渺小,这种视野的开阔引发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便骑黄鹄挟飞仙”,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想要骑着黄鹄、挟着飞仙遨游天际的愿望,展现出诗人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心境,同时也体现出诗人不凡的抱负与胸怀,渴望超越平凡,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登小姑山感怀 其二 晚清 · 李鸿章

东南归路莽萧条,皖口千峰若为招。

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

灵风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汗马骄。

孤客不堪回首望,苍茫一片劫灰烧。

首联:“东南归路莽萧条,皖口千峰若为招”

“东南归路莽萧条”,诗人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荒凉、落寞的氛围,“东南归路” 点明方向,“莽萧条” 描绘出归途中一片荒芜、寂寥的景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衰败。

“皖口千峰若为招”,皖口的千峰好像在招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看似是在写自然景观的亲切,实则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在这萧条的归途中,唯有千峰似在相招,更显旅途的孤寂与冷清。

颔联:“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

“半局残棋” 形象地比喻了当时混乱的局势,如同棋局未终却已呈现败象,暗示了战争虽已过去,但留下的是残局和未竟的事业。“存战舰” 则点明了战争的痕迹,那些残留的战舰是曾经激烈战斗的见证,它们静静地存在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硝烟与战火。

“八年恨事付寒潮”,“八年恨事” 指的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等持续多年的战乱,这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如今这些恨事都随着寒潮渐渐流逝,诗人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融入到这浩浩荡荡的寒潮之中,既有对历史的无奈,又有对现实的忧虑,借景抒情,情韵深沉。

颈联:“灵风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汗马骄”

“灵风下水征帆疾”,描绘了江面上灵风拂动,船只顺流而下,帆影疾驰的画面,给人一种灵动、畅快之感,似乎蕴含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落日中原汗马骄”,落日余晖洒在中原大地上,奔腾的骏马显得格外矫健,“落日” 给人一种苍茫、雄浑的感觉,而 “汗马骄” 则展现出一种昂扬的气势,象征着诗人内心渴望在中原大地有所作为,收复失地、重振国家的壮志豪情。

此联通过一 “帆” 一 “马”,一动一静,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完美融合,展现出诗人复杂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期许。

尾联:“孤客不堪回首望,苍茫一片劫灰烧”

“孤客不堪回首望”,诗人以 “孤客” 自称,强调了自己的孤独与漂泊之感,“不堪回首望” 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不敢回首往事,因为那些经历太过惨痛。

“苍茫一片劫灰烧”,诗人回首望去,只见一片苍茫,仿佛处处都是劫后余生的灰烬在燃烧,这既是对眼前所见荒凉景象的真实描绘,也是对国家历经战乱、满目疮痍的沉痛感慨,以景结情,将诗人内心的悲愤、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推向了高潮,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和沉重的哀伤。

游鹿洞归途感赋 晚清 · 李鸿章

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犹在阆风巅。

孤筇暝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低徊朱陆论心地,忍使薪穷火不传。

首联:“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犹在阆风巅”

“鹿去台空屋数椽”,直接点出白鹿洞书院的现状,曾经的白鹿已去,亭台楼阁也空余几间屋舍,给人一种物是人非、荒凉落寞的感觉,暗示着书院曾经的辉煌不再。

“置身犹在阆风巅”,“阆风巅” 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诗人说自己置身于此仿佛在阆风巅之上,将白鹿洞书院比作仙境,一方面体现了书院环境的清幽、高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这里曾经是文化圣地,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与上句的 “鹿去台空” 形成对比,更显如今的冷清。

颔联:“孤筇暝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孤筇暝踏烟中路”,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拄着竹杖,在暮色中踏上烟雾缭绕的小路的情景,“孤筇” 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暝” 和 “烟” 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氛围,给人以幽深感。

“万壑春藏洞里天”,则展现了白鹿洞周围的自然景观,无数的山谷中似乎都藏着春天,而白鹿洞就像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句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书院环境的优美与神秘,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与欣赏之情。

颈联:“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乱后诸生虚讲席”,点明了时代背景是战乱之后,曾经在书院中讲学的诸生如今已不在,讲席空空,反映了战乱对文化教育的破坏,使得书院的学术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令人惋惜。

“门前流水隔尘缘”,门前的流水潺潺,仿佛将书院与外界的尘世缘分隔开,一方面写出了书院环境的清幽静谧,与外界的喧嚣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书院在战乱后与外界的隔绝,文化传承似乎也受到了阻碍,有一种与世隔绝、无人问津的落寞。

尾联:“低徊朱陆论心地,忍使薪穷火不传”

“低徊朱陆论心地”,“朱陆” 指的是朱熹和陆九渊,他们曾在白鹿洞书院进行过著名的学术辩论,探讨心性等哲学问题。诗人在这里徘徊沉思,回味着朱陆的学术思想,表达了对他们学术成就的敬仰与追思。

“忍使薪穷火不传”,“薪火相传” 是比喻学问和技艺的传承,诗人反问怎能忍心让这文化的薪火因为战乱等原因而断绝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和责任感,表现出他希望能够延续文化命脉,不让先人的智慧和思想在时代的动荡中失传的强烈愿望,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使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 阅读:23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