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问题,搜了一下,没找到李敖的原话,所以不确定是否是李敖本人原本的观点。

关于这个提问中的两个观点:对知识分子没用,对劳苦大众不接地气——导致儒家摧枯拉朽的崩溃,说说个人看法。 第一 摧枯拉朽,事实如此: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可一两黄金有时候还不卖不来一个土豆(慈禧西行路上,一个价值连城的翡翠手镯,也不过换几个烤熟的马铃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汉以后,太平盛世,重儒;乱世之时,重法。
为什么儒家要汉以后开始被重视? 因为之前都是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而秦始皇二世而亡——于是,意识到: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汉:外儒内法,独尊儒术。。。
最直接的理解:乱世——易子而食。 为了生存,连自己亲生骨肉,都拿出来交换“粮食”——还谈何仁、礼?

第二 它对知识分子没用?
传承两千多年的东西,如果毫无用处,什么样的智商群体会用2000多年?
所以,关键不在于有用没用,关键在于怎么用?
清末,西学渐进,儒家就没用了?——对于一些知识分子而言,儒学可有大用:投名状——献给西学的大好头颅。
通过诋毁,谩骂。。。儒学、传统,来获得“西学”的认可。 知识分子里面,一些人什么德性?——花言巧语、阿谀奉承。。。
2000多年孔子就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
孟子的名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些知识分子不是因为儒家没用而诋毁儒家——而是,儒家对他个人而言,有大用:投名状,所以歇斯底里、竭尽所能、吹毛求疵的诋毁儒家。

第三 对劳苦大众不接地气?
这句话,说得挺:知识分子的调调——垄断了对知识的话语权,好像底层百姓没啥文化,就不懂孔子的“仁”、“礼”、“忠”
是,前面第一点说了,乱世——易子而食。
但这是全部吗?
翻开近代史,多少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为了民族、为了国家,倾其所有,毁家纾难?
落草为匪,但为匪不为寇!
流落青楼,但不失拳拳之心!
。。。
翻开抗战史,看看南洋华侨的捐款,有多少是烟花女子、三轮车夫、码头劳工。。。一个子一个子汇聚起来的?
不识字,不等于不听书、不看戏——霍去病、苏武、岳飞、文天祥。。。

不是劳苦大众不能接受儒家,是劳苦大众不接受儒家里面的糟粕——不合时宜的压迫劳苦大众的东西。
是那些失去“筋骨”的知识分子,借儒家,整出来的那些糟粕——维护这些知识分子的“特权”的不合时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