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增:读懂《老子》,我终于知道失聪失明的原因了

问道化鸣 2025-01-06 16:42:42

著名作家沈善增先生的老庄解读系列,被誉为“向两千多年来的权威旧注发起挑战的作品”,是“惊世骇俗的学术新著”,他认为“目前流行较广的《老子》权威旧注……凡八十一章几乎每章都有严重的曲解与误读”。

沈先生认为自古以来几乎每一章都有严重的曲解与误读,很赞成。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肯定我们在否定别人的同时,自己就不存在“曲解与误读”。

那么,他的《老子原来这么说》一书咋样呢?

我们以他对“五色使人目盲”一章的解读为例,探讨一下他对《道德经》的理解水平,看他的解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阅读体验。

原文(以他的文本为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喜看纷繁的色彩会令人视力受损乃至失明,爱听喧闹的音乐会令人听力受损乃至耳聋,习尝浓重的调味会使人味觉受损乃至败坏,沉湎于纵马打猎会使人心发狂,耽玩难得的财物会使人行为反常。正因为这样,有道之君养浩然之气,以充实自己的胸腹,不追求感官的刺激与享乐,故而,去除那些奢侈豪华而采取这节俭静养的措施。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译文。

1、老子开门见山,直接论述“五色、五音、五味”等,并不涉及“喜看、爱听、习尝(生造词)、沉湎、耽玩(被他用作贬义词)”之类情感附加词。

2、“喜看纷繁的色彩会令人视力受损乃至失明,爱听喧闹的音乐会令人听力受损乃至耳聋,习尝浓重的调味会使人味觉受损乃至败坏”。这样的理解无论怎么说,都不符合常理:原来,缤纷的世界和喧闹的音乐,才是道治失明、失聪的原因?

谁说纷繁的色彩会让人失明?谁说爱听音乐,就会让人失聪?作为“世界精神孕育者(赫伯特.曼纽什)”,“最符合国际标准的顶级哲学家(贝尼特)”,老子会以这样违反常识的“事实”为案例,推断出“圣人为腹不为目”的结论吗?

3、“耽玩难得的财物会使人行为反常”。老子说的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本指金银珠玉、稀世珍玩之属,并非“钱财物品”,物品不一定是“难得之货”,“钱财”虽然难得,但通常不能理解为“货物”。

4、“有道之君养浩然之气”。老子之自然主义大师,不是伦理说教者,他哪里有如此鼓动人心的说辞?实在是多此一举。

5、“以充实自己的胸腹”。以浩然之气充实自己的胸腹?这是否意味着不用吃饭了?老子说的“为腹不为目”,并不涉及心胸、气度之类的道德说教。

6、“去除那些奢侈豪华而采取这节俭静养的措施”。“五色”、“五音”、“五味”是对情欲文饰以及世俗情趣的比喻,与奢侈豪华并不相干。而“这节俭静养”之说,又从何说起?

老子所谓的“为腹不为目”,是比喻,要表达的是只为质朴而不为浮华,“去彼取此”,去的是“目”,取的是“腹”,不是什么奢华与静养。

下面,就本章常见问题做一分析探讨,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五色、五音、五味”背后的思想

传本《道德经》的原文是“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老子是通过生活常见现象为比喻,来解释他要表达的道理。

“五色”、“五音”、“五味”,是老子对“声色味”之类物欲享受的描述,“五”代表多,并非一定要具体解释哪五种,这些不是老子论述的重点,也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心思。

“五色使人目盲”。“目盲”不是眼花缭乱,老子说的很清楚,就是xia子,就是“失明”。很多人把“五色使人目盲”理解为缤纷的色彩会让人失明,怎么可能呢?老子要表达的是:被斑驳陆离的(粉饰)世界所迷惑,就看不到真相。

“五味使人之口爽”。凡是有味的都是实物,而虚无之道才是无味的,所以老子说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会让人沉溺于享乐之中而无心于恬淡之味,即不能“味无味”,也就是不能“为道”。

“五音使人耳聋”。五音暗指混杂之音,天下之大,悠悠众口,公说公话,婆说婆话,会扰乱人的视听,让人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古代微服私访为的就是听到民声民意。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田猎也是比喻,驰骋就是驰骋世务,奔逐利益,心系有为,如同田猎,唯求斩获,贪心既生,则永无止境,故曰“心发狂”,皆为远离清静之道所致。

那些难以获得的稀世宝物,会阻塞大道的畅行,剥夺天下人的自由。

“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腹”指代知止、知足,“目”代表永无知止、知足之境。所以要抛弃情欲文饰的浮华,保留质朴厚实的大道。

请注意: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去彼取此”,这就是“道”的思想,既:消灭一个,保留一个。所以,他不存在“扣其两端用其中”的中庸思想。

除了本章的“去彼取此”之外,明确提出“去彼而取此”的还有,39章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74章的“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等。

另外,“去彼取此”的思想贯穿整个《道德经》,比如“三绝三弃”属于“去彼”,后面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属于“取此”。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智”与“明”等等,都是“去彼取此”思想。

这里面不存在辩证法问题,与易经之道也不是一回事,因为老子之道不涉及互为依存的关系问题,他涉及的全部是本末关系。所以“取舍”与中庸思想无关,所有的“合适”“适中”“恰当”的表述都是方向性错误。



0 阅读:2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