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函谷关,很多人会联想到老子出关,老子真的西行出关了吗?不见得,至少至今尚无证据证明老子出关。
“老子出关”最早源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里存在两个疑点:
1、秦始皇焚书,各国史书、诸子书尽焚,从刘邦、萧何开始,就发动民间献书,直到汉武帝时期还在广泛征集民间“私藏”,仅河间王刘德的个人征藏就几乎抵得上大汉王室的秘藏。
此时的司马迁虽然累世为史官,所藏之书却也很有限。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多从儒家和民间访问所得,因来历不确,故《老子韩非列传》所记多用“或曰”“或言”之类的不确定说法。
因为资料匮乏,加之民间方仙道思想的影响深远,老子被神化,出于无奈,司马迁只好借民间传说为文,充实老子事迹。
2、老子西行“至关”,这个“关”是函谷关吗?司马迁并没明确说,但后人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函谷关。事实上,“函谷关”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秦惠文王继位,商鞅变法之后。
就是说,在老子时期没有此关,函谷关大约建立于战国时期,现属河南省灵宝县,为秦国抵御六国而建,晚于老子200多年。
并且函谷关属于周朝“王畿之地”,在王畿之地,岂能说“去周”?
3、秦地有大散关,地处今陕西省宝鸡市,为西周开国功臣,“文王四友”之一的散宜生的封国,到东周时,散国被秦国吞并,散关为秦所有。
所以老子时期只有大散关而无函谷关,假使老子真的出关,也应该是“大散关”而非函谷关,只有出了“散关”才能叫“去周”——离开了周地,故云“不知其所终”。
国学,一个被严重狭隘化的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国学”也叫“中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泛称,并非儒学的专称。儒学和道家学说、法家、墨家、阴阳家、中医、中国武术、中国戏曲等学说、技艺一样,都是“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切地说,国学范畴很广大,除了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以外,还有战国黄老道学、两汉经学、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以及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狭义的“道学”仅指“理学”。道学包括但不限于“道家”之学,中国最早的“道学”特指宋代理学。广义的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水与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文化,三教九流,都是在道学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的。
佛教自古印度地区传入中国,早期佛经释义,也是对应道学概念进行的中国本土化翻译、改造,在长期的三教磨合过程中,佛家融合了道儒二家的思想,逐渐演进为完全中国化之佛教。
到了隋唐时期,佛、儒、道三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所以,说到国学,起码应该想到这三家文化。但也有学者,比如傅佩荣等人认为,佛学不属于国学,因为其教理教义和其偶像都不是中华本土固有。
老子与上帝、天师、鸿钧老祖到底是什么关系?上帝是中国古代固有名称,并非源于基督教
中国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昊天上帝之称,《诗经·大明》“上帝临汝,无二尔心。”《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诗句。
《尚书》也称昊天或大帝,比如《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尚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君主号称“天子”,受命于天就是遵命于上帝,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授权?当然是上帝。君主借助这样的理论,以赋予君王至高无上而亘古不变之权威。
作为华夏文明圈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公祭。但帝王祭天,要祭祀与自己一朝相应的天帝。
因为古人相信天象与人世是对应的,在太微宫中,有五个星位,即为五方天帝。五帝是“五行精气之神”,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故有“感生帝”之说,如尧帝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黄帝感生,禹是白帝感生,汤是黑帝感生,周文王是苍帝感生。
在殷商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称帝,或称天帝。商周以来,天帝的称号日趋繁化,名目多不胜数,但无论什么称号,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基督教的最高信仰是“天主”,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获得两广总督陈瑞允许,在广东肇庆创建了第一座基督教教堂,西教初来,并不受中国人欢迎。
为了让中国士大夫阶层能够接受这种外来宗教,利玛窦把基督教教义与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相融合,将中国固有文化概念引入基督教教义的诠释中,其中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把“天主”改称“上帝”。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写道:“吾天主,乃(中国)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而已。
但是,“帝”或“天帝”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与“万物”属于同一层次。
“天师”并非“天之师”,而是“以天为师”
“天师”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意为“合乎天然之道的先生”《晋书·郝超传》称张道陵为“天师”。
《中华道藏》解释,也是“以天为师”的意思,其间有一段问答:“古今贤圣皆有师,今天师道满溢,当复师谁乎?”
(张道陵)答曰:“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
从对话中看得出,天师乃是“以天为师”顺天法道之人。但与老子没有关系。
朱元璋对道教天师之称谓不太接受,于是问嗣汉张天师:“天亦有师乎?”于是改天师府为大真人府。而天师这一称谓,被附上“天之师”的含义,是被误解的。
鸿钧老祖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并非道教人物
鸿钧老祖是明代许仲琳在其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塑造的人物,在小说中,鸿钧老祖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的师父。
但在中国道教信仰里,没有鸿钧老祖这个人物。不仅如此,不少佛教人物,比如观音菩萨就被列入元始天尊的弟子。
《封神榜》与同一时期的《西游记》一样,佛儒道人物只有正邪之分,没有宗派之别,这是元末明初的三教合一社会背景决定的。
因此,老子是思想家,是人;“上帝”是华夏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神;“天师”是对道教创始人和继承人的尊称,即“以天为师”之意;鸿钧老祖则是小说《封神榜》塑造的人物,与道教无关,更不是道家人物。
迷信大杂烩了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