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后,他们会分给你们涨工资,会为你们修公园、学校、医院,但是请记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仁慈,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切格瓦拉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东吴集团出了一件大事,鲁肃病逝,随着他的离去,有些复杂的问题,东吴集团开始想不明白了。
出身淮泗大族的鲁肃,早年因为散财结交当地才俊被而被认为是败家子,但后来的事情证明,鲁肃是那个时代少数几个能算明白大账的人之一。
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拿下荆南四郡,孙权集团很多人表示不满,认为出力少的刘备摘取了胜利果实,唯独鲁肃力劝孙权,把自己手中的南郡也借给刘备,这当然会让刘备的实力进一步加强,但是实力增强的刘备也必须替孙权集团挡住北方的曹操,孙权集团则可以腾出手来消化自己的根据地扬州。
此后的鲁肃一直在维系孙刘联盟,也正因为此,鲁肃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憨厚的“老实人”形象。
但是,那个敢亲自为老幼族人断后,能一箭射穿盾牌吓退袁术追兵,那个三言两语就能说服孙权与曹操死战的鲁肃,又岂会是一个简单的“老实人”,他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他日后苦苦维系孙刘联盟,不过因为他能算的明白账罢了。
当时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孙刘力量相加尚稍逊色于曹操,如果联盟内部再发生内耗,哪怕再小的内耗,都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结果。
这笔账不太好算,只有鲁肃始终算得明白,他死后,东吴政权立刻进入了战略短视模式,虽然短期内得了荆州,但长期来看,东吴政权永远失去了挥师北上的能力。
历史上,有些人会做出看起来是损害自己集团利益的行为,但大多数时候这不是因为这些人傻,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算得明白更大的一笔账。
公民之殇公元前509年,罗马人赶走了国王小塔克文,随后罗马人废除国王制,实行共和制。
罗马共和国的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公民,理论上讲,所有罗马公民在权利上平等,罗马人一同耕种,一同作战,靠着公民权这一纽带,罗马军团作战勇猛,在一次次作战中不断壮大,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和四次马其顿战争,罗马已经打败了当时周边的所有对手。
但是普通的罗马公民却悲哀的发现,罗马距离地中海霸主的目标越来越近,却离当初那个公民之国越来越远了。
公元前133年,罗马共和国已经在地中海地区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作为共和国主体的罗马公民,却陷入了贫困。
这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在持续数百年的征战扩张中,罗马共和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奴隶、金银等战利品,这些战利品虽然大头要被贵族们拿走,但是作为罗马军团主力的平民也是可以分到一杯羹的,理论上讲,平民阶级的财富积累即便不如贵族阶层那样快,在整体上它总还应该是不断积累的,但是很可惜,事情并未按照理论上的方向运行,问题出在一个关键因素:奴隶。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初的经济基础是自耕农经济,大多数罗马公民的职业都是自耕农,他们靠耕种小块土地为生,土地便是他们的生产资料。
土地与奴隶是罗马共和国在连年不断的征战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两种战利品,土地的分配上,贵族拿走大头,平民有时也有机会分走小头,但是奴隶作为一种比较昂贵的“商品”,只有贵族才有资格享有。
贵族们在战争中同时获得了土地和奴隶,他们要做的当然是让奴隶来耕种土地,于是新的经济模式诞生了:贵族主导的奴隶制庄园经济。
贵族主导的庄园经济在与平民主导的自耕农经济的竞争中逐渐显示出优势,这背后的逻辑是庄园经济的稳定性更高,罗马公民自行耕种的土地,可能因为公民本人需要应征上战场而错失一年收成,没有收成的自耕农家庭,只得卖出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买走土地的往往是有钱的贵族。
在中国古代的任何一个王朝,土地兼并都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罗马共和国,但是中国的土地兼并与罗马的土地兼并仍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的小农在失去土地后,往往后成为佃户,继续为地方豪强耕种土地,但罗马的自耕农失去土地后,连进入贵族的庄园为他们耕种的机会都没有多少,在贵族主导的庄园经济中,主要的劳动者是奴隶,对于他们来说,购买奴隶比雇佣罗马公民更为划算。
在贵族主导的庄园经济取代平民们主导的自耕农经济后,失去土地的罗马公民们惊讶地发现:在这个他们的自己的国度里,竟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
于是大量失地农民涌入罗马城谋生,千万不要以为平民失去土地给罗马造成的影响只是流民增多,自耕农的大量破产对于罗马共和国的打击是致命的。
无敌罗马,无兵可用罗马共和国的兵役制度是兵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罗马公民平时为农,战时拿起武器加入罗马军团。
如果单从这一点看,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似乎并不会影响罗马共和国的兵源,因为这些人虽然失去了土地,但是依旧是罗马公民,理论上讲还是可以加入罗马军团的。
但对于当时的罗马共和国来说,情况要特殊的多,在罗马共和国,加入军队是要有财产限制的,而拥有一小块土地,是加入罗马军团的最低标准。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加入军队还要有财产限制呢?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军头做大。
罗马军团的将军和士兵都不是固定的,战争爆发时,元老院任命将军,由将军带领由平民组成的军队作战,战争结束后,平民们各自回家,将军也返回元老院担任其他职务,将军与士兵之间的从属关系在战争结束时就结束了,这样一来将军就不可能在军队中培植自己的势力以达到控制军队的目的。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有点类似于大唐前期的府兵制,将领们出将入相,士兵们战争结束返回家乡继续耕种。
大量罗马公民们失去土地,也就自动失去了成为罗马军团士兵的资格,罗马以强悍的武力征战四方,骁勇善战的罗马军团是其称霸地中海的中流砥柱,而现在罗马军团竟出现了用兵荒,如果这一情况持续,罗马称霸的基础就将土崩瓦解。
危机已经近在咫尺,罗马人必须做点什么了。
劫富济贫第一个就罗马共和国自耕农失地这一问题给出答案的人叫提比略·格拉古(大格拉古)。
提比略·格拉古出生于罗马共和国一个政治贵族家庭,其外公就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打败汉尼拔的大西庇阿。
面对共和国后期的自耕农失地的问题,大格拉古认为既然问题出在土地上,那么解决方案也要从土地上来找,既然流民们不能加入罗马军团是因为没有土地,那么再重新分配给他们土地不就可以了嘛。
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却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土从哪出?
理论上讲,土地的出处有两个:第一是国家的公地,第二是让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们上缴部分土地分给平民。
表面上看,只有第二种方案损害贵族利益,但事实上,这两个出处都是对贵族利益的巨大损害,因为在当时,贵族们靠着自己手中的特权,暗中占据国家公地自己耕种的情况比比皆是。
所以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方案,势必要以损害贵族利益为代价。
公元前133年,提比略·格拉故当选为保民官,随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规定每个家庭的土地上限为1000犹格,超出的部分要上缴国家,然后国家统一分给无地可种的罗马公民每人30犹格土地耕种。
这样一来罗马共和国便回到了共和国初期的自耕农经济形态,罗马共和国的兵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唯一的阻力只来自一个方向:那些在改革方案中被要求交出土地的贵族们,恰恰是这个国家政策的制定者。
要让他们通过令自己蒙受损失的法案,这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殉道者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方案在逻辑上是没错的,但他在说服贵族们通过他的法案时,却显得不够成熟。
提比略·格拉古多次向元老院贵族们陈述分给失地流民土地的重要性,并希望元老院贵族们交出自己多余的土地,部分元老院成员也认同了提比略改革方案,但因为部分元老院成员坚持改革不能牺牲他们的土地,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草案迟迟得不到通过。
面对这一困局,提比略·格拉古的出现了操之过急的表现,他直接绕开了元老院,将自己的改革方案直接诉诸于公民大会。
绕开元老院直接将法案诉诸于公民大会,这在罗马共和国并不违法,但却违背了凡事要先在元老院讨论通过的传统,提比略此举被视为向元老院的权威发出挑战。
此举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原本支持他的元老院贵族们也开始反对他了,重新分配土地法案问题原本只是议题之争,如今却演变成了阶级之争,而这条路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停下。
提比略想通过公民大会,绕开元老院直接通过他的法案,但是元老院贵族们也并非毫无办法,提比略的身份是保民官,而保民官一次产生两人, 只要另一名保民官否决提比略的法案,这条法案就无法成行。
贵族们设法说服了另一个保民官马尔库斯·奥克塔维乌斯,他当场否定了提比略的改革法案,但提比略仍不死心,相反,他采取了更加激进的对抗措施,他重新修改法案后,甚至删除了原法案中对元老院贵族的妥协措施,这样一来,矛盾再次激化。
数日后,提比略再次在公民大会上提出自己的法案,并请求奥克塔维乌斯不要再否决,但奥克塔维乌斯依旧选择否决,提比略于是提出公民大会罢免奥克塔维乌斯保民官身份,这是罗马建国以来首次一名保民官罢免另一名保民官。
为了让法案得到通过,提比略再次破坏了规则,此时整个罗马共和国的贵族阶层已经与提比略势同水火,提比略手上的筹码只剩下平民阶层的拥护。
保民官的任期只有一年,为了让自己的改革法案能够通过并贯彻,提比略决定竞选连任下一任保民官,这是他打破的第三个规则,因为在他之前,是没有人竞选连任保民官的。
提比略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能被调和,最终在提比略竞选连任保民官的现场,大祭司声称提比略准备僭越称王,于是早有准备的元老院贵族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棍将提比略和其支持者活活打死。
提比略等人被扣上了叛国的帽子,尸体被扔进了台伯河,提比略·格拉古的改革以这样一种方式草草收场。
继承者提比略·格拉古被杀10年之后,其弟弟盖约·格拉古再次当选保民官,盖约吸取了哥哥的教训,在推行自己改革措施的时候学会了分化瓦解。
盖约的改革措施除了哥哥的土地改革外,还增加了几条:首先,要将国库中的粮食拿出一部分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失地之人,让他们有饭吃。
另外,在审判法庭,在原来由300名元老担任的审判法官的基础上再增加300名骑士法官,同时,盖约还建议,将亚细亚行省的收税权交给骑士群体。
显然,盖约除了通过土地法和粮食法拉拢平民阶级外,还试图去拉拢新崛起的骑士群体(可以理解为新贵族)。
盖约的分化瓦解战略在最初取得了成功,在骑士阶层的大力支持下,盖约成功连任了两任保民官。
骑士阶层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罗马人,而是来自意大利同盟者,盖约为了进一步拉拢骑士群体,提出了给意大利同盟者公民权。
但这条法案却让盖约派出现了分裂,支持盖约的罗马人并不希望意大利同盟者的加入增加罗马公民的数量,于是这一决议被否定。
盖约与其兄长提比略一样,是在与整个既得利益集团斗争,元老院贵族们通过家族联姻等方式早已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和联系,而盖约的同盟是建立在他的利益保证下的脆弱同盟,在这样的斗争中,盖约的任何一个决定都不能错,一旦他犯错导致自己的联盟松动,元老院贵族们立刻就会联合起来反攻倒算,而且一定要置盖约于死地。
由于不能协调自己集团内部之间的矛盾,盖约没能当选第三任保民官,在选举现场,部分元老院贵族直接发难,冲突立刻演变成械斗,在元老院贵族的主导下,有3000余名盖约派人士被直接打死。
盖约·格拉古被其奴隶所杀,尸体也被扔进台伯河。
随着盖约·格拉古的被杀,这场力图从土地问题上入手,彻底改变罗马共和国主要矛盾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是干掉了格拉古兄弟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罗马共和国的土地问题仍然存在,且变得越来越迫在眉睫。
潘多拉之盒杀死盖约格拉古后,他的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废止,为了安抚平民,元老院贵族们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盖约格拉古的粮食法,失去土地的罗马公民,依旧可以在罗马城买到便宜的粮食。
甚至格拉古兄弟提出的土地改革方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执行,在格拉古兄弟死后,元老院在之后的几年内,将部分公地分给了在罗马城中游荡的失地农民。
但是这些分粮分地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并不像格拉古兄弟改革措施那样成体系,对于罗马共和国土地矛盾改善效果十分有限。
格拉古兄弟改革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唯一一个既能保留共和制,又能解决罗马军团兵源不足问题的措施,从长远上看,即便对于要交出部分土地的元老院贵族来说,它也是有利的,因为元老院的贵族特权,只有在共和制的背景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而这份特权所带来的巨大政治能量远比土地要重要得多。
但是,即便贵族群体明知改变现状只能交出部分土地,即便贵族群体中有格拉古兄弟和其支持这样目光长远的人,贵族们仍难以克制对土地的贪念,于是,他们自欺欺人,他们认为不重新分配土地也能解决兵源问题,他们认为共和制不会瓦解,他们还有很多办法。
但事实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之后的岁月里,元老院贵族们不得不用一个个拙劣的手段去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但即便这样,权力仍在不断从他们手中溜走。
执掌罗马数百年的元老院贵族们,在共和国的最后几十年,将他们从祖辈开始积攒了数百年的权势全部丢个精光,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只魔鬼被放了出来,这只魔鬼被放出后,整个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便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建立在共和制度上的权势在这个魔鬼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杀死格拉古兄弟后,元老院贵族们亲手推开了那扇分割新旧时代的大门,在门后的那个新时代,罗马近500年的共和传统将不复存在,欢迎来到军阀混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