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晋升为“嫔”后,为何都欣喜所狂?因为有了三大特权

汝说文化 2021-06-09 16:02:29

“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清史稿》

皇后,皇帝之妻,所谓“母仪天下”,独掌后宫大权。不过,封建时代的皇帝身为九五之尊,自然在各方面都拥有常人无法享受的权利,从身边伴侣来看,那便是“后宫佳丽三千”。

皇后虽然是后宫之首,但后宫的妃子众多,可不止皇后一人。这些妃子们按照皇宫内部制定的规则,又可以分为多个等级,冠以不同的称号。

清朝作为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顶峰时期的王朝,后宫制度也堪称历史上最为完善的一朝。

地位最低的后宫女子,就是才入宫的秀女,地位往上分别为常在、答应、嫔、妃、贵妃、皇贵妃以及皇后。

整个清朝的后宫制度,即有沿袭前朝的部分,也展现了出来少数民族的特色。在满清人入关之前,大清是没有如此完备后宫制度,甚至都无后宫一说,入关建国大清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慢慢建立起来了这一制度,并逐渐完善。

清有康乾盛世,表现在后宫制度的完善方面,就是在康熙一朝最终得以形成。除了等级分明外,清朝对于较高等级的后宫女子还有严格的数量限制,比如嫔及嫔以上的女子数量设有上限,地位越往上,数量就越少。而嫔以下的常在、答应、秀女,则干脆不设上限,因流动量较大,没有一个确切的定数。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嫔是属于一个分界线,其上和其下代表着后宫女子两种不同的生活。换句话说,嫔以上的后宫女子拥有优厚的待遇,而嫔以下的女子生活却比较困难。

因此,后宫女子但凡从底层晋升嫔及嫔以上之后,都会感到欣喜若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也就是嫔以上的后宫女子所拥有的三大特权。贵人晋升为“嫔”后,为何都欣喜所狂?因为有了三大特权

首先,按照清朝严格的等级规制,后宫女子的日常待遇、地位尊卑、文化礼仪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规定,十分严格,最为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月银、生活用品、以及身边太监和宫女的配置。

所谓月银,就是每个月发给后宫女子的生活费,相当于现代人的工资,等级越高则月银越多,反之亦然。生活用品的多少以及档次,与给予后宫女子月银的规矩相似,一般的宫女能满足生存需求就算不错了。

至于太监和宫女的配置方面,宫女自然没有资格被人服侍,只有他们服侍别人的份,在嫔以上的人看来,宫女就和皇帝眼中的太监一样,地位低微,人格和尊严可以随意践踏。

关于太监,笔者就不在这里多说,后宫的太监与宫女地位相似,被嫔及嫔以上的后宫女子视作奴才。讲到这里,肯定有读者感到疑惑,宫女地位低,嫔及嫔以上地位高,那处于他们之前的答应和常在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相对于宫女而言,答应和常在的地位略高,可在数量有着严格限制的嫔及嫔以上的人看来,她们与宫女没有两样,无名无分,都是处于奴才一样的地位。

如此看来,在后宫只有嫔及嫔以上的身份持有者才能够真正抬起头来做人,那些地位低微的后宫女子,被封为嫔之后感到欣喜若狂也就不例外了。

其次,就是生活保障的不同。以现代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嫔及嫔以上的后宫女子,相当于有编制的宫内人员,一辈子无忧。而嫔以下的后宫女子,则是无编制的合同工,随时都有可能被替换,生活没有保障。

比如皇帝死后,嫔及嫔以上的妃子,可以退居别宫,至少在晚年能有个安稳的去处。至于嫔以下的后宫女子,则很大一部分会被赶出宫外,部分地位低贱者甚至会被太监卖到宫外,只得另谋它处。

最后就是抚养皇子的权利。封建时代的皇族,最为忌惮的就是外戚干政,为了防止皇子与自己的母系亲属有着紧密联系,清朝规定皇子不得由生母抚养。

古代有个词叫做“母凭子贵”,就算你是某位皇子的生母,但最终以这位皇子为贵的人不会是你,而是抚养他长大的那位母亲。

嫔及嫔以下的后宫女子就算生了皇帝的孩子,也没有资格抚养,只有妃嫔们才能够抚养他人的孩子,才有机会为今后显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清史稿》

4 阅读:1364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