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位时期对东吴做了哪些发展,以及对东南豪族势力的态度如何

汝说文化 2023-03-12 14:51:13

东吴的开国君主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东吴的兴衰成败,同孙权的立国方略和政策措施息息相关。

一、稳定政局与发展生产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从东汉末年以来陆续占据丹阳、吴郡、会稽、庐陵、豫章、庐江江东六郡,创建了东吴立国的根基。

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后,遵循孙策临终遗命:"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坐江东以观成败。孙权与曹、刘两个集团所处地位和基础条件大不相同。

曹操控制汉献帝之后,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资本。刘备则以“肺腹枝叶,宗子蕃翰”的身份,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名正言顺地与曹操争夺天下。孙权则只能以“匡济汉室”为名,发展自己的势力,这就给他独树一帜进而立国建号带来很大困难。另外,江东豪强大族尚未倾心归附,加以东吴内部还有潜在的心腹之患,即东部的山越人对孙权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迫使孙权不得不以相当的军事力量进行防范和征讨。

山越是秦汉时期南方越族的后裔,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山谷之中。东汉末年以来,许多汉人因避乱逃入越族居住区,所以东吴时的山越实际上是越族与其杂居共处的汉人的泛称。山越在山地从事农牧业生产,与外界联系较少。

在东吴向南方发展势力的过程中,山越不断掀起反抗斗争,依阻山险,不纳赋税,并不时纠合起来出山掳掠。孙权屡次派兵征讨,多被山越击败。嘉禾三年(234),孙权命诸葛恪率兵进山围剿。诸葛恪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切断山越的经济来源,并且招劝抚慰,用了三年时间,终于使十余万山越人降服。

东吴对被征服的山越人重新进行安置,将部分青壮年男子编入军队,其他人则迁至平原地区,纳入郡县户籍或分赐给功臣及世家大族为佃户。山越人大批出山,为东吴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增强了军事力量,密切了山越与汉族人民的关系,逐步实现了民族间的融合,这对稳定政局和开发江南起了积极的作用。

孙权对魏、蜀采取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充分利用其双方始终处于敌对状态这一有利条件,对蜀汉既联合又争夺,对曹魏既对抗又妥协,以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原则,两手交替使用。赤壁之战时,孙权联合刘备共同破曹,从而保住了江东。赤壁战后,孙权又放弃吴蜀联盟,与曹操结好,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蜀汉,结果夺取了荆州,并取得夷陵大捷。

后来,为了缓和因荆州之争和夷陵之战所造成的与蜀汉间的深刻矛盾,孙权多次遣使入蜀,重修旧好,并与蜀汉订立盟约:“戮力一心,同讨魏贼”,“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吴蜀联盟的格局一直延续到蜀汉灭亡,它对东吴和蜀汉的国祚存续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内政上,孙权能够"举贤任能",注意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启用豪强大族代表人物陆逊和顾雍,令其分居文武朝班之首,并使各级官吏“各尽其心"。他善于团结和延揽人才,对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有才干的文臣武将,皆委以重任,他们都倾心拥戴孙权,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权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张治国“施德缓刑,宽赋息调”。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孙权推行屯田制,规定屯田兵战时出征,平时从事农耕;设立屯田官管理民屯,在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广泛屯田,收到很好的效果。

孙权还责令州郡牧守劝课农桑,奖励耕织。东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在句容(今江苏镇江西南)修筑破岗渎、赤山塘,在乌程(今浙江湖州南)建有青塘、皋塘、孙塘等,使大量农田获得灌溉之利。

由于江东自然条件优越,加之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以及东吴政权采取的有力措施,使南方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垦田面积有所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都城建业周围地区耕地相望,野无旷土,水稻每年能收获两季,亩产高达五六石。

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造船和青瓷制造业的成就最为突出。当时,侯官(今福建福州)、番禺(今广东广州)为造船基地,设置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事务,能够制造长达20丈的商船,大的战船分上下5层,可载3000人。造船业的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大陆与沿海岛屿的联系。

黄龙二年(230),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至夷洲(今台湾),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

东吴与南海各地的海上来往和贸易也比前代有所发展。交州刺史派康泰、朱应出使南海诸国.“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瓷器生产有长足发展,多年来考古发掘出的东吴时期的大量青瓷器,反映出这时瓷器的烧制技术水平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纺织、冶铁、煮盐等行业都比过去有所进步。

商业也有发展。建业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江南的商业都会。那里“水浮陆利”,“交贸相竟”,“财丰巨万”,相当繁荣。东吴与曹魏、蜀汉也常有互市往来,以珠宝、香料等换取蜀锦和中原地区的马匹。

孙权及其父兄在经营江东过程中,与北方南迁大族和南方土著大族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的漫长岁月。孙策曾对持敌对态度的大族人物实行诛杀政策。史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不少名门大族遭到毁灭性打击。这种局面直到孙权主政后才逐渐调整。

对孙权来说,要稳定在江东的统治,必须寻求大族人物的支持,而江东大族在天下分裂大势基本确立之后,也希望缓和与孙氏政权的对抗,以保全并获得更多的权益。为此,孙权对大族采取优容政策,实行一些保障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措施。

在选任官吏方面,"贡举以厚货者在前,官人以党强者为右"。东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中的重要官职大部分被豪强大族所垄断。陆凯在给末帝孙皓的上疏中曾说:“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如陆氏一门前后出二相、五侯、十余将军,其他“公侯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

孙权还实行世袭领兵制和赐田复客制,允许军事将领合法拥有私家武装,占有大量土地和荫庇依附人口。陆逊有部曲5000人,他死后即由儿子陆抗继续统领。陆抗将部曲扩充到数万人,后由其五子分领。

孙权派吕蒙征讨皖城时,将所得人马全部归其所有,另外还赐给浔阳屯田客600人。吕蒙死后,又赐予300户为其守墓。潘璋死后,除赐给其家属田宅外,又得“复客”50户。这些私兵、赐户和佃客,成为豪强大族的私家人口,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这类特权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如周瑜、程普等人就曾受孙权“著令”:“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上述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促使豪强大族的势力迅速发展,“故其(东吴)政治社会之势力全操于地方豪族之首"。史载:东吴的"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他们"势利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可见其势力之强横和财富之丰饶。

由于东吴政权与豪强大族的利益相一致,所以孙权在位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比较团结。虽然后来随着豪强大族权势的扩张. 皇室与大族之间也有矛盾,不过他们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是主要的。

孙权在称帝的前期,励精图治,“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但晚年却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他生性多疑,对文武臣僚常怀戒备,并且杀戮许多功臣,给东吴政权造成了潜伏的危机。孙权死后,其子孙亮、孙休统治时期,权臣相争、宗室相残的悲剧一再重演,这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政局的动荡不安。

东吴的末帝孙皓是一个荒淫残暴的君主,他举政错乱,拒谏饰非,肆意诛杀,大兴土木,横征厚敛,滥施刑罚,致使东吴"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

在内政出现严重危机的同时,东吴又放弃了与蜀汉联合抗曹的外交策略。当曹魏大举伐蜀时,孙休竟拒绝出兵救援,结果蜀国覆灭,东吴失去了屏障。天纪四年(280),西晋大军攻入建业,孙皓出降,吴亡。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