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广州港、深圳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以下简称“箱量”)同比分别增长22.48%、19.6%,远超全国平均增速。广深两港双双创下历史:前者外贸箱量首超内贸箱量、后者外贸箱量创同期新高。
二季度伊始,美国开征“对等关税”,这场“风暴”传导至航运业,美线海运运费波动、订单减少是直接变化。当关税变化不确定性成为航运产业不稳定因子,广深两港要如何应对?
-1-深圳港向外主导、广州港“内外兼修”作为广东出海双雄,广州港和深圳港,是有些故事可讲的,这背后也是两座城市的向海史。
广州是珠三角水系中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繁盛。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港整合老旧码头,在黄埔老港建了一批万吨级泊位,成为华南主枢纽港。1959年,载重1.3万吨的波兰“捷尔仁斯基”号远洋货轮驶进黄埔港——当黄埔港首次停泊万吨级巨轮时,深圳还是个小渔村。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加工贸易兴起,华南货物大多通过广州港和香港港走向世界。这本是外贸发展的好时机,但彼时广州港却感到“吃力”——当时主港区黄埔港航道水深只有9米,大船进不去,半数集装箱需通过驳船运往香港中转,广州港错失了“黄金20年”。

2017年6月23日,广州,黄埔村的黄埔港。(杨艺/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突飞猛进,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渔村”发展到国际化大都市。而海岸线更长的深圳也掌握着先天条件更优的自然资源,在加工贸易“黄金20年”里,深圳港盐田港区趁势崛起。

2000年代,深圳市盐田港集装箱。(钟国华/视觉中国)
近二十年,伴随着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产业勃兴,自出生就“外向”的深圳港同步扩张——2024年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500万标箱;位于深汕合作区的深圳港小漠国际物流港也开通,主营新能源汽车出海。
就在深圳港持续向外之时,广州港则开启“内外兼修”之旅。由于珠三角冲积平原的延展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展,黄埔港逐渐变为内河港,战略重心面向内陆腹地。数据显示,内贸业务长期占据主导的广州港,在全国内贸集装箱赛场已连续卫冕16年冠军。
“内贸一哥"同时悄然向"内外贸双核"转型。2001年,广州南拓战略出街;2004年,南沙港一期在龙穴岛开港,广州迎来真正深水海港。如前所述,南沙港建成前,广州港半数集装箱需转运,几乎是香港“喂给港”——目前南沙港已建成四期集装箱码头,开辟外贸航线超170条。

约九成中国外贸进出口通过海运完成,港航业内有个通俗说法:“港口大不大,就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要看集装箱。”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运输能力和国际贸易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季度,广州港、深圳港箱量均迎来节点性时刻。
据《南方日报》报道,今年前三个月,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652万标箱,同比增长7%,其中外贸箱量以22.48%的增速强势突围,首次超越内贸;深圳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78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6%,创同期新高。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73万标箱,外贸箱量同比增长11.1%。这意味着,广州港、深圳港外贸箱量增速分别超过全国水平11.4、8.5个百分点——广深两港远超全国均值的外贸箱量,是核心港口的突出表现提供了支撑。
去年底,南沙港区官宣年吞吐量突破两千万标准箱。这是什么概念?形象一点说,如果把这些箱子连起来,能绕地球3圈。即便全年日夜不歇,每分钟也要吞吐近40个标箱(TEU)。

事实上,国内突破2000万个标箱的港口并不少,其中不少跨过3000万标箱大关。但是,作为单一港区突破2000万标箱的港口,除上海港洋山港区之外,目前只有南沙港区。
除了箱量规模大,南沙港区内贸、外贸箱量“五五开”格局在全球都少见。一季度,南沙港继续高歌猛进,外贸箱量实现22.55%高位增长。同期,深圳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370.8万标箱,同比增长22.4%。南沙港区和盐田港区的增速,分别超过广州港、深圳港整体增速。
-3-与对等关税赛跑,“抢出口”推高箱量一季度全国港口吞吐量“开门红”,包括广深两港外贸箱量暴增,多方分析认为,这与(一季度)海外关税政策尚不明朗,外贸企业“抢出口”有关联。
以承担着广东超1/3的外贸进出口、全国对美出口1/4货量的盐田港为例,2025年开年就扩大出口重柜额度。“出口货量骤增,大量货柜提前集中到港”,从1月20日至28日,盐田国际提升出口重柜预约额度,每日预约额度从1.3万柜提升到1.5万柜,提升幅度达15%。
与盐田港情况相似,南沙港同期也迎来出口高峰,龙穴岛交通流量增加,“一度导致进场方向出现阶段性交通拥堵”——虽说两港都有“春节前发货旺季”的惯例,但有拖车公司认为今年拥堵的级别,是从业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情况。
到了3月,外贸企业“抢出口”更加活跃,全国出口环比增长46%。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3月出口增速明显加快,与“抢出口”效应持续发酵直接相关;国内某券商宏观研究团队称,3月,汽车、鞋靴及钢材等出口产品延续“以价换量”。
那么,一季度之后的外贸海运行情会是怎样呢?据财联社报道,货运数据公司Vizion发布的一份题为“关税冲击波”的报告显示:美国进口订单在一季度激增后出现崩溃的迹象。

与上一周(3月24-31日)相比,4月1-8日美国预订标准箱数量下降49%
这一急剧下降与两个关键事件日期相符:4月2日,美国宣布加征对华对等关税,以及随后中国宣布对应的反制措施。而伴随着这些敏感的关税节点,美国海运领域出现了大范围预订冻结。这意味着,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占中国总出口额,比例还会降低。
作为第一出口大省,广东首当其冲。虽然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20年的17%降至2024年的16%,但广东对美出口额仍有9488.1亿元。广东某供应链公司高管接受《21世纪财经报道》采访时称,“近期美国继续加关税后,大部分出口商都选择暂停出货,来观望关税政策的变化。”
-4-应对“关税风暴”,外拓展航线内找货源可以预料,在“关税风暴”停歇之前,国内港口外贸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不确定性较大。作为广东,乃至中部、西南区域对美外贸的两大桥头堡,广州港和深圳港要如何应对,穿越这场“风暴”?
对于广州港和深圳港来说,有共通的方法论——配合贸易多元化格局,开拓更多美国之外的航线和货源,是可以共同发力的点——不过在细节上,两地打法不同。事实上,广州港外贸箱量超过内贸箱量,正是受益于多元化路线的开辟。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带动广州港吞吐量持续上升。”近期广州市港务局还组团赴西班牙、葡萄牙拜访港口及国际航运企业,加大航线和货源拓展。一季度,广州港新增泰国CHL2、美东ZCP、美西TP6等航线,目前有集装箱航线279条。
除了外拓,还有内联。掌握腹地货源一直是广州港的核心竞争力——光有航线还不够,广州还直接把出海口“搬”到内地企业门口。湘粤非铁海联运开通“电商快线”,湖南货1天到南沙,5天到越南,7天到泰国;通过海铁联运班列,柳州出口货物可经铁路直达南沙港区……

2023年12月26日,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出口汽车泊车区
广州港向内地找货源,深圳港则在本地找“硬货尖货”。作为工业第一城,深圳越来越多行业正通过前瞻性布局、全球化拓展等,应对关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以技术升级、供应链重构实现突围——新三样,尤其新能源汽车是其中翘楚。
深圳港也相应发力拓线。“小漠港—红海”外贸滚装航线开通后,去年累计出口汽车超过4万辆。目前,小漠港新能源汽车出口业务已通达欧洲、南美洲、东南亚、中东波斯湾、红海、地中海等地区。今年年初,二期主体工程开工,预计2027年建成投运。
港口是外贸的“晴雨表”,区域外贸繁盛程度将决定港口海运格局。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广州港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处于全国第五,深圳集装箱吞吐量处于全国第三。关税风暴停歇之后,排名也许会变化——这将取决于谁更有韧劲,谁能在风暴中行稳致远。
参考资料:
一季度广州港外贸箱量首超内贸箱量.南方日报
一季度GDP超预期增长,三驾马车有何亮点. 南都·湾财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