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者因“招牌禁色”去职,三河事件能否终结城市统一招牌之风

乐这个好的 2025-04-16 03:34:57

廊坊三河不是第一个折腾店铺招牌的城市——近三十年,各地“视觉灾难”般的招牌列阵此起彼伏——但却是第一个因“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进而引发主要负责人去职的城市。

过往官方力推“统一招牌”即便引发骚动,最终往往也是不了了之。此次三河事件则给出明确信号:强令更换招牌等“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将可能被问责追责。

当城市主政者必须掂量“统一招牌”可能引发的政治代价之后,权力任性会自然收敛。三河“绿招牌”事件,会成为“城市统一招牌”风潮的终结者吗?

红了变绿,绿了又红的蜜雪冰城招牌/人民网

一步一步走歪,三河坐上火山

“蜜雪冰城”招牌红变绿再变红,医院红十字标识被刷绿后又拆除……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官方发布通报称: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

三河市成为全国上下围观的“典型”,有多重因素。从地理位置看,河北廊坊下辖的县级市三河紧邻北京,环京区域出现“行政权力僭越市场规律”的案例,自然格外扎人眼球。

2024年,三河发布文件对广告牌匾颜色提出要求

从事发时间和空间范围看,三河“绿招牌”风波,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波及范围也不仅仅是一街一区——2024年10月前后,燕郊区域多家农贸市场便陆续收到整改通知。商户提供的视频显示,市监局相关负责人称,“红色代表火,让人亢奋;蓝色太俗。要去红去蓝”。

三河市人民公园也被改色/顶端新闻

强换招牌已是任性,当商户批评和公众质疑一波接一波后,当地依然没能及时“亡羊补牢”。事件发酵后,媒体致电三河燕郊高新区城管相关负责科室,工作人员对要求更换牌匾颜色的原因未作出解释,并表示,“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钱,可以改回原颜色,自愿。”

官方长时间不回应,基层执行者也语焉不详,舆情近乎汹涌。人民网现场直击、新华网评论质问——“城市治理如同儿戏,将权力任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统一城市招牌,政绩经济双收

三河不是个例。最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更换商户招牌、统一街道风格,就成为城市“创优出新”的手段。此后三十年,不少地方为了“美化市容”,将招牌统一底色、字体和字号。

1997年,南京鼓楼街道就出资30万元,改造江苏路、祁家路和宁夏路,粉刷围墙、统一店招;2002年,武汉江岸区斥资5000万元,试图将传统夜市吉庆街整治为“民俗美食文化街”,统一招牌也成为重点。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案例具体操办的多是区级、街道。

2020年,西安莲湖区一些商户招牌被换成黑底白字统一款式

2005年以来,“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开启,这成为申报城市统一招牌最常见的理由——有据可查,几乎每一轮评选都会在多处引发“招牌舆情”。

2018年,昆明“创建文明城市”筹备成果

政绩驱动之外,还有经济驱动。“统一招牌”属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一环,当地方政府财政宽裕时,动辄可调用千万级公共预算——2018年上海一处小区沿街店牌整治工程,中标金额为354万元。

上海宝山区吴淞街道发布的商店招牌整治工程招标公告

此前财政出钱换招牌,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如今三河折腾招牌,浪费的是商户的钱——这笔糊涂账最终谁来买单?值得警惕的是,“城市统一招牌”还可能存在猫腻。

人民日报近日发布的一则“给城市招牌设计松绑”稿件,其中提到,一些地方推行统一招牌的背后,并非单纯为了“美化”市容,而是存在利益链条,参与招牌制作的供应商往往是政府指定的“合作单位”……所谓“统一规划”,是否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增加了商户的经营成本?

权力滥用不停,统一招牌难止

三河“绿招牌”事件,是否存在利益链条,还有待廊坊联合调查组深挖。廊坊官方通报称“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这意味着“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可能不是最终的处理结果。

廊坊联合调查组发布的情况通报

对于通报中的“主要负责人”,有网友觉得表述不清晰。澎湃新闻解读称,就是指三河市委书记。在通报中以“市委主要负责人”指代“市委书记”,倒也不是廊坊市的“原创”,而是部分官方通报的“惯例”。

三河“绿招牌”事件之后,地方政府“统一招牌”等颟顸之举会否杜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权力滥用之心不灭,类似风潮便会悠忽而起。

只不过,当廊坊通报处理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虽说免职不是处分,但一个县级市主政者因为商户招牌而去职,还有可能进一步被追责,这在国内尚属首例——开了先河之后,其他有想法的地方主政者,自然会多一份顾虑。

回头来看,如果城市治理能事前多一份顾虑,真正做到“谁主导,谁买单,谁担责”时,那么“群众利益、营商环境”都跑不了,又何必亡羊补牢。

(注:除署名外,图片均来自网络)

0 阅读:8

乐这个好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