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滚烫特斯拉遇冷,北京一季度汽车产量反超上海

乐这个好的 2025-04-25 20:54:16

一季度各省份汽车产量公布,排名变动不少。其中,北京以38.7万辆重回十强且超过上海。北京全年汽车产量超过上海,上次还是在2009年——今年开季便领先的北京,有望终结15连败。

京沪汽车产量逆转大戏,新能源汽车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得益于小米汽车火爆行情直接拉动,一季度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近145%;同期特斯拉则遭遇“最冷一季度”,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下降24.2%。

值得关注的是,京沪新能源汽车均有产能扩张计划。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将在下半年投产;丰田独资设立的豪华纯电动汽车公司则落户上海金山。汽车产量排位,京沪后市难料。

-1-京沪产量差值最高215万辆

回望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北京和上海是不能绕过的两个城市。

1958年,从零部件制造向整车研发攻关的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年中试制出首辆“井冈山”牌轿车,在庆功会上,工厂正式更名“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有了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就在同一年,上海汽车制造厂以奔驰为蓝本,试制出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1985年4月1日,上海,桑塔纳轿车行驶在闹市区的街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向外看”。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成立——前者推出中国首款合资汽车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SUV切诺基;后者则着手桑塔纳国产化,从1985年首车下线至2012年停产,累计生产超200万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90年代合资车企进入加速期,期间上海汽车牵手了美国通用。随着中国加入WTO,新合资企业纷纷涌现。2002年和2005年,北京现代、北京奔驰-戴克相继成立。京沪均布局了从入门到豪华各级别车型。

市民荷包鼓了,“私家车”大行其道,汽车产销量开始井喷。2000年,国内汽车销量仅208万辆,而2010年销量为1806万辆,出现十年近十倍高增长。在这十年间,京沪汽车产量总体相当,北京在2005年、2006年、2009年分别超过上海10.3万辆、0.15万辆、2万辆。

如果说新世纪头十年,京沪汽车产量尚处于一个级别,那么近十来年,尤其2016年至2022年,上海是大幅领先。期间,是合资汽车的节节败退和新能源汽车的“翻江倒海”——北京现代的走弱和上海特斯拉的走强,可视为两个“注脚”。

2016年,北京现代销量达到巅峰的114万辆,次年跌至82万辆。然而,这只是下坡路的开始。2017年至2022年,经历六连跌后,北京现代销量跌至巅峰期两成左右。虽然2023年略有反弹,2024年又下挫至不足17万辆。

而2019年引进特斯拉的上海则迎来狂欢。2020年-2024年,上海特斯拉交货量分别为14.4万辆、48.4万辆、71万辆、95万辆、91.7万辆。正是在两个车企上下相交的走势中,北京汽车产量落后上海,从十万级别升到百万级别,差距最大的2022年,落后215万辆。

-2-一季度北京反超上海1.7万辆

不过,也正是在2022年之后,情况开始起变化。2023年到2024年连续两年,京沪汽车产量走势相反,差距也从215万辆缩小到66万辆。

具体来看,2023年,京沪汽车产量分别为100.3万辆、215.6万辆,虽然差距仍有百万之巨。不过相比2022年,北京提升了13万辆,上海则是暴降86.8万辆。到了2024年,北京汽车产量同比提升14.3万辆,上海再次下降35万辆。这两年发生了什么?

从上海来看,首先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停滞不前。2023年,这个数字是128.7万辆,2024年则降至122.5万辆。同样是在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年出货量首次下降;其次,是燃油车销量下滑——尤以合资车企为主,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产量下滑均超过10%。

把视线放大到全国范围。还是在2024年,上汽集团被比亚迪取代,丢了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王座。上汽的走弱,直接导致上海汽车产量骤降,从巅峰期2022年的300多万辆,降至2024年的不足200万辆。

总体来看,在车市竞争白热化的近两年,拉动上海汽车产业的“两驾马车”——上汽集团和特斯拉双双失速,而同期的北京则正在蓄势。例如,在拥有传统优势的商用车领域,2023年北汽商用车销量和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24年销量超61万辆。

乘用车,尤其新能源汽车,北京也在追赶。去年3月,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是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产业版图基本清晰。2023年,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约7万辆,到了2024年,产量达到29.4万辆,同比增长2.8倍。

今年一季度,北京继续上扬。一季度汽车产量38.7万辆,同比增速25.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2.2万辆(小米汽车占比约六成),增速144.6%。反观上海,一季度汽车产量37万辆,同比下降8.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1.4万辆,同比下滑24.2%。

-3-京沪齐齐扩张新能源汽车产能

从后市来看,京沪汽车产量“搅动因子”不少,两地在产业版图上也各有动作。

作为新能源汽车“新兴势力”,小米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北京汽车产量。据小米汽车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其交付量至少有7万辆。然而,一场小米SU7的智驾功能事故,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小米汽车在舆论上遭遇至暗时刻。

事发后,小米汽车实际销量经历短暂下挫又迅速回弹。行业数据显示,4月前3周,小米汽车单周终端销量分别为0.51万辆、0.63万辆、0.72万辆,环比增速分别为-35%、24%、16%。从市场反馈看,小米短期内并未受到实质冲击,各类榜单SU7销量基本是“坐四望三“排位。

这场事故暂时也不会影响小米汽车工厂出货量,原因在于待交付订单高企。3月初,小米创始人雷军透露,小米SU7上市11个月,销售超32万辆,已交付18万辆,还有十四五万辆订单在排队。新车型SU7 Ultra发布后2小时大定破万,提前达成全年目标。

对小米汽车来说,相比偶发事件,工厂产能更影响出货量。小米汽车一期工厂额定月产能约1.25万辆,媒体报道称,通过24小时双班倒,产能接近2.4万辆——依旧低于月销量。近日,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完成规划验收,下半年投产后,两期工厂月极限产能将接近5万辆。

除了小米汽车,北京还有一家“新势力”——理想汽车顺义工厂已竣工投产。2023年发布的“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京产量将超30万辆。按照一季度数据测算,完成这个目标毫无压力。

与北京小米汽车的火爆行情相反,特斯拉遭遇“最冷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特斯拉营收降9%,利润骤降71%。特斯拉中国市占率从去年同期12%下滑至9%。一季度,上海工厂交付量超17.2万辆,相比去年同期22.1万辆,下滑超过22%。

不想“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上海也在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4月22日,上海市与丰田汽车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由丰田汽车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生产公司正式落地上海。据此前消息,新公司计划2027年起投产,工厂初期年产能约10万辆。

作为首家在中国独资建厂的日本车企,丰田此举被业内视为其电动化转型的“背水一战”,委实前景难测。倘若新公司能复制特斯拉“超级工厂神话”,那在全国汽车产业格局中,上海将有可能保持排位。倘若不然,接下来几年能追上并反超上海的,恐怕不会只有北京。

0 阅读:37

乐这个好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