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武装直升机引起了墨林的兴趣——来自印度的“普拉昌德”(Prachand),这款直升机其实出来已经有段时间了,但由于接触的少和些许历史原因,墨林对航空器的兴趣主要在有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对直升机了解并不算多。
Prachand“普拉昌德” ↑
普拉昌德是本世纪初印度的LCH计划的成果,印度自制的战机计划里,LCA墨林是比较熟悉的,最后诞生的就是现在的“光辉”。LCH和LCA名字挺接近、实际意思也好理解,LCA是轻型战斗机,LCH就是轻型战斗直升机。
轻型战斗机和轻型战斗直升机↑
LCH计划的提出源自199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卡吉尔”战争,那场战争的胜负对我们来说可能并不重要……但对印度很重要。在这场战争中,印度感觉到缺少一种能在高原上使用的陆军支援力量,于是就有了自行研制适合高原地区使用的武直的计划。
再次佩服印度人的摄影技术↑
印度之前自行研制过一款直升机叫做“德鲁夫”(Dhruv),这种轻型通用直升机是印度相对成功的产品之一,自用和出口带订货加起来达到400架之多,其军用型加装了机枪,还能挂多种武器,可以承担一定对地对海攻击能力,但这种武装化的通用直升机必然缺少一些针对性和任务适应性,很多时候其实是凑数或临时应急。印度也曾经引进过几款专用武直,像米-24、AH-64等,但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印度国内兴起一股“自强民族风”,力求优先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于是才有了LCH的计划。
“德鲁夫”↑
“普拉昌德”大量借鉴了“德鲁夫”上验证过的技术,使用的也是同一款发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但普拉昌德的研制并不顺利,多次官宣推迟进度:2006年正式开始研制,原计划2008年首飞、2010年形成初始运作能力,实际上首飞推到了2010年,2021年11月首架才正式交付印度空军,但直到2022年10月才算正式服役,“普拉昌德”这么个呦口的名字也是这时候起的。
话说德鲁夫的计划名称是ALH,就是“先进轻型直升机”的意思,但和前面LCA、LCH之类的搞在一起,再加上制造商HAL……反正墨林脑子里是一锅粥。
首次交装仪式感满满↑
这架直升机采用了武直上常见的串联双人座舱,机身较窄,采用了一些隐身措施,像机身外形处理、发动机进气口倾斜栅格挡板、排气口红外抑制器等等;驾驶舱和发动机舱等具有一定装甲防护能力,能够昼夜间作战。机载设备比较先进,采用了玻璃座舱,集成了航空电子设备和显示系统,用一系列多功能显示器与机载目标捕获和指示(TADS)系统相结合,包括头盔瞄准具等。
玻璃座舱↑
普拉昌德还配备了集成数据链,任务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其他机载或地面平台,形成综合作战能力,机载传感器套件也是印度自产,集成了CCD摄像机、前视红外成像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激光指示器等。基本武器为一门与头瞄联动的法国20毫米口径M621单管机关炮,机身短翼每边有两个挂架,根据需要选挂多种导弹和火箭弹等武器,最多可以通过四个四联装挂架同时挂载16枚反坦克导弹,或8枚同样来自法国的“西北风”空空导弹。
火箭弹+空空导弹,光电组件没有展开↑
和德鲁夫一样,普拉昌德使用的也是2台透博梅卡Ardiden涡轴发动机,每台最大功率 1032千瓦(1384马力),发动机短舱位于主旋翼轴线后方,外壳向前延伸到座舱后方,使得整机外形更加简洁。不过这种方式让普拉昌德从正面看上去,机身上部显得尤其“膨胀”,该说不说,有没有一种印度人脑袋上常见的大头巾即视感……
发动机舱……头巾?
由于研制初衷本身就是为了上高原作战,因此普拉昌德在设计时就特别强调高原性能,试飞期间也刻意加强了高原起降、发动机低温启动等测试,起降高度能够达到4800米,号称是第一架降落在锡亚琴冰川的攻击直升机。普拉昌德能够在海拔6000-6500米高度遂行作战任务,能够覆盖锡亚琴冰川大部分地区,无疑是印度用来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大利器。
由于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不断,印度又对“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主权有着魔之迷恋,因此对普拉昌德的部署也几乎可以用“迫不及待”来形容。2020年8月12日,印度空军就在拉达克部署了两架原型机用于对前沿基地进行武装巡逻。2022年6月1日,印度陆军航空兵在班加罗尔组建了第一个普拉昌德攻击中队,最终计划是组建七个这样的中队,每个中队十架直升机。2022年11月,首批两架普拉昌德进驻阿萨姆邦的米斯马里,距离双方实际控制线仅250公里。
冰川上的普拉昌德↑
空中的武装直升机不仅在地面交通条件恶劣的地区拥有极大的机动优势,在对地面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进行压制等方面同样有着极大的优势。目前普拉昌德的总产量应该还在几十架规模、并不算多,但印度空军和陆航后续都有大量订单,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深入,如果巴基斯坦没有类似性能的类似武器进行制约,巴方在印巴冲突中的话语权恐怕还会进一步削弱。
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动动小手点个赞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