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争中的女兵,很多人或许会想到二战时期的苏联女兵。据统计,在1941~1945年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曾动员起数以十万计的女兵,为捍卫苏维埃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实,早在1914~1918年的一战时期,沙皇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尝试过将女兵投入战争。
众所周知,一战时期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军事技术相对落后。反映在战场上,就是俄军兵力虽多,但同样伤亡巨大,在同德军-奥匈帝国军的会战中,往往是败多胜少。据统计在1914~1917年间,俄国政府共进行19次动员,征召1579万人入伍,然死伤、被俘、失踪的人数也超过600万。到1917年初期,东线的俄军普遍士气低落,厌战情绪弥漫。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临时政府推翻沙皇。然而,临时政府依然进行战争,并以“拯救祖国和革命”的名义呼吁前线军人继续忍耐。但是,此时前线兵源短缺、军无斗志、将无奋进之心。为挽回颓势,临时政府考虑吸纳部分青壮年妇女入伍,以“重新唤醒俄军将士们的勇气”。考虑到此前的沙俄军队也有少量女兵(基本是护士和后勤),临时政府决定扩大女兵规模。
1917年5月,一个名叫玛丽亚(又称“雅什卡”)的乡下妇女向圣彼得堡的国家杜马发出请求,她希望国家能征召300名壮年妇女编练为营,奔赴前线。1917年5月21日,玛丽亚在圣彼得堡号召妇女们“走出家庭”、“走向战场”。恰好此时,解放与革命思潮的在俄国大城市传播,很多受到新思想熏陶的女性不满封建父权的压制,纷纷响应号召。很快,就有2000多名妇女报名。
兵员确定下来后,妇女营很快投入训练,为弥补体力上的差距,女兵们每天要训练十多个小时。营长玛丽亚还发布诸多严格的规定,以加强队伍凝聚力。新鲜感一过,艰苦的条件,严苛的军事命令,还是让久居闺阁的小姐们厌倦了。不少女兵选择退出,也有人前往上级军事部门告状,指责玛丽亚“举止粗鲁”,但玛丽亚最终以强硬的姿态维持住秩序。
1917年6月21日,妇女营被授予“玛丽亚·博奇卡廖娃第一敢死营”的军旗。7月8日,妇女营300名战士,奔赴明斯克西北方的斯莫尔贡前线,正式接受战争的考验。尽管敌强我弱,然妇女营依旧发扬出“超乎寻常的勇气”,誓死守卫堑壕。但是,在悬殊的势力差距下,顽强的抵抗也是徒劳,经过三个月的激战,妇女营减员超过250人,只得撤回后方休整。
尽管作风顽强,但女兵们并不知道,她们已经沦为政客们用以粉饰战绩的“工具”。妇女营的消息传回国内,圣彼得堡、莫斯科的各大报刊立刻涂脂抹粉,对她们的战绩进行连篇累牍、乃至言过其实的报导。临时政府立刻决定组建第二支妇女营,共有1200人报名,最终400人通过筛选,营长依旧是玛丽亚。
1917年9月底,经过重建整编的妇女营重新上前线,但这次还没来得及跟敌军交火,就被匆匆调集回国,防备新的革命。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此时,妇女营负责与哥萨克兵及士官生协同,担任冬宫的卫戍部队。面对工农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妇女营难以抵挡,苦战两天后,被迫于9日投降,137名残余女兵全部被俘。
1917年11月21日,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宣布解散妇女营。营长玛丽亚不愿意与苏维埃政权合作,一度流亡海外。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后,她又偷偷回到俄国,加入高尔察克的白卫军部队,在伊热夫斯克召集女性参军。高尔察克覆灭后,她回到家乡托木斯克,但旋即于1919年被捕。
1920年5月15日,这位被称为“俄罗斯圣女贞德”的女营长被执行枪决。与此同时,先前参加过妇女营的女兵们,大部分也没能逃过苏俄强力部门的甄别。这支曾经以作战顽强而著称的女兵军队,在被俄国临时政府加以利用后,最终遭到苏俄政权的全灭,以颇为悲惨的结局淡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