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各加盟国纷纷瓜分武器装备、瓜分武装力量、瓜分行政机构、瓜分国土。前几个尚且好说,但是,在瓜分国家疆域的问题上,很多加盟国之间却产生了争议,以至于兵戎相见,爆发类似于纳卡战争、德涅斯特战争、奥什骚乱这样的战争与动乱。
苏联有十五个加盟国,很多相邻的加盟国之间,都有争议地区。当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俄乌两国对克里米亚和乌东的争夺。此外,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哈萨克和俄罗斯等邻国间,都有类似的争议。甚至可以说,疆土争议问题,是苏联解体时留下的一颗颗“定时炸弹”。而要探究该问题,不妨回看苏联历史。
众所周知,苏联是多民族国家,大小民族多达120余个。除却十五个大民族建立的加盟共和国,其余较小的民族,分别按照分布与规模,在加盟国内部建立“自治共和国”、“民族自治州”等行政单位。苏联民族除却数量繁多,另外特征就是“大杂居、小聚居”。这样的民族分布情况,也使得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边界划分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尤其是在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
并且,苏联于1922年成立时,出于某种平衡的考虑,其各加盟国版图,并不完全按照人文地理情况来划分。例如,中亚名城撒马尔罕与布哈拉,本来主要居民为塔吉克人,但行政上却划归乌兹别克加盟国;奥什和贾拉拉巴德,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行政上却划归吉尔吉斯加盟国。外高加索的阿布哈兹,本来是独立族群,行政上却划归格鲁吉亚加盟国。
同时,为制衡地方民族宗教分离势力坐大,苏联惯于使用“掺沙子”的方法,在加盟国间故意制造飞地。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面积仅2.2万平方公里,却有着索赫、沙希马尔丹、巴拉克、贾盖尔等八块飞地,分属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三国。俄罗斯远在欧陆东端,但是却拥有加里宁格勒这块飞地。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也存在纳希切万这块飞地。
更何况,同样是出于“平衡”考虑,苏联中央还偶尔向加盟国“赠送”土地。20世纪30年代,苏联将俄罗斯族聚居的巴甫洛达尔、库斯塔奈等州划给哈萨克,将南奥塞梯并入格鲁吉亚。1939年,苏联将从波兰夺取的西白俄罗斯地区送给白俄罗斯。二战期间,苏联将新获得的西乌克兰、外喀尔巴阡、康斯坦察均送给乌克兰。1954年,苏联又将克里米亚赠送给乌克兰。
苏联强盛时,各加盟国都受莫斯科中央领导,是个统一“联盟大家庭”,个别加盟国虽然对割地有些怨言,但基本还能接受,即便有些小矛盾,也都在苏联日渐强大的国力下被掩盖淡化了。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由盛转衰,国内积压已久的各类矛盾重新浮出水面,加盟国之间的疆土争议问题,也就日渐严重起来。
1988~1991年,苏联尚未瓦解,不少加盟国就因争地爆发过一系列战乱。例如,1988年,亚阿两国的纳卡战争;1989年,乌兹别克驱逐麦斯赫特土耳其人的事件;1990年,奥什地区乌兹别克和吉尔吉斯两族的争斗;1990年,摩尔多瓦境内出现“加高兹”、“德左”分离运动;1990~1991年,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变乱。这些事件,均加剧了苏联的衰落。
而到1991年12月苏联轰然崩解后,由于失去稳定的秩序,原苏联境内各种国土争议问题,普遍处在爆发的边缘。1992年的德涅斯特战争,造成“德左”地区事实上的独立。而持续至今的俄乌战争,也被称为“迟到三十年的苏联内战”。虽然,很多加盟国也意识到,唯有通力合作、和平对话,才能解决问题,然而积累已久的矛盾,仍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反而需要时间去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