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后期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如何瓦解掉400万苏军的?

宇全玩转过去 2025-01-23 03:20:30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成为全球军事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80年代初,苏联军队总兵力达500余万,拥有坦克装甲车上万辆,核弹头数万枚。8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推行“战略收缩”政策,从东欧、阿富汗、蒙古国撤出部分部队,军队总兵力也逐渐压缩至400万,但是即便如此,苏联依旧是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

但常言道,坚固的堡垒,往往更容易从内部攻破。1991年12月25日,伴随着克林姆林宫红旗落地,苏联正式宣告解体,苏联军队也进入了解散的倒计时。导致苏联军队瓦解的因素有很多:政治原因、军事原因、经济原因、舆论原因,等等。但在这众多因素之中,苏联后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尤其引发的各种民族问题,无疑也是苏军瓦解的关键原因之一。

苏联,自1922年诞生时起,就是多民族结合而成的联邦体。其境内最大的诸民族,组成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其次,稍小的诸民族,组成各自治共和国,以此类推。在苏联后期,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抬头。苏军官兵们开始更多地从本族、本加盟国角度思考问题,而非从联盟大家庭整体利益出发,使得军队原有的统一思想基础受到冲击。

第一,军队凝聚力和忠诚度削弱

自1987年红场飞机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对军方将领进行“大撤换”,很多苏军元老被迫交权,取而代之的,则是拥有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军官,例如格拉乔夫等人。1990年,苏联军方推出M90/91试验条例军服,结果这套军服取消了大量红色元素,取而代之的则是沙皇俄国/俄罗斯民族的装饰元素。也无怪乎有人说:“后期的苏联,已经是个红色沙俄了”。

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势力,则试图将苏军 “地方化”,使其服务于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目标。1988年,亚美尼亚加盟国发生大地震后,就立刻号召“本民族的苏军官兵回国建设”。1990年,波罗的海三国发生分离运动后,也立刻组建本民族的武装部队,号召本族青年脱离苏军部队。这些事件,无疑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

第二,军队内部的矛盾加剧

苏联鼎盛时期,民族矛盾只是被掩盖,但并未消失。80年代后期,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些矛盾在军队中再度浮现。1979~1988年阿富汗战争期间,那些来自中亚的苏军士兵,就由于宗教民族和文化因素,而同情阿富汗,不少中亚士兵甚至偷偷向阿富汗走私武器。同是在1988年,因纳卡地区冲突,导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族的士兵关系紧张。

80年代中后期,“军队是个大家庭”的概念在苏军中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民族为纽带的“小圈子”。1984~1991年,各民族小团体的冲突事件连年增多。同时,由于苏军基层思想政治体系的日渐瓦解,各族官兵间的斗争日渐难以遏制。1990~1991年,大规模的冲突械斗经常爆发。以上种种,均严重破坏了军队的秩序与稳定。

第三,最终导致军队瓦解

在民族主义思想推动下,自1990年起,苏联各加盟国又爆发“征兵危机”。当年,十五个加盟国中有七个未完成征兵任务。分离倾向最强的立陶宛、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号召本加盟国青年回家乡服役。但与此同时,这些加盟国的当权派,又在积极建立地方民族主义武装,并大肆瓜分当地苏军,抢走大量兵员和装备。由此,苏联军队的整体架构,遭到愈发严重的破坏。

由于各地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苏联中央对军事力量的控制能力也在变弱。在很多地区,苏军正常执行任务会遭遇当地民族主义者的阻挠。广大苏军官兵的思想,也日渐变得迷茫。1991年,部分苏联元老为挽救政权,而发起八一九政变,诸多苏军部队奉命进入莫斯科。结果,在叶利钦等人的舆论攻势下,塔曼师、图拉空降兵部队纷纷倒戈,事件以失败告终。

八一九政变的失败,表明军队已经无法有效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职责。最终,苏联军队也跟随着整个苏联国家,走向分裂与解体。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