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杨章林文化 2024-08-23 16:29:23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这篇文章在三年前就翻译过,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今天再回过头来认认真真地研读,从怀疑到基本认定,该文章不是出自老子笔下。 原文漏洞百出,译文自然就毫无价值。 首先,从整部经典来看,里边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老子不可能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他本身对所谓的“道”是持否定态度的。 其次,经典告诉我们,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无为,当然,这只不过是圣人源于自然的良好愿望。上善和德才是整部《道德经》的魂。 这篇文章中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同老子崇尚的无为、上善、德相去甚远,圣人不可能把这些东西当作宝贝。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在现实生活中,善良被辜负的还少?勤俭真的能持家?躲在众人之中就安全?圣人怎么会把这些视为“宝”呢? 我们先来看看“上善若水”: 老子把滋润我们的生命之水认定为“上善”——上善若水。最美好的品德就如同水一样,他的精髓就是做好事不求回报。如同为人们去除污渍的水,被无情地倒掉也无所谓。“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会失去什么。“夫唯不争,故无忧”。 现实生活中做好事被辜负、被践踏,被恩将仇报的,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我们都拥有了如水的“上善”,做好自己就行,人生肯定会少去许多烦恼、悔恨。 再来瞧瞧“报怨以德”: 无论面对什么事,哪怕是满含怨恨的矛盾,也要充分注意你的方式方法。你的语言行为讲方式方法的就是有德,反之则无德。德就是方式方法,他的精髓是共赢。无论你说得天花乱坠,我们只看效果。 这两者的确值得所有人都拿来当作生活的宝贝。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和他们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老子应该是“识宝”的,不可能把这些有待“鉴定”的东西当作宝贝。 所以,我们有一定的理由认为,文章不是出自圣人的笔下。 最后,我们再来瞧瞧:“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用来进攻,就能“手到擒来”,用来防守 ,就能稳如泰山。 世间真有这么神奇的东西? 这样的文章,你相信它是出自智者老子的笔下?你不认为它是假冒的?
0 阅读:0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