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军进入贵州省界时,当地流传着几句民谣,“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两银”。实际上,贵州百姓比民谣中还要穷,红军强渡乌江进入黔北后,一路上看去,有家的不过是一间摇摇晃晃的破草房,没家的,只能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随部队长征的红军元老董必武,见此情景,连连叹息:“贵州老百姓苦哇!”
黎平会议原定要以遵义为中心,在川黔边也就是黔北建立新根据地,但黔北经济如此落后,要维持一支不断扩大的红军,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二局通过连续破译密电,得知蒋介石已亲自坐镇重庆和贵阳,并部署中央军薛岳部协同湘、川、滇诸地方军,号称40万重兵,准备对遵义进行围攻。
此时的敌情,比长征初期还要严重得多,而中央红军相比于中央苏区出发时,实力上却已大大削弱:兵力只剩下3万余人,且经过湘江惨败后,士气低落,即便入黔后打了几次胜仗,又在遵义进行了休整扩充和一再精简整编,但状态尚未调整到最佳;由于缺乏根据地,一直处于无后方流动状态,弹药得不到及时补充,虽还有万把支枪,然而却没有足够的子弹(黔军武器太差,红军即使缴获,也大多弃而不用)。

这个时候,绝不能再轻易地与敌人硬碰硬。毛泽东决定接受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放弃立足于黔北的原定计划,离开遵义向西进军,争取北渡长江,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刘伯承、聂荣臻都是四川人,他们主张入川,是因为根据他们对四川的了解,那里相对贵州,经济条件要好得多,再加上有四方面军接应,有利于中央红军站稳脚跟。
除了刘、聂,朱德也是四川籍,而且他和刘伯承对过去川军的情况都很熟悉,他们说:“川军那个部队我还不知道,好打!”
一方面是川军“好打”,另一方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同时以刘湘为首的川军军头们,排外思想非常严重,蒋介石不好往四川大量调兵,这些都让朱、刘、聂等川籍指挥员对于红军入川感到乐观。

《雄关漫道真如铁1》,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