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扫荡”能不能成功,主要取决于转移中对于火候的拿捏和把握,概言之,跳出去早了,会被再次包围,跳出去晚了,又会失去突围的机会。
1941年10月初,日军在被迫放弃对太南的扫荡后,又转而对太行、太岳区实施“铁壁合围”大扫荡,三万多日伪军从四面八方,向太岳区直扑而来。
太岳军区机关设在沁源,敌人“扫荡”的目标也正指向这里。陈赓、薄一波等人立即对司令部进行了精简疏散,并分别率领临时组织精干的组织机构,向敌占区转移。
薄一波一行隐蔽地向西走了一夜山路,结果却发现前面的山沟里燃着一堆堆篝火,敌人正在那里扎营,部队无奈,只得重又返回沁源县城西北的大林区中。
那是一片较为狭窄的区域,东西南北都只有十里左右的范围,一旦敌人合拢包围圈,后果不堪设想。担任军事指挥的决一旅旅长李聚奎,经历过红军战史中最为惨烈的西路军西征之役,西路军覆灭后,他是行乞千里,靠讨饭回到陕北的。常说磨难能让人获得智慧,李聚奎在危急情况下很快想出了高招,决定将队伍划小,看用小群多路的办法,能不能突出重围。

在和薄一波交换意见后,李聚奎把机关中不便行动的人员疏散在山里隐蔽,并留下部分人和枪,负责保护,同时向部队下达命令;“以营为单位突围,大路不通走小路,小路断了就爬山。”
一声令下,各营同时劈向敌包围圈。薄一波、李聚奎等随决一旅五十九团一个营,向北面的绵上突围,但正要上山,迎头就遭遇了敌人,由于无险可依,不得不迅速退了回来。此时,其它各营都按计划突了出去,只有他们这一路仍然陷于重围,而且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敌人步步紧逼,必须将他们引开,李聚奎派五十九团团长率部继续向绵上突围,他和薄一波等人带着几个参谋和警卫员留下来,就地隐蔽。
办法不错,随着枪声渐渐远去,敌人主力果然被引走了,但是四面山上仍有敌兵活动。李聚奎等人开始寻找合适的隐蔽地,有一位参谋报告说,东面的村庄叫崔庄,据侦察,庄里已经进入了敌人,不过庄后有一条老山沟,里面全是密密实实的树林,可以隐蔽。
这位参谋本身就是崔庄人,所以熟悉当地地形。李聚奎一听,立即下了决心:“好,就在敌人身边隐蔽!”

《生死只在呼吸之间4》,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