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长征路上,红军如何靠无线电通信绝境逢生

关河有五十州 2025-01-22 13:18:46

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战略转移的行动命令,仅仅一周不到,中央红军便兵分数路,从江西于都等地出发,踏上了漫漫征程。

红军长征,使得蒋介石精心铸造的“铁桶”,最终成了一只裂缝的漏水破桶,但危机并非因此解除,中央红军一出江西苏区,几十万白军便如狼群一般扑来,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出发前,没有人知道长征要走多远,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今后将脱离原先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天都要行军作战,突破敌人的封锁。中革军委为此在三局下面又成立了通信团,由王诤、伍云甫分别兼任通信团团长、政委。

通信团由原三局所辖单位重新编组而成,其中的通信教导大队是由无线电通信学校改编的,三局原14个无线电分队中,在总部工作的5个无线电分队被纳入进去,组成了5个无线电营。

自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又先后缴获28部电台,加上王诤团队组装和修理好的电台,至长征前夕,不仅中央机关、军团、军,就连主力师的指挥机关也基本都配备了电台。这些电台除一部分留在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外,其余都被带到了长征路上。王诤将三局所携带的14部电台中的5部配属给无线电营,保证每营一部,用于总部和各方进行通信联络,其余9部配属给5个军团和师,因多数战斗单位本身就有电台,增配的电台便作为机动电台使用。

长征路上的转移极为频繁,宿营亦无定所,中革军委要每天侦察通报敌情,指挥部队行军作战,还要与各方进行战略协同,有线电话、骑兵通讯和徒步通讯等手段指望不上,只能依靠无线电通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无线电通信器材相对还算完备,但其工作环境和条件之差,报务量之大,可想而知。一路上,总部(红星纵队)每到一个宿营地,王诤领导的三局(红星三科)无线电营,以“破译三杰”为核心的二局(红星二科),都会立刻进入到空前的紧张状态,大家选择高坡山地,架起天线,戴上耳机,或心无旁骛地抓紧时间进行沟通联络,或全神贯注地仔细捕捉每一个可疑信号。

即便这样,也会出现原先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当时指挥机关和各部队都处于急速行军状态,而且有的晓行夜宿,有的夜行晓宿,结果就是你这里宿营休息,开机联络了,他那里却还在急行军,无线电通信经常出现中断和联络不上的情况。

《玉变为石5》,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