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繁昌:新四军正面战场作战的典范之作

关河有五十州 2024-12-31 13:28:33

在新四军成立之初的四个支队中,有一个支队没有挺进敌后,一直用于正面战场的一线防御,这就是留守皖南的第三支队。

第三支队主要由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下辖第五、六团,成立时共两千两百余人,即便与其它兄弟支队相比,也显得人数较少,装备落后。1938年底,随着六团主力(欠第三营)东进苏南,便只剩下五团的三个营和六团三营继续留守皖南。

按照第三战区的总体部署,三支队和国民党两个师共同负责皖南境内长江沿岸的防御,国民党友军居于侧靠后的位置,三支队居中在前,这一布阵,等于把三支队夹在了两军中间,基本没有多少可以闪躲的余地。

三支队所防守的繁昌,系皖南门户,新四军军部及其后方基地的屏障,日军要进攻皖南,威胁新四军军部乃至第三战区总部,此为必争之地,同时它也是上海至武汉的重要陆路通道,因此敌我双方都极为看重。日军在皖南前沿驻有两个师团,即第十五师团、一一六师团,繁昌当面之敌为第十五师团川岛警备队、第一一六师团石谷联队,自1938年年底起,日军先后三次出兵,企图先发制人占领繁昌,均被三支队一一击退。

这三次保卫战规模还不算大,等到第四次繁昌保卫战爆发,才构成抗战史上的“繁昌大战”,被人们称为“血战繁昌”。

1939年11月7日,川岛警备队六百余人倾巢而出,在大批伪军的配合下,分三路进攻繁昌。川岛警备队装备精良,九二步兵炮、八二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样样俱全,此次又摆开了大战姿势,可谓是来势汹汹,不容轻觑。

敌人刚一行动,三支队便接到了侦察员的报告。三支队因司令员张云逸多留于军部工作,实际由副司令员谭震林负责指挥作战。谭震林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商讨战策打法。

繁昌位于长江突出部,多山地,少平原,尤其以西、以南一带皆为山地,地形隐蔽复杂,便于守军作为屏障以及钳制、打击敌人。五团三营教导员阙中一据此认为,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四军熟悉地形的优势,采取宽大正面的部署,对来犯之敌形成包围之势。他的主张得到了其他指挥员的一致赞同,谭震林于是采纳了这一意见,决定只以一部兵力担任城防,主力摆在繁昌西南山地,待机出动。

《血战繁昌1》,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

1 阅读: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