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红军的密码破译技术始终能压国民党一头?谜底在这里

关河有五十州 2025-01-04 12:32:57

按照一般规律,密码学能力与科技水平及经济实力成正比。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在整体上经济还很落后,密码学属于鲜为人知的高科技领域,就连不少国民党高级军官,对此项技术都不甚了解。他们确实很难想像在物资条件极端匮乏,电台人员经常连抄报纸都不够的江西苏区,那些“泥腿子”出身的红军,居然可以将他们精心设计的密码一一破解。

也正因如此,蒋介石一直固执地相信,红军不具备破译其密码,尤其是“猛密”等“特别密本”的能力,可是第四次“围剿”中的一系列败仗,又都说明他的军队仍在不停地泄密,否则红军对其虚实怎么可能了解得那么清楚呢?

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想来想去,他只好归咎为两点。其一,“少数部队不小心,把一些新的代名词让敌人知道,所以又有走漏军机的事情”。其二,新的密码本又被红军给缴获了,“我们的密码,虽常常变换,经过相当的时间以后,总因为有些部队不机警,不小心,将密码泄露”。

当蒋介石在崇仁城内视察时,他曾召集团长以上军官讲话,当场提出要求:“我们失败的时候,什么旁的东西都要设法保存,不可遗失,尤其是密码更应保护,绝对不可疏失。”

应该说,蒋介石要求的没错,只可惜就算是他的那些部下们能够做到,也太晚了。

事实上,在蒋介石尚未领悟自己的密码要予以保护的时候,朱德、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就以超前的意识跑到了他的前面,而红军也在国民党通信级别还很低的时候,就掌握了破解技术,以后随着国民党的密级提高,红军的破译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就是他们在破译技术方面始终能压国民党一头的谜底所在。

红军反“围剿”期间,指挥系统分为两部分:前方的总司令部(也叫前总)和瑞金的中革军委(即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叫后方),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随前总在前方,同时后方自己也有侦察台。后来,中革军委发现,前总通过无线电报告的敌情非常清楚,但自己却都不知道,就向前总要人。于是,在反“围剿”胜利后不久,便成立了两个二局:曾希圣、曹祥仁仍留在前方,这是前方二局;原后方侦察台并入二局,并单独成立后方二局,邹毕兆被分配进来,专门负责破译。

《杯中人3》,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

2 阅读: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