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月还不到,白军在相距仅几十里的两个地方,接连遭遇了红军两次大兵团伏击,先后损失三个多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多师皆为中央军的主力精锐部队,尤其萧师,该师素称强悍,号称到江西后还从没有打过败仗,属于头等王牌主力。据参战的老红军回忆,俘虏的萧师士兵当时每人身上都带着几条小绳子,说是长官交待他们拿来捆红军回去领赏用的,足见战前气焰之嚣张。
国民党阵营恐怕连做梦都想不到,他们的头等王牌主力,竟然也会遭到红军歼灭性的打击。这种冲击和震憾前所未有,确实让他们感到难以接受。陈诚为之急得吐血,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蒋介石亦沮丧不已,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草台岗战役后,各路“进剿”部队皆惶恐万状,裹足不敢向前,两师之间相距不过10里,就已不敢独自宿营,必须彼此紧靠在一起,才会有安全感。

鉴于“进剿”各部普遍士气不振,已无进攻之志和进攻之力,蒋介石与陈诚协商后,不得不宣布第四次“围剿”以失败告终。
二局通过破译获取的战役情报,是金资战役、第四次反“围剿”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保证。在此期间,不管白军如何更换密本,加大编码难度,但始终都避免不了被破译的命运,这使白军在中央红军面前成了透明的“玻璃人”,几乎无密可言。对此,作为当时总部首长之一的刘伯承,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和蒋介石打仗,好像玻璃杯里押宝,看得准,赢得了。”
这个“玻璃杯”就是破译密码,它不但把蒋介石的军队装了进去,甚至连作为国民党统帅的蒋介石自己都无法幸免——即便是含有其行踪的最高级别绝密电文,红军要予以截获和破译,也一样易如反掌。
1933年4月,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称驻江西崇仁东南。此时蒋介石亲自来到位于崇仁城内的陈诚中路军指挥部进行视察,用以鼓舞败兵的士气。二局破译了相关密电,得知蒋介石打算白天走水路回南昌,沿途观山游水,以“示形败而不馁”。
崇仁河道不宽,水不大,易于截击,朱德、周恩来立即从红3军团中抽调战斗骨干,紧急成立了“捕蒋突击队”。
然而突击队尚未来得及行动,就接到了任务取消的命令。原来二局破译了新的电报,获悉蒋介石未按原定计划全程走水路,而是临时改为先乘船再坐汽车,最后由陆路回南昌。

《杯中人1》,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