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期间,二局将几天来侦察到的敌情动态进行综合,形成了他们在长征途中的第一份敌情通报。根据上述敌情,趁敌人尚未弄清红军意图,以及“追剿”部队正在调动之际,红军沿赣粤、湘粤边界迅速西进,又突破了敌人的第二、三道封锁线。
几个月前,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湘赣苏区的红6军团实施西征,到湘西与红2军团会师。这实际上也有为长征先行试路的目的,中央红军放弃苏区长征,最初也就是沿6军团的西征路线,突围转移前往湘西,与2、6军团会师。
然而就在中央红军行军于湘南的途中,二局获悉,蒋介石已经察觉出了中央红军的这一意图,并已调集5路大军,共20个师,快速向湘江沿线300里范围集结布防,试图在湘江以东围歼中央红军。

接着,二局又通过破译,拿到了蒋介石关于湘江行动的具体部署,从中可以看到,不久湘江沿线就将聚拢敌人尾追堵截的大量部队。
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所遇到的第四道封锁线。毛泽东根据二局的情报,建议中央红军不再沿6军团的旧路往西走,而是乘各路敌军尚在调动之际,往北进入湖南中部,伺机威胁长沙,以调动敌人兵力,之后再采取迂回路线,杀它一个回马枪,出其不意地返回中央苏区。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毛泽东的建议是一个极为明智的选择,如能被中央采纳,红军极可能由退却转入反攻,进而像以往一样打破敌人的“围剿”。
长征开始后,随军长征的毛泽东依旧不能参加中央决策,管事的是博古、李德、周恩来,所谓“三人团”。周恩来一向很尊重毛泽东的意见,但“三人团”里最有话语权的,还是博古、李德。在博古、李德看来,长征就是退却,而退却是不能“杀回马枪”的,因此拒绝了毛泽东的建议。
博古、李德的主观设想,是到湘西以后再作打算,他们对所有要求改变路线的建议都置之不理,只是一门心思要前往湘西。不幸中之幸,是周恩来作为“三人团”成员中唯一有军事经验的中方领导人,已被赋予长征中的军事指挥权,这使中革军委在博古、李德不横加干涉的情况下,仍能不时下出好棋。

《玉变为石7》,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