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盛夏之战,八路军能否突破日军“钢铁封锁线”?

关河有五十州 2025-01-27 13:20:55

1939年9月,多田骏接替杉山元出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在“七七事变”前就担任天津驻屯军司令官,从事所谓的“华北工作”,相对而言,他对华北的地理民情要比杉山熟悉得多。

多田履任后,在前任“治安肃正”的基础上,实行了“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所谓“囚笼”政策,即利用铁路和新修的公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和伪化。从1939 年夏季起,华北不少根据地陆续变为游击区,仅晋东南与晋西北的两个县尚未被敌人占领。到第二天夏天,情况更加恶化,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山区与平原之间的联系均被日军利用铁路割断,尤其冀中被四条铁路所分割包围,平原之上,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老百姓形容说:“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

在这种形势下,大规模地破袭日军交通干线,便成了八路军势在必行的战略措施。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的三位最高主官朱德、彭德怀、左权共同签署“战役预备命令”,命令下达至晋察冀军区、一二○师和一二九师,要求趁青纱帐与雨季时节,大举破击正太路,截断该线交通。

正太铁路从石家庄(当时属正定县)至太原,东西横贯太行山脉,是日军用以截断晋冀豫和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封锁线之一。铁路上经常有装甲车轧道巡逻,铁路两侧十至十五公里之间,构筑有连成一线的外围据点,每个据点都有数十至数百名日军担任守备。

这是一条日军所称的“钢铁封锁线”,非倾全力难以击破。在各部的准备阶段,仅晋察冀军区就抽调了八个主力团,另外还有骑兵、炮兵、工兵等部队。自黄土岭一战后,晋察冀部队尚未打过大仗,指战员们久静思动,听说这次要大干一场,人人摩拳擦掌,兴奋不已。

时值盛夏,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热的时候简直要把人烤干,下雨时则又把人淋得透湿,加上道路泥泞,山障河阻,给部队向目的地行军带来了不少困难。幸而此时正处于庄稼长势良好之际,部队可以在隐蔽的条件下,进行大规模集结和开进,同时八路军又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指战员们长期以来都养成了保密的习惯,所以尽管日军情报部门曾多方打探,但对于八路军的此次行动始终一无所知。

《以顽强对顽强1》,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