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全面铺开,国家以“安全+实惠”为导向推动旧电动自行车的淘汰。然而,部分不良商家却将政策红利视为“唐僧肉”,通过价格操纵、虚假承诺等手段牟取暴利,让国家补贴根本没有进入消费者口袋,反而成了不良商家的盘中肉。
一、套路揭秘:补贴成“提款机”,众多手段掏空政策红利1. 先涨价再补贴,两头通吃
有不良商家在政策实施前一个月内抬高车辆售价,再以“补贴返还”的名义吸引消费者。例如,某车型原价3000元,政策前涨价至3500元,补贴500元后实际售价仍为3000元,消费者未得实惠,商家却从中赚取到额外给消费者的国家补贴。

2. 旧车回收“低评高卖”,暗藏暴利
还有商家以“电池老化”“车架损坏”作为理由,压低旧车的回收价格,但实际他们将旧车转售至地下拆解厂或者进行翻新后二次流入市场,单台利润可达300-800元不等。

1. 垫资压力与库存积压
部分地区的商家需垫付补贴资金,一辆车按照500元垫资计算。由于政府的回款周期较长,叠加销量上的增加,即使加上利润也会导致现金流紧张。2024年某地经销商因垫资超50万元,被迫借贷维持运营,更有老板现金流断裂,无法继续进货维持生计。

此外,为抢占市场份额,厂家强制经销商囤积特定车型,但新国标实施后旧款车滞销,库存周转率下降30%,这也使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剧。
更重要的是行业价格战的激烈斗争!头部品牌通过补贴政策抢占市场,中小经销商为获客被迫降价,单台利润从15%降至5%,甚至亏损销售。去年,就连头部品牌雅迪也有999的换购车型!

1. 严打违规,透明化补贴流程
首先应当鼓励进行实时公示车型的历史价格,打击“先涨价后补贴”行为。对违规商家取消补贴资格、列入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

2. 扶持合规经销商,优化资金链
地方政府可设立补贴专项资金,确保商家垫资及时回款,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对中小经销商提供低息贷款,减缓资金链断裂风险。
莫让“惠民政策”沦为“灰色生意”
以旧换新本应是消费者和行业厂家的共赢之举,但若放任经销商套路横行,终将透支品牌信用。只有通过严格监管、透明机制与技术创新,才能让补贴真正惠及民生,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从“价格战泥潭”中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