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考虑如何养老了︱世相

财经西部 2022-12-10 15:31:01
原创幕何方财经西部2022-12-10 12:08发表于陕西

撰 稿︱ 王艺涵

编 辑︱ 史香玲

中国建设银行西安某分行里,业务员小李坐在离门口最近的圆桌上,看到有客户进来,连忙上前询问,“你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了么?”这种推广个人养老金的场景,在最近各大商业银行里,频繁上演。

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

在北京、西安等36个先行城市(地区)所在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参加个人养老金,各大商业银行随即开通了个人养老金相关业务。

财经西部(ID:Caijingxibu_)走访部分商业银行网点发现,市民对个人养老金颇有热情,一些支行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每日少则20人,多则上百人,其中不乏大量的年轻人。

年轻人已经开始考虑养老了?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折射出中国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政府来养老”,20世纪90年代“政府帮养老”,2012年“养老不能全靠政府”,再到如今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个人养老金”……

但全面提速的养老体系改革,却追不上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80后、90后的养老意识迅速觉醒,无论是为自己打算,还是为父母计划,他们在探索养老模式、咨询养老保险、走访养老院等一系列动作中,试图缓解焦虑。

01被焦虑席卷的年轻人

无论是主动亦或是被动,被养老焦虑席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一种是未雨绸缪。每天超负荷工作之外,还身兼数职,代购衣服鞋子、飞机票务、保险,这就是王璐的日常,典型的焦虑型人格。

虽然王璐才过30岁且未婚未育,但“见缝插针”式赚钱几乎成为了他的日常,不算固定资产,手握50万+的存款依旧不能让他安心,思虑再三后还是给自己买了一份商业养老保险,这份养老保险的IRR(内部收益率/内部回报率)最高可达到3.5%。

对于他来说,距离下一个目标的进度条才完成了一半,必须加快速度。

还有一种是活在当下。一个人“被掰成好几瓣用”,从被父母操心的孩子,到成为操心的父母后,35岁的刘辰如今就处于这种状态里,上有年事已高的父亲,下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儿子和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而他每天上下班来返于咸阳和西安之间的同时,还要尽量挤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

孩子尚小,父母年事已高,正是依赖于他的时候,只能尽量扛起父亲与儿子的责任,“要说养老焦虑,更多的是来自父母,会和他们一起生活。自己还没有考虑过,活好当下再说吧。”

与上有老下有小的刘辰不同,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岚,结束“北漂”回到老家西安定居以后,才开始考虑养老问题,“直到自己去药店买药,才发现一个月的社保都不够几盒药钱。”与薪酬大打折扣相应而来的,还有缩水了一半的五险一金。“以前工资高的时候,谁会想这些啊?现在呢,越了解(养老)相关信息就越焦虑。”最后她冷静下来仔细地分析了一下,父母那边还有姐姐可以与自己分担,她作为独身主义者承担的家庭压力也会相应少一些,“而且我觉得目前这个薪资状态也不会维持很久,之后总会好的。”

为了缓解养老焦虑,有些年轻人的行动更为果决,“走访西安100家养老院”的话题一度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还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创造理想中的养老院,成都00后、90后合伙开了一家“另类养老院”,和老人们拍时尚大片、唱K、跳舞、玩泡泡枪,为养老生活带去生机。

年轻人的养老焦虑在数据上体现的尤为明显,2020年10月,由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中就提到,超七成90后开始考虑养老,80后、70后养老需求更迫切,相应比例更是高达80%和85%。02年轻人的养老焦虑从何而来?

当自己老了,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如此问题时常拷问着王璐这样的年轻人,尽管他的脑海里尽可能的浮现出一些美好场景,但回到现实生活,难免焦虑。

这种焦虑主要来自很多层面。

一方面,中国的基本养老资金缺口较大。财政部公开信息透露,2021年中国养老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的缺口达到7000亿元。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更是在一篇报告中预测,在“大口径”也就是包括财政补助的情况下,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于2035年耗尽。

等到80、90后退休,能够领到多少养老金,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在“下个月工资还尚且不知道能拿多少”的危机感之下,如何靠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成为了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解决的首要大事。更不用提,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其他社会性压力,如高额房贷、子女教育等。

眼前的生活已经让年轻人自顾不暇,自然对未来养老费用的焦虑逐渐转向“躺平”心态。

另外,随着养老观念的变化,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养老已经不仅仅是身体衰老、失能后怎么“凑合活着”的事了,更多的还是对“能按自己的意愿、节奏去工作和生活”的期待。譬如,在李岚理想的退休状态里,就应该是手里有点闲钱,自己可以想走就走,乘着火车开始漫无目的地旅行,想停下来的时候就停下来,品尝美食、欣赏风景、慢游城市。

李岚对如今兴起的“艺术康养”概念也非常感兴趣,简单来说就是老年兴趣班,但“这类康养机构参差不齐、服务水平整体不高”的信息,却让她犯起了嘀咕,“期望再过几年能慢慢好转吧”。面对思维活跃且追求个性和趣味的年轻一代,就消费体验上,目前国内整个养老市场及产品可能还远远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这也不免使年轻人们焦虑之后的养老生活。02养老到底需要存多少钱?

11月15日,富达国际与蚂蚁财富发布的2022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开始进行养老储蓄的平均年龄显著下降,从38岁提前到了35岁。同时,养老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达到27%,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这一部分人群里,平均每个月用于养老投资的金额已经达到了1940元,2021年这一数字为1624元。节流,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用以规避风险的方式。

那么,等到这一代的年轻人退休养老,到底需要多少存多少钱,又能通过哪些方式来对冲基础养老金的缺口呢?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养老金三支柱筹集资产总量较低、体系不均衡,呈现出第一支柱独大的格局。

华创证券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2987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累基金4.5万亿元;第三支柱则缺乏制度安排,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保费收入约10亿元,三支柱占比分别为57.1%、42.9%、0.01%。

整体来看,国内的第一支柱基本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和应保尽保。但是,对第一支柱的依赖度过高,也带来了巨大的可持续性风险,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已面临较多问题。

有年轻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算上通货膨胀,等30年后退休,月均2987元的养老金还能有多少购买力?关键以后每月还能不能领到2987元都是个问题。”因此,也有年轻人选择通过商业保险、基金等方式,来为自己规避风险。35岁的吕莉虽然目前面临的各项花销不大,在国企工作的父母也有相对不错的退休金,但感觉“现在赚不了多少,又存不下钱”,未来万一有什么变化就很紧张了。

经过咨询保险经纪人,吕莉最终选择购买重疾险来保底,以一些小额的商业养老保险来对冲风险。“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和资产状况,选择性购买每个月分期比较小的保费,这样也能强制自己存点儿钱。十几、二十年后开始返还,都是自己的一笔私人财产。”

不过,配置相关资产本就因人而异,李岚反而觉得,现阶段自己唯一能“按部就班”的,可能就是对于自己工作目标的阶段性规划。“像基金保险虽然听上去很美好,但这在金融学的概念里就是一种期货,是不能兑现未来的。首先不能确定这家公司未来会怎样,再者将来这个汇率能否赶得上通货膨胀,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的,而且会越想越焦虑。”04有钱≠体面养老

当然,能用钱解决的事儿都不算事儿,养老问题之所以迫在眉睫,其根本还在于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公共力量的关注和支持,如果只靠个人,难以承担重负。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养老状况可以归纳为“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仅有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这意味着,目前或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承担养老问题的主要责任和开销。

不过,随着“养儿防老”观念逐渐弱化,当下很多年轻人、老人对住养老院的态度更加包容,但养老院高昂的费用、一床难求的现状,却令人束手无策。

据报道,广州某高端养老机构采用会员制方式,入住者需购买10-15年的会籍,以全自理的单人间为例,10年会籍的费用为50多万元,买了会籍后入住者无需再交床位费和水电费,但伙食费另计。如果老人能够全自理,平摊下来月开销在1万元左右。

另外,光大证券公布的一份养老报告里面提到,全国标杆公立养老院——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全院只有1100张床位,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1万人,每年轮候只能入住几十位,光是轮候入驻就得排队几年。而且有的养老院还挑“住户”,比如失智老人,就经常成为入住养老院的困难户。况且,国内养老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院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经验缺失,专业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失智老人在养老院“在终末期被用束缚带固定在床上”的报道屡见不鲜。据全国老龄委数据,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这相当于每6位老人中就有1位生活无法自理。这些老人,最终只能居家养老,靠家人照顾,而如果是独生子女家庭,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一些保险公司承办的养老机构,虽然能通过缴纳保额提前锁定入住权,但风险也很高。企业卷款关门的案例,经常被报道出来。更不必提,其配备的医生、护理团队是否完善专业。李岚直言不会考虑让父母去养老机构,“因为据我所知,国内没有几家养老机构可以让老人开心,除非他本身属于是很乐观的那种人。”至于自己的养老问题,“总还是会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但如果没有,总有找到活路的办法。”在养老靠自己的大趋势下,如何体面养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道辩证题。05西安养老产业现状与探索

陕西的养老形势,也不容乐观。

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81.8万,占总人口比重达19.77%,超过全国18.9%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22年年底,陕西全省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820万人,占比突破20%。

届时,陕西省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地方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

2022年7月,《陕西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草案)》首次审议,该草案提出进一步规范并提高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水平。2021年11月出台的《西安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则强调,要聚焦市养老服务存在的突出短板,提出尽快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西安某养老企业负责人认为,养老的核心问题要在居家和社区解决,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用低成本享受优质服务。“解决养老问题跟生活习惯有极大的关系,光靠养老机构是解决不了中国所有的养老问题,盖再多的机构,一是可能住不满,二是没有那么多从业人员,三是老年人在那里享受不到想过的生活。”从市场角度来看,养老产业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一些地方国企开始进军养老产业。

譬如,西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西安莲湖区政府共同组建西安颐信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颐信养老),正在加快加大养老产业(项目)布局,打造西安居家、社区、机构相融合、医养康养相结合,以“养、护、医、康、乐”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从退休到需要专业照护全生命周期的多样化养老需求。目前,该公司打造的长安闾里“1+7”体验式养老街区项目,被陕西列为重点项目,吸引了一些优质投资机构关注。

据颐信养老副总经理蒋玉霞介绍,一日三餐及生活照料只是最基础的服务内容,提供像金牌照护、健康管理、营养配餐、老年大学、旅居养老等多样化的服务,用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是长安闾里养老品牌的的长远目标。

类似的医养机构正在涌现,2022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平台公布了一组数据,西安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77家,省级医养结合品牌企业5家;拥有国家智慧健康示范基地(区县)2个、街道7个、企业5家;建成老年教育学校30所、老年教育学习中心20个。不过,这一数字相对800余万的老年人来说,仍有很大差距。06缓解焦虑的“101”种方式

什么才是理想中的养老机构和养老生活?蒋玉霞站在企业的角度给出答案,“好的养老机构,就是我们自己的父母甚至我们自己都愿意、都放心住进去的地方。”

为满足日趋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养老方式也在与时俱进,譬如近几年出现的艺术养老,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级联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至于如何推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培育并壮大养老产业,观察早已迈入老龄化社会日本的养老服务体系,或许值得借鉴。

深耕养老行业十余年的蒋玉霞表示:“日本在养老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日本社会养老制度中的介护保险制度。它和医疗、养老保险一样,是日本的强制性义务保险。在被保人65岁以后的介护养老花费中,承担7到9成的开销,为绝大部分日本人实现了介护养老自由。现在国内也在试点长护险制度,像陕西汉中就有,这个是部分解决支付的问题,等于他从年轻的时候可以交一些钱,政府会补贴一些,需要住养老院的时候,长护险就会分担和舒缓家庭照护的责任与经济负担;另一个则是在适老化产品这块,日本的产品比较丰富一些,一共有5万多个品类。”

养老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年轻人的焦虑感,但对养老生活期待更高的年轻人而言,怎样才能过上理想中的养老生活,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未雨绸缪的选择并不少。

新推出的个人养老金业务,就相当于是一种养老储蓄。

业务员小李表示:“有很多方式,目前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就是一种,可以每个月存一点,给自己未来相当于存一小笔零花钱,当然如果资金允许,还可以买一点30、60天的理财产品,三、五年的长期也可以买一些,其实就差不多了。”

就算目前“囊中羞涩”也不要紧,譬如,颐信养老出台的大拇指计划,类似于时间银行的概念,鼓励更多年轻人来做志愿者,用自己的服务时间换取大拇指币,当未来自己需要养老的时候,用以进行服务的兑换。

当然,以上的选择均取决于个人的资产情况、理财偏好与养老需求等。也有年轻人选择“不卷”了,直接“退休回老家养老”。

从“存够多少钱才能退休”再到“回归小镇退休生活”,近两年社交平台上一批又一批的博主,已经开始对退休养老生活的转变方式与必要条件,进行探索。

又或许可以想开一点,就像网友幽默的生活态度,“未来,孩子们都有孩子们的事儿”,至于靠什么养老?答:“靠我家里的矿啊!”

(文中王璐、刘辰、李岚、吕莉均为化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华创证券、颐信养老。)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1 阅读:114

财经西部

简介:关注西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