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张维迎……

财经西部 2022-10-10 10:26:37

撰稿 丨宋彦成

编辑 丨史香玲

天色晴明,白云浮动,远山近在眼前。

雨后的西安航天基地,比之平日,更有一番韵味。

一辆考斯特不疾不徐,载着数位远道而来的宾客,沿着神舟大道,一路向南,其目的地是位于西安城南的航天会议中心。

这是数月前在此举办的盛会镜头,会议规格之高,线上线下,嘉宾齐聚,少长咸集,难言其盛。

会场中有一位满头斑白发的儒雅学者,谈话间略带陕西吴堡乡音,在国内经济学界如雷贯耳。

在主旨演讲环节,这位学者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发表了一番真知灼见,论断颇为“犀利”,如认为经济学家不能指导企业家,经济学家可以告诉政府什么不该做,而不能告诉企业家该做什么。

谈及于此,想必熟悉的读者心中已了然,他便是张维迎教授。

对张维迎而言,西安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熟悉。他早年间从辛庄村跳出农门,来到省城西安,曾在此度过七年读书生涯。之后远赴京城深造,穷尽四十年研究“企业家精神”,不乏在老家吴堡窑洞运作“辛庄课堂”等趣事。

此番,张维迎再次返回西安,财经西部(ID:Caijingxibu_)与其亦有一番交流……

01

回想起来,主持人尚未现身,张维迎已入场。

原本会场人人戴着口罩,极难看到彼此面容,只是那一头标志性的斑白发,熟悉他的人,还是能一眼辨认出来。

与早些时候比,张教授的白发显然更多了些。

纵然年逾六旬,身姿依旧挺拔,一身黑西服,站在台前,不断有人前去攀谈,或是昔日熟人相逢,寒暄客套一番,或是慕名而来的后学之辈,讨教片刻后,顺便添加联系方式。

至于观众席中,也有人高高举起手机或相机,缓缓拉近镜头,遥遥拍照记录。

待到大会即将开始,张教授款款落座,主持人依次介绍与会嘉宾,当念到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张维迎教授时,其起身离座,旋即转身,鞠躬致意。

大抵学者多儒雅,想起在数年前,听闻一位史学界老教授,与青年学生交往,互相行礼,每每弯腰至深,毫无端架子的意思,有幸面见过他的人多有感慨。

坐在前排嘉宾席上的张教授,身旁再无他人,时而抬头听人发言,间或俯首处理一些事务。

这是一场探讨新经济发展的盛会,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张教授自然多有关注。在众人翘首以盼中,他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主旨演讲,谈及创新的最大特点是不可预测,正是由于创新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家精神成为必须。如果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创新的后果是确定的,计划经济就可以解决问题,企业家就成为多余。

张维迎的结论是,未来要有更多的创新,要有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相互竞争,相互厮杀,不能对他们有太多的限制。

02

与张维迎教授的近距离接触,是在论坛间隙的一次专访中。

临时演播室中,数台摄像机器围绕着他,身旁的茶几上则摆放着其新书《企业家精神》。

现场工作人员为其面部略作修饰,并在衣领别上麦克风,一切准备就绪后,张教授侧坐在靠椅上,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就此展开。

张教授原是榆林市吴堡县人,虽然离乡多年,后又入了京籍,言语间依旧存有乡音,说起来,由于疫情原因,也是许久不曾还乡。

谈及于此,张维迎不免记挂起曾在吴堡县开办的辛庄课堂,唯有一番希冀和祝愿。

虽然时隔数月,我们尚记得张教授谈论西安这座城市的产业与经济,他此行回西安的目的之一,倒不光是参加会议,或为新书作宣传,更为重要的是,西安是与他产生精神连接的地方。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张维迎从一个唤作辛庄的陕北乡村来到省城西安读书,一生的命运轨迹就此改变,后来逐步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

论及企业家与政府之关系,张维迎好譬喻,便以农人种地为例。

他说,一块地可以种烟草,也可以种辣椒,都可以赚钱,于是有农民种烟草,有人就种辣椒,还有人可能种豆子之类。倘若发现今年种烟草的农民赚钱最多,当地就下令从明年开始不种辣椒,只能种烟草,结果一定是灾难。

张教授的话不难理解,如果你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就不要告诉企业家应该做什么。

就此话题,他还援引了一位已故哈佛大学知名教授的话,“唯一确定的是,专家的意见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错的”。

张维迎的这番表述,当下来看,倒是颇值得玩味,就像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所作的《为“钱”正名》一般,充满了时代色彩。

03

张维迎年少成名,其学术生涯也引来不少争议,但最为令人们记忆深刻的是,其与林毅夫的多场辩论。

如今来看,张、林之争已成往事,只不过,几近一头白发的张维迎仍在不断著述,四处奔走演讲,为自己的信仰鼓与呼。

作为农家子弟,张维迎早年间从窑洞出走,近年为回报乡梓,又回到窑洞,在老家吴堡启动“辛庄课堂”,呼朋引伴,热闹非凡,企业家精神是其终身绕不过去的一个研究话题。

在窑洞里论企业家精神,这样的创想和设计,原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但是张维迎有自己的理解。

公益性是“辛庄课堂”的一个标签,初衷之一是为了新农村建设,不过在中国的农村有许多,张维迎倒也坦诚,既然管不了那么多村子,那就只管自己出生的村子。

另外一方面,研究企业家达几十年之久,张维迎称自己虽不能告诉企业家具体做什么,但可以警告企业家不能做什么,“辛庄课堂”的宗旨是在黄土地的山沟里头,形成一个面向创新企业家的研修中心。

初衷是好,奈何疫情原因,原本招收的两个班只能在线上开展交流,计划难免受到影响。

不过,张维迎也并未全然悲观,其表示硬件设施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建成后在窑洞住宿和学习的体验感将是独一无二的。

为此,张维迎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晚上住在黄河边,星稠天低,沿河漫步,倘若将我们的交流空间放置在窑洞,在山沟,才会更有意思吧?

张教授的“野心”不止于此,公司董事会在窑洞里召开也未尝不可,体验自是不一样的。

这倒使人想起,那些过往先辈同样在窑洞中,亦曾间或垂眉沉思,间或喜笑颜开的场景来。

04

时代变迁,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张缩影。

张维迎生在农家,小时候饿肚子是家常便饭。

回想起来,现在能吃饱饭是为什么?张维迎为此设问——仅靠地方本身是解决不了的,而是大环境的改变,如中国的改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譬如,谈起榆林,过去是贫穷落后之地,派遣干部没人愿意去,现在抢着去,这就是大环境的改变。

张维迎深感愧对老家没有做出直接的贡献,但令其引以为豪的是,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还是做了点有意义的事情。

尤其他穷尽近四十年,将“企业家”乃至“企业家精神”的概念植入人心。

这得益于西北大学那段时光的积淀,无论与学术导师何炼成结成的师生情谊,抑或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洋洋洒洒数千言,为“钱”正名,一时间名声大噪。

那是一个创作密集和英雄辈出的时代。

彼时,从陕西走出去的青年翘楚不少,在经济学界被称为“西北大学现象”,抑或为“何炼成现象”,盖因包括刘世锦、张维迎等在内的知名人物,都曾师承何门。

数月前,张维迎的授业导师何炼成教授仙逝后,他还曾作了一首信天游以纪念恩师。

实际上,张维迎与西安的缘分至深,此前曾以“西安记忆”为题,详述在西安的往事岁月。

直到后来,他从西安远赴京城深造,而后越洋留学海外,学成后执教鞭于北京大学,正是学界名家风云际会,思想与观点激荡不断之时。

近年来,张维迎频繁重返乡梓,步履不停,略略看来,经从边缘到中心,而后再从中心到边缘,所不变的是经济学领域的务实探索与坚守。

(部分图片来源于公众号“辛庄课堂”)

0 阅读:181

财经西部

简介:关注西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