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ESG新规首考之年,“三桶油”交出了2024年成绩单:有人成绩亮眼,有人碳排上升。三巨头在风光氢储、CCUS、生物航煤等领域创新举措频出,ESG转型之战,谁更胜一筹?
撰文 | Bell
编辑 | Tang
又一年ESG报告披露季到来,今年格外有看点。
今年是各大交易可持续相关新规全面落地后,企业披露ESG报告的第一个年头。
去年4月上交所发布了14号文《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今年1月又接连出台两份编制指南:《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和《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第13号——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
“考卷”和“评分标准”既出,就看各大企业如何答题了。
目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这“三桶油”均已完成2024年度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报告披露。可以看到,头部央企已经开始带头执行指引文件的要求。
作为化石能源巨头,石油公司的绿色转型一直都是公众最为关切的议题之一。
在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回应上,三家企业既展现了共性动作:布局风光氢储、采购绿电、推进CCUS;又各具特色——中石油和中石化发力生物航煤,中海油则专注海上节能技术。
细看成绩单,会发现中石油的减碳成效最为显著,不管是直接排放、间接排放还是单位碳排强度都有所下降。
中石化碳排放量总量呈下降趋势,但间接排放有所上升,而且单位碳排强度相对于公司应收有所上升。
中国海油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上升,但单位油气产量碳排放强度却下降了,可以认为是单位油气产量可能有所下降。

来源:根据企业公开发布的ESG报告信息进行整理;《环球零碳》制图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业都严格参照上交所指南文件中提出的TCFD框架编制报告,即“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的披露格式。
其中,中石油更是亮出了《ESG工作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并将“节能减排指标”与高管薪酬直接挂钩,占了业绩指标权重的10%,还披露了对新能源业务的总投资额度。
此外,根据监管文件,今年信息披露的最大变化之一在于“双重重要性”的考量维度被明确为“影响重要性”与“财务重要性”,三家企业均进行了相应调整。


图说:中石油实质性议题矩阵 来源:中国石油2024年度ESG报告
从共同点上看,2024年,“三桶油”都选择在清洁能源替代和新能源业务上持续进行发力。
中石油新能源业务投资规模达240.5亿元,同比增长21.7%,重点布局了光伏、风电、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电能消费占比提升0.8%,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了2.5%。
2024年中石油风光发电量达47.2亿千瓦时,新增装机495.4万千瓦,青海100万千瓦光伏和吉林55万千瓦风电项目相继并网。
此外,地热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供暖面积突破5000万平方米,冀东曹妃甸项目创国内中深层最大单体地热供暖新纪录。
2024年,中石油氢能产能增至8100吨/年,建成26座加氢站,首个"氢代油"钻井项目落地实施。而充换电站数量也增加至3803座,同比增长312%。
中石化也是相同的逻辑,大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
报告期内,中石化启动了"万站沐光"计划,截至年底已建成5000余座光伏站点,目标2027年达10000座。
通过生物质掺烧替代燃煤,中石化整体供电煤耗降至287.15克/千瓦时,减少煤炭消耗288万吨,外购绿电达到43亿度。
此外,中石化在氢能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11个供氢中心(产能超4万标立/时),车用高纯氢产量2068吨。截至目前,中石化已经打通6条氢能走廊,142座加氢站占全国加注量40%。
充换电业务同样快速发展,新建成超4000座充换电站(累计超10000座),充电终端近10万个,平台用户突破1100万人。
中国海油在新能源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2024年,公司岸电项目购电17.7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达41%(7.2亿千瓦时)。
"海油观澜号"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自2023年5月投运至2024年底累计发电3660万千瓦时,开创了"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海上供电新模式。
此外,2022年投运的涠洲油田群光伏电站(装机4.5兆瓦)运行良好,年均发电517万千瓦时,年节约天然气172万立方米,预计全生命周期可减排二氧化碳8.5万吨。

图说:"海油观澜号" 来源:中国海油
除了清洁能源替代,2024年度"三桶油"还在持续加码CCUS技术布局。
中国石油在CCUS规模化应用方面保持行业领先。
2024年,中国石油在大庆、吉林、长庆等油田开展试验,覆盖多种油藏类型,全年注入二氧化碳达189.9万吨。
其中,吉林油田创新研发的CCUS-EOR技术体系成效显著,建成亚洲最大全产业链示范工程,截至2024年底累计二氧化碳封存量突破350万吨,稳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植树3000余万棵的固碳效果。
中石化同样大力推进CCUS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2024年回收二氧化碳210万吨(同比增加20.07%),驱油注入96.6万吨(同比增加14.05%)。
目前,中石化已建成国内最大CO2工业试验环道,支撑多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下属企业金陵石化与江苏油田合作优化捕集装置运行,保障稳定供气。
而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创新开发模式,通过优化工艺技术,建成全国最大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其示范工程入选2024年度"绿色技术创新典型案例"。
中国海油则结合海上油田特点,推进CCUS技术创新应用。
2024年11月,中国海上首个海油自研膜CCS示范项目惠州32-5油田CCS工程投注。
该项目采用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的国产聚酷亚胺膜分离技术,脱碳后的净化气CO2含量小于5%,年回注量0.36万吨,预计累计减碳量4.3万吨。

来源:《环球零碳》制图
此外,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生物航煤。
2024年4月,中石油在阿格斯欧洲生物燃料公开市场平台完成首单生物航煤交易,这是全球范围内的首单生物航煤实货窗口交易。
6月,中石油向荷兰皇家航空公司销售的一船生物航煤顺利交付,完成全球首单以人民币进行境外结算的生物航煤交易。
中国石化则积极推进生物航煤在国内航班试点的加注应用。2024年6月,国产商用飞机——C919大型客机和ARJ21飞机加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产的生物航煤并试飞成功。
9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局在北京启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试点,国航、东航、南航的12个航班正式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中国石化旗下镇海炼化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生物航煤燃料供应。
此外,中石化还披露了其特有的新能源汽车业务。
中国石化深化产学研合作,成立汽车轻量化非金属材料联合中心,聚焦合成树脂、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研发,推动耐划伤、低散发、长寿命车用高分子材料创新应用。
通过发挥合成树脂技术优势,2024年中国石化生产低气味汽车专用料25.85万吨,同比上升29%;发泡聚丙烯专用料4.34万吨,同比上升21%。
同时,中国石化还加速了动力电池隔膜专用聚烯烃材料研发,2024年产量达4.58万吨
中国海油本次披露的ESG报告对碳交易和生物质利用着墨不多。但披露了中国海油开创性的节能技术。
2024年10月,渤中34-2/4油田放空气深度回收改造项目试生产,成功将平台火炬气日放空量降低至100立方米以下,正常生产工况下火炬可完全熄灭,实现“零放空”。
项目投运后,预计每年回收零散火炬气210万方,减碳量超0.45万吨;预计可累计回收火炬气1520万方,累计减碳量3.28万吨。
此外,在本次发布的可持续报告中,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均披露了公司在碳交易市场的深度参与。
中国石油是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首批10家交易企业之一。2024年,中石油通过市场购买CEA和CCER共166.8万吨,所属11家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单位履约率100%。
2024年,中国石化共有3家所属企业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日交易,合计交易量3.1万吨。报告期内,中国石化碳配额买入量为422万吨,履约率100%。
报告期内,中石油与中石化均未发生被有关部门要求整改、立案调查或处罚的情形。
-------
参考资料:
[1]https://www.sse.com.cn/lawandrules/guide/stock/zbxxpljg/ssgszljg/c/c_20250117_10770284.shtml
[2]https://www.sse.com.cn/lawandrules/guide/stock/kcbxxpljg/c/c_20250117_10770295.shtml
[3]https://www.sse.com.cn/lawandrules/sselawsrules/stocks/mainipo/c/c_20240412_10753180.shtml
[4]https://ohesg.com/criteria/tcfd.html
[5]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2575461.html
[6]https://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new/2025-03-31/601857_20250331_IDGA.pdf
[7]https://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new/2025-03-24/600028_20250324_8TDD.pdf
[8]https://static.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new/2025-03-28/600938_20250328_K7WF.pdf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