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有他物,必有恐惧——肯思·威尔伯( Ken Wilbur )

脱离母体已经不可避免,现在一切"其他"事物都变得陌生和未知。身边到处都是陌生面孔和难以理解的事物,而正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到底想干什么,你才会变得脆弱不堪,时刻可能受到攻击。
此刻非理性大脑辛勤工作,避免主人遭到侵扰。它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恐惧(有时会是愤怒),其目的只有一个:保护,保护,再保护。因为整个世界同样陌生凶险,动荡不安,而且变幻莫测,所以非理性大脑和恐惧会不断现身,帮助主人克服所有困难。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恐惧,它时刻在撩拨你;又或者你完全意识不到它,所以你根本不明白我到底在说些什么。但别弄错了,因为恐惧永远都存在。
如果你表示反对,那不过是在抗拒事实。
应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就是不断制造重复的场景,从而使人尽可能频繁地沉浸在熟悉的环境中。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听音乐?因为音乐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副歌,让人感到安全熟悉,进而能够放松。有些人甚至整个一生都会反复听同样的歌曲。

同样,为什么你会维持同一段关系,住在同一间房子里,长期做着同一份工作,或者每次旅行都住同一家酒店?因为熟悉感让人感到宽慰,哪怕仅仅是昨天的重复。对一些人来说,当这种"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那么甚至连换一家不同的餐厅吃饭都会变成一种挑战,换一份工作或是结束一段关系就更是无从谈起了。而对渴求新鲜事物的人来说,体验不同的事情就成了能让他们感到宽慰的熟悉感。
你也会试图掌控所有事甚至所有人,以求减少陌生感和脆弱感。也就是说你会尽最大努力驾驭外在事物(时间、家庭成员、陌生人、活动、政治等等)和内在事物(身体公司的一万名员工﹣﹣谁有权发言,什么值得一说)。
你也会试图理解一切。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最先关注那些能够得到科学论证的事物,然后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些"事实",就如同沉船遇难者死死抓住救生圈一样。如果哪条理论无法得到证实,我们一般就会将其视为毫无价值。因为有据可循能够令你产生安全感。

正因如此,你可能会尝试"理解"或是证明你的伴侣到底在想什么,老板为什么会那样说,怎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滑雪动作,甚至妄图理解恐惧。所有这些尝试其实都是想要摆脱脆弱,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多数解读恐惧的书籍都会用科学事实作为论据的原因。
和信仰、经历等一样,重复、控制和理解也变成了让人赖以生存的东西。假如其中任何一个遇到挑战,那你可要小心了:你可能会因为失去它而发疯!
可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它"到底是什么?没错,它会是耐心、冷静或是沉着,但也可能会是你熟悉的或者认定的"真实"事物,比如自我认知、信念以及你确信无疑的任何东西。因此恐惧总在思考:"我会面临什么危险?我会有什么损失?"

你也许觉得自己是个信心十足的人,但如果有人质疑你的信心,你的个人形象将会遭受什么样的损失?如果有人贬低你的宗教信仰,你的信念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如果你喜爱你的狗,你就会害怕失去它。你曾经拥有青春、美貌和活力,如果失去它们该有多可怕啊!而假如你受了伤,那你又会失去什么?

你可能被关进监狱(失去自由);你可能会孤单一生(失去希望,与世界脱节);你可能会离开人世(失去生命)。下面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如果你恐高,其实你害怕的并不是高度。当你坐在缆车吊椅上时,你真正怕的是,自己会突然丧失自我和理智,然后跳下吊椅。
丧失理智当然无益,失去你苦心建立的这个熟悉世界同样如此,因为这会让你再次暴露在脆弱无助之下。
然而你对此却真的无能为力。你所热爱的一切,不论是人、感情、物体、生命还是理智,它们总会在某一瞬间被夺走,再也与你无关。

这确实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