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必究!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军迷都认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离不开陈毅,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华野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而成的,而山东野战军中一些资历深厚的悍将对粟裕并不服气,比如宋时轮和许世友,这时就需要陈老总来镇场子,以保障粟裕指挥的通畅。
从这一点来说,粟裕确实离不开陈老总。后来陈毅被调到中野任职,毛主席想把华野交给粟裕,由他全权指挥,但粟裕却请求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自己只出任代司令兼代政委。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对陈老总的敬重,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陈老总的威望来指挥华野的一些骄兵悍将。
以此来看,粟裕离不开陈毅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陈老总如果没有粟裕的辅佐又会怎样呢?可能55年都不会授元帅。华野成立之前,陈毅和粟裕是分开作战的,当时陈毅带领的是山东野战军,粟裕率领的是华中野战军。1946年7月,陈毅率领山野主力22个团来到淮北寻求战机,当时粟裕正在华中和能文能武的李默庵作战,连打了好几个胜仗。
有鉴于此,陈毅给中央去电:“现华中全境,苏中敌气已颓,淮南、淮北敌气正旺,我决心在淮北打一、二次好仗,以改变局势。”7月末,陈毅和山野参谋长宋时轮抓住战机,在朝阳集歼灭敌军5000余人,挺进淮北后打了一个开门红,部队士气大振。沿陇海路两侧进攻的蒋军吃了败仗之后,开始收缩兵力,抱成团向前滚动,山野歼敌的难度增大。
此时桂系第7军的兵力很分散,分别驻扎在灵璧和泗县等地,而且把守泗县的桂军只有两个团。陈毅和宋时轮决定“以主力向灵(壁)、泗(县)找桂顽求战,拟先消灭其两个团即转而进击津浦路宿蚌段。”当时淮北正值雨季,连日大雨使得河水暴涨,道路也变得十分泥泞,给部队行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张震等人在内的山野一些将领认为强攻泗县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华中分局的邓子恢和张鼎丞也来电建议山野不打桂系,集中兵力找机会去打蒋军。当时陈毅在山野统揽全局,军事指挥主要靠参谋长宋时轮。宋时轮认为即便雨季行军困难,但自己手握22个团,兵力11倍于敌,拿下泗县还是有很大把握的,因此他主张强攻泗县,陈毅也同意了。
之后陈毅给军委去电:“现桂系4个团,分布在灵壁、泗县、五河3处,其增援均在七八十里以外,打定可能全歼,历来打桂系均用相等兵力,故奏效不大,此次改变是能奏效的。已定5日夜攻泗城不再变。”由于雨水太大,部队进行困难,泗县战斗直到8月7日夜间才发起,经过两个昼夜的苦战,山野不仅未能攻克泗县,还伤亡了2000多人。
这次战斗之所以失利,除了受天气原因影响之后,山野的排兵布阵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手握22个团的兵力,用于攻城的只有6个团。这6个团除了攻城之外,还要分出部分兵力去打外围的据点,而负责打援的部队却高达十多个团。何以祥的第8师最善攻坚,一度冲入城内,但后续力量不足,又被敌人反击了出来。
如果再给攻城部队增加哪怕两三个团的兵力,泗县也就拿了下来。战后战士们议论纷纷,说陈毅不会打仗。陈老总十分有担当,在总结大会上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泗县失利后陈毅判断敌军在接下来的进攻方向有两个,一是经宿迁向沭阳方向攻击,以打通陇海路东段并夺取沭阳;二是由泗阳向东南进攻,以夺取淮阴。
当时沭阳是我苏中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联系的枢纽,一旦失守,我华东两大解放区将被分割;而淮阴则是苏中解放区的首府,战略地位同样重要。陈毅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无法同时守卫沭阳和淮阴,只能从二者中做一个取舍。最终他判断敌军的主攻方向为沭阳。理由是敌军要想攻击淮阴,就必须经过泗阳。而泗阳方向有运河和洪泽湖等天然屏障,水网纵横、地域狭小,这对敌军大部队行进是很不利的。
基于这个判断,陈毅和宋时轮将山野主力集中在了保卫沭阳方面。得知陈毅的部署后,粟裕立刻意识到此举可能招致两淮的失守,于是他在9月7日给陈毅去电:“我们请求山野在泗阳地区打几仗以挫敌锐,否则两淮不保。如两淮失掉,则直接影响南线作战。”同时粟裕还称:“如山野必须离开淮泗而向北转移攻势,则请求将一纵留下,我们当于攻占海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
粟裕的建议并没有引起陈老总和宋时轮的重视,9月9日,陈宋给粟裕回电说:“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7军已南移灵、泗、睢、宿迁地区,由蒋军接替。现再看数日,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及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及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
既然陈老总说“保证可以改变战局”,那粟裕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事后证明,陈老总和宋参谋长又在判断上出现了不小的失误。山野主力北移后,薛岳立刻抓住战机,于9月10日命令桂系第7军和整编第74师突然南下,避开了沭阳方向的山野主力,直扑泗阳。
由于兵力空虚,泗阳很快失守,敌人的下一个进攻目标直指淮阴。为了保住淮阴,粟裕放弃了即将被攻克的海安,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第1师和第6师昼夜兼程驰援两淮。但海安到淮阴的距离很远,这就需要在粟裕到达之前,陈毅和宋时轮能阻挡桂系和整编第74师一段时间。
为此毛主席专门给山野去电:“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敌一两个旅,顿挫敌之进攻,争取时间。”陈毅接电后,率山野主力转移到了渔沟地区,准备在这里堵截敌军,结果刚到这里就被桂系第171师给缠住了。敌人十分狡猾,山野主力扑上去他就后撤,我军后撤时他又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了上来。
山野主力就这样被敌人一个师牵制在了渔沟一带,既没能增援淮阴也没能歼敌,白白贻误了战机。山野在淮北两个多月,手握22个团的兵力,却仅在朝阳集打了一场胜仗,其余几仗都以失利告终,这和粟裕在苏中的七战七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华中分局的邓子恢、张鼎丞和曾山三人联名给军委去电,告了陈老总一状。
在这封电报中,三人详细讲述了山野在淮北的失利并分析了原因,并总结说:“这些连续的失利完全是由于陈对用兵开玩笑所致。否则,不仅淮阴可保,且可歼灭敌人,改变战局。”同时三人还建议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应联合行动,由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组成联合指挥部,以使粟裕能够在关键时刻帮助陈下军事决心。
毛主席收到电报后一度考虑让徐向前去山东代替陈毅指挥,粟裕则继续负责华中战事。时任山野作战科科长的王德后来回忆说:“有一天夜里,我在值班,陈毅同志走了进来,他心情沉重地说‘将来我还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们给中央说话也不灵了,提什么意见都不灵了’。”
从王德的回忆中不难看出,当时陈老总的处境是比较艰难的。后来徐向前由于身体原因没能成行,毛主席决定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野,陈毅统揽全局,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宋时轮则离开野战部队去渤海军区担任副司令。华野成立后,粟裕首战就取得宿北战役的大胜,陈老总一扫之前的郁闷,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之后在陈毅的大力支持下,粟裕率领华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淮海战役更是以60万大败敌军80万,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如果没有粟裕的精妙指挥,华野不会取得这么多胜利。要知道,在二人没有搭档之前,陈老总率领山野13战11败,职务差点被徐向前取代。搭档粟裕之后,华野几乎连战连胜,这也为陈老总加分不少。
同样粟裕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多胜利,也离不开陈老总的大力支持。没有他的支持,粟裕很难镇得住华野的一些骄兵悍将。济南战役期间,宋时轮就公然要求粟裕改命令,还差点要撂挑子。正因为如此,陈毅后来调往中野任职时,粟裕才一再要求保留他在华野的职务。总而言之,陈毅和粟裕谁也离不开谁,正是有了二人的密切配合,华野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