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电影《八佰》就要在电影院上映了,不少心急的朋友已经通过提前点播看过了。《八佰》这个电影取自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四行仓库保卫战。主要讲述了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际上是400多人,为了迷惑敌军诈称800人,以下还是叫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激战数日,抵御日军侵略的故事。
四行仓库保卫战可以说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个战场,它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士气。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蒋介石称赞谢晋元“精忠贯日”。可以说,八百壮士非常好地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气概。
现在,当年英雄们战斗过的四行仓库,已经变成一座供市民们参观的纪念馆,用它自己讲述当年抗日战争的英勇故事。我在上海的时候,也去过四行仓库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前因后果,可以说对这段历史还是稍微有些了解的。
所以这段时间,对于《八佰》电影的讨论和影评我看的也不算少了。对我来说,用电影的手法来表现当年抗日英雄们的壮举,是非常好也非常有意义的,绝大部分观众也是非常正能量的。
但是某些影评就让人感到非常的不爽,站在后人的角度说,四行仓库保卫战为代表的国军正面战场所取得的战果收效甚微,不值得宣传,甚至在淞沪会战以错误的战术、错误的方式葬送了当年许多精锐部队,极大地伤害了抗日力量。以这些名义来否定奋战的英雄们,我个人认为是非常不妥的,坚决不认可。
首先,历史的一粒尘,落在我们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八百壮士们作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考虑战略、战术是否得当,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我们从几十年后“开了上帝视角”当然可以知道,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一开始就是蒋介石希望作出的一场政治秀,目标是“尽量争取时间,唤起友邦同情”,换句话说就是期望英美等国能够居中调停,以国际力量干涉日本侵略。
甚至往大了说,整个淞沪会战都可以看做是同样目的、更大舞台的政治游戏,因为上海绝对不是一个防守方优势的地方,选择上海唯一的理由就是这里租界多,更容易有记者和西方国家的人来看到中日交战的情况。
所以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从出发当日就抱着必死的决心,决定以身殉国。后来是迫于上级命令(上级出于保护租借不受伤害的混蛋理由),迫不得已投降。作为军人,他们激战四天四夜守住四行仓库,给国人树立抗日信心做了很好的榜样。
难道后人就因为有了上帝视角,就要求谢晋元直接去找上级甚至蒋委员长说抗日方针有问题吗?要知道英美在1937年对日本的态度可还是比较模糊的,那个时候距离珍珠港还有4年,美国还在大发战争财,给日本源源不断地出售珍贵的石油资源。
而且,关于抗日方针的争论,电影里也很巧妙地安排了谢晋元和特派员之间进行了争论,作为补充解释。所以我认为,八百壮士抗日本身没有问题,《八佰》电影里的表现总体上也还可以。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讨论电影,特别是这种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天马行空的瞎评论。历史是什么样,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已经过了几十年了早已经有了公论。
所以对于这类电影,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是在讲述历史还是基于历史故事的文学创造。像《八佰》这样主要是讲述历史故事的电影,更应该关注它有没有扭曲历史,或者表达了错误的观念。
如果以《八佰》这部电影为基础,来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这是完全不合适的。就好像拿《三国演义》这样文学创作后的作品,来讨论三国的历史一样,显然是不合适的。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应该用历史的史料来分析,艺术作品应该有艺术作品的讨论方式。如果说不喜欢《八佰》的表现手法,或者灯光、音效、细节、叙事,这些表现手法有哪里不好,或者没有表现出八百壮士的可歌可泣,我觉得这是电影应该接受的讨论。
但是如果借着讨论电影之名,盯着言论自由的帽子,行污蔑抗日英雄之实,我们坚决反对!
壮士八百气英豪,力挫倭奴世无双,撒尽碧血酬黄浦,留却英名耀两江!
这次小编评论的比较中肯
大家先看一下历史资料,再看一下这部电影。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劳资就批判八百壮士,君子不利于危墙,明明可以后撤保存实力为以后更好的与日本人周旋,打持久战,非要自陷于死地,做困兽之斗,这样只会涨日本人士气,灭中国人自尊,八百壮士战斗精神可以肯定,但这种送死行为不提倡而且要批评
只是被宣传手法恶心到了
看了电影,但是看不太明白,既然可以撤离进租界为什么非要从桥进去, 明明游水就可以过去,又不用死人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消费烈士,罪大恶极!
我来批判,明明只有四百人,非得说八百,这不是骗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