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份,张茜突然咯血,被紧急送去了医院。后来叶剑英去医院探望她,跟她说了一个挺让人难受的事儿:医生确诊她是肺癌晚期了。
张茜一听到那消息,立马就沉得住气,没咋慌乱。叶剑英瞧见她这样,自己反倒急眼了。你想啊,陈毅在一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走了,现在张茜又被查出了肺癌,这往后可咋整啊。
张茜反过来安慰叶剑英,让他别焦虑,也别急,“癌症没啥大不了的,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去跟仲弘团聚了”。
她不怕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但现在还不能说走就走,原因是“我还有件重要的事没搞定”!
张茜听到自己生病的消息,为啥能那么淡定呢?她还有啥事儿没搞定吗?
历经坎坷人生路,陈毅最终离世。
张茜面对癌症没有慌张,反而很镇定,这都是因为陈毅之前因为肠癌走了。从陈毅得病开始,张茜就一直陪在他身边,所以说,她对癌症这事儿还是挺门清的。
医生一查,发现陈毅得的病不是急性肠胃炎,而是结肠癌。
大夫决定把长肿瘤的地方给切掉。这个手术做了五个多小时,但效果不太好。
手术计划突然改变,让整个过程变得很匆忙。医生竟然忘了清洗肠胃,结果陈毅术后一直高烧不退,手术的地方还感染了,更糟糕的是,他还突发心肌梗塞。
周总理知道这事后,直接拿起电话,打给了日坛医院的吴恒兴医生,说要把陈毅送到他们医院去治病。
吴恒兴仔细查看陈毅的病历,发现陈毅的体重短短两年内竟然轻了40斤,他疑惑地嘀咕,这光是个急性阑尾炎可说不通啊。而且,他还惊讶地发现,病历上居然没提专家会诊的事儿。
张茜告诉他,陈毅在301医院足足待了81天。这81天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个医生察觉到陈毅其实是得了癌症。
吴恒兴满脸遗憾地说:“陈总的病啊,其实是被拖出来的。”
陈毅的病被耽搁,其实背后还有政治上的缘由。
1969年那会儿,陈毅因为林彪的打压,被安排到石家庄去接受教育改造。在改造的日子里,他因为太拼累坏了身子,肚子开始疼起来。他找组织说了,说想回北京看病,可林彪他们愣是不让。
第二年,周总理知道这事儿后,他亲自出面帮忙,陈毅这才得以去北京看病。但看病的过程并不顺畅,陈毅在医院里碰巧撞上了林彪集团的头头黄永胜。
黄永胜不让陈毅住院,医院的大夫们都不敢惹他,所以没人敢给陈毅办理住院手续。就这么拖了一阵子,陈毅最后才被同意住进医院。
但是,住进医院后,医生只能给他做一些普通的身体检查。所以,那些本来就不怎么有经验的医生,加上医疗设备有限,根本找不出陈毅真正的病是癌症。
陈毅被送到日坛医院后,终于得到了妥善的治疗。这次手术是由院长吴恒兴亲自操刀,医院把最好的设备都用上了,还采取了最棒的放射治疗方案。
做完手术后,陈毅的身体状况开始变好,人也慢慢稳定下来了。
但可惜的是,没多久,因为之前的一些耽搁,陈毅错过了治疗结肠癌的最佳时机,结果癌细胞扩散了,还影响到了肝脏。
11月16号那天,陈毅的病又重了,吐个不停,啥也吃不下。吴恒兴跟张茜说,要是陈毅老这么不吃东西,身子骨可就要垮了,后果不堪设想。
在获得家人点头后,吴恒兴给陈毅动了肠胃连接手术。
陈毅那时候已经是癌症很严重的时候了,做完手术,他身上到处都是管子,可病情还是老样子,没啥起色。他只能靠着每次连续输17个小时的液来延续生命。
这段经历真的挺煎熬的,但陈毅在看到周总理、朱德、叶剑英还有刘伯承他们来看望自己时,却表现得挺开朗。他还跟周总理说好了,等病痊愈了,一定要再回去上班。
真遗憾,陈毅的病情越来越重,他再也没法回去上班了。
1971年快结束时,他身体里的癌细胞已经跑到全身各处了。他的脸黄得像蜡一样,人也瘦得皮包骨,身上还冒出了一堆包包。
1972年1月4日那天,张茜在帮陈毅洗脸时,他声音微弱,断断续续地讲道,“咱们党……还有红军……得打败敌人。”说完这句,就成了陈毅临终前的遗言。
过了两天,陈毅又一次不省人事,叶剑英、李先念还有陈毅的亲属都站在手术室外面,心里七上八下地等着,盼着手术里头能出现点意想不到的转机。
但话说回来,陈毅那时候的身体状况真的是很差劲,心脏已经不再跳了。
吴恒兴他们跟周总理还有陈毅的家人商量,说要是打开胸腔给心脏做做按摩,可能还有救。但周总理和张茜看到陈毅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忍心再让他挨一刀,就决定不做了。
1月6号那天,陈毅在病床上安静地闭上了眼睛,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终于得到了解脱。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也不用再卷入那些政治斗争里。
张茜觉得癌症并不是啥大事,这主要是因为她亲眼看到了陈毅得病后的那些倒霉事儿,还有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没能及时得到治疗。
她觉得,癌症其实没那么可怕,真正让人绝望,剥夺了生存机会的是江青那些人。
缅怀陈毅同志,受到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同志。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与慰勉。毛主席对我们的悲痛感同身受,他的话语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们心中的阴霾。他回忆起与陈毅同志共同奋斗的岁月,那些并肩作战、共克时艰的日子,让他深感陈毅同志的英勇与无私。在缅怀陈毅同志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毛主席的深厚情感。他的关怀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悲痛中找到了前行的力量。我们深知,陈毅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将铭记陈毅同志的丰功伟绩,继承他的革命遗志,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感谢毛主席的亲切关怀,这将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陈毅去世后,工作人员给他轻轻盖上了洁白的被单,病房随即变成了临时的悼念场所。张茜站在门边,迎接着每一位前来表达哀思的客人。
王震率先到达,他是头一个来祭拜的老同志。没过多久,刘伯承也跟着到了。
那时候,刘伯承眼睛看不见了,秘书扶着他,一步一步走进病房,他连着弯了三次腰,行了大礼。
接着,他朝另外三个方向弯了弯腰行礼。张茜赶紧上前,扶着他慢慢走到病床旁边,拉着他的手,轻轻碰了碰盖在陈毅身上的被单。
刘伯承又一次认认真真地鞠了三个躬。接着,赵朴初等人也陆续赶来,进行祭拜。
后来,周总理亲自到场参加祭奠,还安慰了张茜。他仔细听取了中央军委关于葬礼安排、参加追悼会人员名单等具体情况的汇报。
周总理觉得,光请军队相关的中央和各级领导来参加追悼会不太妥当,他马上下令,让在北京的所有国务院大领导、政治局常委,还有各部部长这些人,都得来参加。
在那种情况下,他使出了浑身解数,硬是让领导们都来参加,以保证陈毅的追悼会能办得尽可能隆重。
相关人员把给陈毅写的悼词拿给张茜看,想问问她的想法。张茜看到里面写了“他有过功劳也有过错误,但功劳比错误大”,她觉得这不太合适。
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氛围,她不想再多惹麻烦,就简单说了这么一句:“悼词里写上‘优秀党员,老百姓的好榜样’就足够了。”
毛主席瞧了那份悼词一眼,自己动手把“有过功劳,但功劳比过错大”这八个字给删掉了。很明显,他老人家心里也明白,江青他们这回做得太过了。
1月10号,陈毅老前辈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隆重举办。
陈毅已经离世,但江青等人强加给他的那些罪名还没被抹去。所以,很多人心里想去参加他的追悼会,表达敬意,却又犹豫不决,生怕自己也被牵连,成为被整的对象。
特别是当人们听说毛主席也不会出席陈毅的葬礼时,不少人就开始猜测,觉得毛主席可能站在了江青他们那边,认为陈毅被指控的那些事儿是真的。
结果,那些本来在纠结要不要去追悼会的人,干脆决定不去了。
追悼会正在进行当中,周总理正忙着念悼词呢,结果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连忙转头跟张茜说:“毛主席决定要来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马上就要到了。”还有啊,陈毅元帅的老朋友宋庆龄,再加上西哈努克夫妇,也都正往这边赶呢。
张茜一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愣住了。早先时候,周总理跟她提过,政治局考虑到毛主席身体状况欠佳,就商量着不让他出席追悼会了。
想了想,张茜懂了毛主席的想法,心里觉得挺安慰的。
更让她心里舒服的是,毛主席在追悼会上,直接当着大家的面讲:“陈毅是个不错的同志,我今天是来纪念他的。”这话,说白了就是对外界宣告,他为陈毅平反了。
毛主席又跟大伙儿说,陈毅同志一直在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讲到末尾,毛主席声音有些颤抖地说:“当年井冈山的老同志,现在剩下的不多了。”
毛主席出席了陈毅同志的告别仪式,这事儿立马在社会上炸了锅,成了那会儿政治风向的一个明显标志。
之后,张茜这样概括了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的情况:毛主席到场,不光是为了缅怀逝者,更重要的是给活着的人带去安慰和鼓励。
追悼会办完后,张茜家里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和电报,都是来慰问和悼念陈毅的。这里面有陈毅以前的老战友、老下属,还有好多工农兵朋友和年轻学生。这些人有的根本没见过陈毅,但都在信里写了他们对这位革命老前辈的想念和敬重。
有人提议,陈毅的革命劲儿真的值得咱们一直学,他们写信给张茜,说想把陈毅生前写的那些诗词好好整理整理,以后出版了,好让大家都能看看,学学他的精神。
说实话,1971年底那会儿,陈毅老先生已经身体不太好了,但他还是想着把自己写的那些诗词文章给整理一下。他打算按照写的时间顺序,把这些作品都编成册子。
得知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他仍旧咬牙把任务完成到底。
陈毅离世后,张茜还没能缓过神来,她的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其实,在陈毅病情很严重的那段时间,张茜一直守在病床前照顾他。有好几次,她都咳出了血,这才感觉到自己身体可能出了毛病。
但是,考虑到陈毅的病情不能拖,她打算先把治疗放在首位,过段时间再去检查身体。
陈毅去世后,叶剑英他们经常上门探望张茜,给她带去安慰。
有次,叶剑英偶然瞧见张茜吐了血,他赶紧找人,给张茜安排了住院的事儿。
张茜其实不想住院,她觉得这样会浪费好多时间。不过,叶剑英他们一再劝说她,她没办法,只好带着一堆书稿去医院接受治疗了。
这些书稿,陈毅原本是打算等身体好转了,自己动手来整理的。但可惜他没能等到那一天,就离开了我们。张茜看到这个情况,心里暗下决心,要替陈毅完成这个未了的心愿。于是,她主动把这事儿揽了过来,跟叶剑英提起时,她就是这么说的:“我这儿还有一件陈毅交代的事儿,得给他办完。”
在那个“八个样板戏”独霸舞台的日子里,文艺创作大多都被限制了起来。陈毅元帅去世后不久,张茜就提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她打算动手整理陈毅留下的作品。
盼了好多日子,她都没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于是心里一横,决定自己悄悄动手整理起来。
收拾陈毅的那些作品,真的是个挺累人的活儿。因为她不是陈毅自己,所以不了解他写东西时的那些经历和心思。正因为这样,她特别希望能得到陈毅那些老朋友的援手。
哎,实际情况不允许啊,真是没办法。
陈毅的老朋友,要么就被关押在简陋的地方,要么就被打发到了乡下、工厂那些地儿,更惨的是有的人还被直接送到了边疆,想联系他们都难。琢磨了好久,张茜最后决定,先好好看看陈毅写的那些东西。
陈毅的创作生涯横跨了几十年,所以他的作品挺杂的。有的还没改完,直接在原稿上涂涂改改;有的则是抄写下来后又动了动笔。这些作品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有剪下来的报纸、手抄的笔记,还有小册子啥的。张茜呢,就得从这些里头挑挑拣拣,整理一番,最后再决定哪些内容能用。
叶剑英最先瞅见了张茜的体检结果,他一开始没直接跟张茜说,而是把报告递给了孩子们,跟他们说:“你妈得了肺癌,还是晚期了。”
他们刚把因癌症离世的老爸安葬好,结果才一个多月,老妈又生病了。这事儿对他们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
叶剑英瞧着孩子们那反应,干脆就直接跟张茜说了。
张茜面对癌症没有退缩,之后的日子里,她还是跟往常一样,天天都会拿起陈毅的书来读。
有天,她瞧见叶剑英领着院长、主任等一帮人进了屋,瞅见大伙儿脸色都挺沉重,就随口打趣说:“是不是那小玩意儿还没逮着呢?”
叶剑英听到她拿癌症开玩笑,说它不过是个小玩意儿,便笑着回应说:“已经逮住它了,接下来咱们得商量怎么把它给灭了。”
3月17号那天,张茜接受了首次手术。术后,张茜躺在床上没法看书,就叫大儿子陈昊苏把陈毅写的东西读给她听听。
手术过后七天,她能够站起来,自己动手收拾那些书稿了。
她收拾得特别认真,就像陈毅在去延安的旅途中创作了十多首诗那样,要是碰到文稿里没写时间和地点的,她就会按照行军的日程和路径,一点点琢磨出这些诗作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张茜想搞明白陈毅提到的历史故事和咏史诗,就翻看了像《资治通鉴》和《史记》这样的古籍。她不光自己研究,还专门跑到大学里去,找中文系的教授请教呢。
忙了九个多月,张茜精心挑了一百首诗词,把它们编成了一本书。她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这辈子总算是完成了陈毅交给她的这个重要任务。
之后,在张茜整理的《陈毅同志诗词选集》中,她以一句简洁的诗句概括了自己晚年最后两年的日子:翻看诗书想往事,满心欢喜跃纸上。
到了收尾的时候,咱们得把事儿圆圆满满地给办了。就是说,得把该处理的细节都处理好,别留下啥尾巴。得确保所有的工作都做到位,就像画个句号,把这事儿给完美结束。就这样,咱们给这事儿画上一个漂亮的结尾。
陈毅到了晚年,碰上了林彪、江青一伙的不公平对待,但他快不行的时候,还是相信党和红军能打败敌人。
也正是因为有了像他那样坚守原则的革命家,后来江青、林彪这些人,才一个接一个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赶走这批人后,国家发展的绊脚石被挪开了。咱们国家开始把重心放到经济上,大步走在改革的路上,一个个新的社会主义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