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时候,刘邓大军的主力部队开始从大别山撤出来。有一天,六纵的政委杜义德站在路边,瞅着正在行军打仗的战士们,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这些战士的衣服破得不成样子,脸也瘦得跟皮包骨似的,头发乱糟糟的,每个人都靠着一根木棍支撑着,看起来就像一群乞丐。杜义德心里头一酸,当机立断下了命令:都别用木棍撑着了,都给我扔掉!
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之前,那是兵精粮足,气势如虹。可仅仅过了七个月,当他们从大别山撤出来时,却变得跟乞丐军差不多了。你说说,这到底是一支咋样的队伍呢?
要不是队伍还昂首挺胸地保持着队形前进,真看不出这就是那支有名的部队了。战士们的棉袄都是自己缝的,现在裂开了好多口子,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了,还带着棉籽。雨水一浇,那些用草灰、树叶染的布头,变得五颜六色。指挥员对大家说:“有啥不好意思的?别觉得咱这衣服寒碜,咱们是执行上面的任务,在大别山拖住敌人,咱们责任重大。别瞧人家穿得光鲜就自卑,咱们这花衣服穿着也挺光荣。我看你们这花衣服,还挺帅气、挺带劲的!”有人问:“你们是哪个队伍的?”回答:“我们是四十六团。”“你们团长呢?快告诉他,敌人跟上来了,赶紧出发!”四十六团一听,立刻动身,走了三十多里地,过了条河,前面有个镇子。部队一进镇子,发现里面已经有部队驻扎了,都穿着统一的黄军装,还是洋布做的,特别整齐,但看着又不像是敌人。
对方一眼就瞅见了四十六团,立马端起枪来,满脸疑惑地盯着这支排列得挺整齐但衣着破旧的队伍。有人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部分的?”战士们一听,心里顿时踏实了,明白这是碰上自家部队了,毕竟只有咱们的人会这么问,敌军通常都是问别的。
四十六团的头儿唐明春赶紧扯开嗓子喊道:“大家一听这话,立马就围了上来,笑眯眯地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我们这鞋子也是紧巴巴的,就只能凑这么些给你们了!”四十九团的兄弟们一听,赶紧动手接过来,连声说:“你们太客气了!”四十九团的战士们嘴上虽然一个劲儿地推辞,但心里头那个暖和劲儿,别提多高兴了。
二纵二十旅的五十八团二排,路过汝正公路旁边的一个小村子,刚安顿下来,就收到了华野一个连队送来的好几十样东西,有鞋子、棉袄、军装,还有毛巾。两个连的兄弟们聚在一起,开始聊起天来,互相问这问那的,有聊不完的事儿。到了第二天,两个连要分开走了,还特地搞了个小活动,两边都派了人出来说话,都说以后得互相照应,战场上更要一块儿使劲,团结合作。
没错,刚开始那会儿,刘邓大军的某些队伍和对方的部队之间,确实闹了点小摩擦,双方还差点就真刀真枪地干上了。
六纵十七旅在从大别山出来的时候,碰巧撞上了华野的队伍。华野的战士们个个穿戴整齐,一身统一的黄色军装,看起来很是精神。反观十七旅这边,那真是啥样的都有。有的人头上戴着帽子,有的人光秃秃的啥也没有;有的人穿着短褂子,有的人却裹着长袍;有的人穿着解放军的制服,还有的人竟然穿着敌军的衣裳。远远一看,根本不像个正规的部队。
有些华野的战士们就问:“咱们为啥得在这儿等啊?”大伙一听这话,心里头那个火啊,说话的声音都变了:“这像什么话嘛!”还有的人说得更过分了:“这不是瞎折腾人嘛!”
聊着聊着,两边意见不合,就吵嚷起来,差点动手。后来,华野为了这事儿,特意给手下部队上了一课,告诉他们:“以后得注意,别再这样。”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华野部队真就给从大别山出来的刘邓部队送去了不少物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