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觉得,政坛上的杰出女性陈慕华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和谐的家庭环境。小时候,她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到了年轻时候,自由恋爱,建立了自己的小家。等年纪稍大些,更是一心扑在了妇女儿童工作上。
她老公、闺女、还有女婿,都是她最坚实的依靠。
【“去延安吧”:投身革命,得遇真爱】
1921年,陈慕华在浙江青田的一个小村子里呱呱坠地,虽然是个女孩,但她特别有福气,得到了挺好的教育机会。9岁那年,她就踏进了青天县的女子小学大门,开始识字读书。到了12岁,二叔又把她接到了笕桥航校的子校,让她继续在那里学习深造。
1935年那会儿,“一二·九”学生运动闹得轰轰烈烈,陈慕华正好在杭州上学。那时候,她读了不少好书,像是什么《抗日救国宣言书》,还有巴金的《家》,鲁迅的一些评论文章啥的。也就是在那阵子,她知道了朱德、毛泽东这些大人物,心里头也开始琢磨起革命斗争的事儿了。
在那个时代,理论往往指引着实际行动,陈慕华受到新文化潮流的鼓舞,跑到街上,走进工厂,积极参与到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活动中。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不太平了,陈慕华就跟着妈妈和弟弟回了老家躲难。这一路啊,她看到了好多拖家带口、拉着车挑着担的逃难人,大家伙儿都挺狼狈的。他们从江浙那边一路走到洛阳,最后落脚在西安。在西安二府街66号大院的一间平房里,他们一家三口安顿了下来。那时候,她爸爸正在中条山打鬼子呢。
要说陈慕华以前参与的救亡活动,可能就是跟着那些热血的学生一起游行、喊口号。但在西安的那俩月,她变了个人似的,开始自己主动加入抗敌后援会,积极搞抗日救亡的宣传。慢慢地,她就能一个人撑起场面,独挑大梁了。
不过,能有机会深入革命圣地延安,多亏了叔叔陈栖霞的帮忙。陈栖霞是个国民党里的爱国将军,他和周恩来、朱德他们经常打交道,而且特别赞同共产党的抗日想法。在八路军和日本鬼子打仗那会儿,他好几次都主动帮忙,给了不少支持。
1938年开头那会儿,风陵渡丢了,宣侠父好几次找上陈栖霞,想拉这位有先进想法的他去帮忙建空军。但陈栖霞呢,家里已经有了老婆孩子,而且老婆孩子身体都不太好,所以他心里头挺纠结的,有很多担心。
有一天,他瞧见陈慕华那股子干劲儿,心里头一动,就把她拽到跟前,直接跟两人说明白:“我带着一家老小去延安,实在不容易。慕华这孩子,我一直当她自个儿闺女看待,干脆让她去那儿历练历练吧。”
宣侠父离开后,陈慕华立刻机敏又着急地开口:“共产党是支持打日本鬼子的,还讲究男女都一样。我打算去延安培训一段时间,学完了就回你那儿继续干,行不?”
陈慕华心里原本是打算继续深造的,但日军一打过来,大学梦就泡汤了。后来听说延安有个抗大,只需要半年时间就能学成毕业,这条件对陈慕华来说相当诱人。
陈栖霞瞅瞅侄女那股子活力四射的劲儿,嘴角上扬,没半点不乐意。这时的陈慕华更不会想到,从今往后,她会在共产党里站稳脚跟,一辈子都为共产主义事业忙活。
一周后,17岁的陈慕华跟妈妈说了声再见,拎起包就兴冲冲地奔向了七贤庄。
她正要上车那会儿,宣侠父和林伯渠赶过来给她送行。林伯渠半开玩笑地跟她说:“你以前过得跟大小姐似的,娇生惯养的,到了延安那种苦地方,可得学会吃苦,得好好学习,把自己练得皮实点儿……”他稍微停了停,又补了一句:“可别急着谈恋爱哈。”
大家伙儿都觉得,眼下的局势乱糟糟的,陈慕华要是跟共产党人谈恋爱,那确实不太合适。
陈慕华还是个姑娘,心里装着别的事儿,手上忙着翻查行李,头却只是随便点了点,就爬上了大卡车。车子轰隆隆地启动了,穿过西安城的北门,一路向着延安开去。
四十年光阴匆匆过,陈慕华,那时的她已身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高位,重返七贤庄,心中满是感慨。她动情地说:“我的革命之路,就是从这儿起步的。”
在延安,陈慕华终于达成了心愿,她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培训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她被无产阶级的思想深深打动,首先加入了抗日委员会,后来又加入了“民先”。到了1938年6月,陈慕华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延安的日子,比她预想中还要难熬许多。战士们连军粮都没有,只能凑合着吃些青菜、干白菜,还有面糊糊之类的。陈慕华呢,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但她却说:“咱们革命的决心从来都没动摇过,这段日子,是我这辈子最难忘、最美好的时光。”
在延安那会儿,她学到了好多前卫的理论,还亲身参与到了革命的最前线。在那里,她碰到了想法一样的战友,还有跟她心心相印的爱人。
钟毅在东北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学业,后来因为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盯上到处追捕。1938年,他为了躲避追捕并继续提升自己,就去了延安。
那时候的陈慕华年轻又苗条,钟毅则是英姿飒爽。他们初次见面时,他觉得这女孩特别有活力,身材高挑,眼睛和眉毛都特别有神。后来,延安抗大办了个参谋培训班,但规定得很死:只让男生参加。
那时候,女战士们大多都在做医生、护士这些医疗方面的工作,就连负责通讯的都挺稀缺。但陈慕华不想就这样局限着,她决定给毛泽东写封信。
某天,毛主席到抗大来做了个讲话,鼓励女生们去学习无线电、医疗这些技术活儿。等大家都散了,陈慕华一个人走上前,双手恭恭敬敬地递上了信。她说,信里写的就是她的心愿,“男同志能做的活儿,女同志也一样能行。”
台下顿时乱成一团,毛泽东接过信后,哈哈大笑起来。不远处,一个身材高大、略显清瘦的人静静地盯着那个女孩。旁边的人纷纷感叹陈慕华的勇气,钟毅却微微一笑,说:“我觉得这事儿挺不错的。”后来,朋友们再三追问他,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到底是她的行为好,还是她这个人好。
过了几天,毛主席点头答应,说参谋训练班可以收女学员了。在那个一百来人的班里,最后收了十二个女孩子。虽说人数不算特别多,但想想那时候的情况,这绝对是个挺大的新尝试。
陈慕华和钟毅一起加入了一个参谋培训班。他发现她总是乐呵呵的,好像心里从来没装过啥烦心事。他听说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时成绩很好,是个学霸,于是就经常找她聊国家大事、政治走向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俩相互帮忙,一来二去的,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陈慕华在军队参谋进修班待了一整年,那是中央军委头一回开的正式参谋培训课程,教的东西特别多。课程结束后,她就正式当上了军事参谋,往训练场上一立,那叫一个帅气,真是女子不输男儿郎。
【贫贱夫妻,遭难托孤】
谈恋爱后,陈慕华和钟毅在外头还是装得像普通同学、同事那样,朴实无华。她会跟男同志们一块去参加那些军事训练,一块儿练习,一点不落、认认真真。每天,他们都得全副武装,从延安北门一路跑到党校,整整10公里,天天不落。
大家听说钟毅跟那个“铁娘子”陈慕华谈起恋爱,都惊讶得不行,有的人还开玩笑说:“小钟啊,你恐怕hold不住慕华哦。”毕竟陈慕华个子高挑,有1.73米,身体倍儿棒。她总是乐呵呵地提起延安的日子,说:“是延安的小米把我养得壮壮的,再加上在参谋训练队苦练一年,身子骨就这么锻炼出来了。”
钟毅不管怎么训练,那股子书卷气还是在他脸上挂着,笑起来都带着几分无可奈何:“咱们这是在聊感情,又不是在干架,哪儿来的什么一方压倒另一方呢?”
这俩人感情好得很,平时低调得很,只有在推广“自由恋爱”观念时,才会被拉出来亮亮相,当个榜样。说到他们,领导们总是满脸笑意,一个劲儿夸:“都是从参谋训练队出来的”,“可不是领导牵的线”,“爸妈也没掺和”,“全靠自己拿主意”。
1940年那会儿,陈慕华和钟毅打算喜结连理。她跟上面说了想结婚的事儿,直接说:“革命是大事,可个人的终身大事也不能马虎。我俩觉得,结婚并不会让我们对革命的热情减退。”没多久,他们就得到了许可。
那次婚礼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陈慕华说起来就提:“那时候穷啊,哪儿有条件办什么结婚仪式。大家日子都紧巴巴的,吃得差,生活标准也低。”他们就请领导和朋友们一起吃了顿饭,其实好多菜都是大家自带的,像腌菜、花生米、干白菜这些,连点肉末都没见着。
窗上贴着个红艳艳的喜字,是心灵手巧的女伙伴剪出来的。但纸张有限,所以剪得小小的,从年初一直挂到了年底。对陈慕华来说,最大的变化也就是“两个人东西不多,加在一起,搬进了一个窑洞。”
1943年11月份,陈慕华家迎来了第二个千金。那时候,陈慕华有点烦心事,她的叔叔是个国民党的大官,这让她受了不少闲话。另一边,钟毅带着大闺女住在延河另一边,由于正在接受一些调查,所以没法跟家里人呆在一块。
她整天盯着那个瘦小的女婴看:这孩子太小了,根本看不出是像她还是像钟毅,反正就是太瘦了,身体也不好,跟她可不一样。
过了三个月,到了西北那边最冷的冬天,胡宗南那时候正带着大批人马攻打延安。陈慕华呢,说不定啥时候就得上战场。她家里二丫头,身子弱还老生病,根本没法跟着到处跑。想了好久,她最后狠下心,决定先把小丫头送出去。有一天晚上,她搂着已经睡着的小丫头,把她交给了纺织厂的女工王进。
1945年,王进两口子带着用羊奶喂大的闺女小苹,打算告别延安。走之前,他们特意去找陈慕华说一声。陈慕华轻轻地摸着小苹的脸,嘴里不停地叫着:“小苹啊小苹……”
她一直记得,那个名字代表着“一生平安”。从那天起,好多年里,这个名字每天都萦绕在她的心头,从未忘怀。
调动的日子终于到了,26岁的陈慕华穿着那件黄色的军大衣,从哈尔滨匆匆赶到穆棱煤矿。她这次来,是要担任东北铁路总局总工会派到穆棱煤矿的工会特派员,后来还被穆棱县委直接点名,成了煤矿党的头儿。而她的丈夫钟毅呢,也挑起了大梁,既是穆棱煤矿的矿长,还兼任军代表。夫妻俩再次并肩作战,一起努力。
按照东北局的指示,要求我们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做到“同住、同吃、同劳动”。所以我每天都会去煤场,和矿工兄弟们一起忙活,帮忙装煤、储备煤,还跟他们一起聊天拉家常。
陈慕华瞧见大家衣服不够穿,粮食也不够吃,有的人甚至只能啃冻白菜和吃谷糠,女孩子因为没衣服穿,连门都出不了。她转头跟钟毅讲:“咱们以前也经历过这种苦日子,但现在咱们过上好日子了,不能对老百姓的困难视而不见。”
接着,陈慕华主动找上级申请资金来发放救援东西,还赶紧派人去乡下和市场上买粮食、油和布料。他们连着好几个晚上都没休息,就为了赶紧帮工人们解决眼前的难题。
听说一起工作的伙伴朱吉远家里碰到了难题,夫妻俩赶紧找他好好聊了聊。在闲谈里,陈慕华了解到,朱吉远的老妈生了重病,可家里没钱治疗。第二天一早,陈慕华就把钟毅一件全新的、还没上身的大衣送给了朱吉远。不仅如此,他们俩还自掏腰包,帮朱吉远的老妈支付了医药费。
时间一长,工人们慢慢察觉到,陈慕华两口子跟以前那些“当官的”大不一样,他们特别随和,一点官威都没有。就这样,工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向夫妻俩吐露心声,把当地恶霸王子钦靠着日本鬼子欺压工人的种种恶行,一股脑儿都说了出来。
陈慕华和钟毅把事情都安排好后,就把王子钦给抓了。接着,他们组织了个大会,让大家伙儿上来控诉王子钦。矿工们纷纷站出来,揭露他的坏事。最后,政府按照法律,判了王子钦死刑。
陈慕华带着工人们,在空闲时间里自愿加班加点,把加班挣的钱都投进去,作为建消费合作社的本钱。这些合作社呢,就是图个实惠,东西卖的都是实惠价,不为赚钱,就是为了给工人们稳稳当当地提供日常用的东西。
但是,这么一搞,当地的土匪也立刻有了动静,直接寄来了恐吓信,说要几百斤白面大米,还有烟酒油盐这些。信里还威胁陈慕华,要是不按他们的要求来,就要对矿山下手,来个狠的。
陈慕华面对情况很镇定,那时候,东北铁路司令部已经派了两个连的士兵来保护铁路和矿山。钟毅身为矿长兼军代表,能指挥部队调动。她二话不说,直接回家找钟毅商量对策,接着两人悄悄做了安排。夫妻俩一条心,加上军民一起努力,很快就把土匪暴乱给平息了。
【失而复得,一家团聚】
新中国一建立,陈慕华就忙开了,她先后当过东北铁路政治部宣传的头儿、铁道部政治部宣传的副头儿、国家计委交通局的副处长、处长,还有对外紧急联络委员会三局的副局长,工作一帆风顺,成绩也挺好。不过,她心里头还是老惦记着二闺女小苹,不知道她过得咋样。
之后,陈慕华又有了两个闺女。她经常跟这三个孩子讲:“其实你们还有个姐姐,但妈妈做得不对,把她送走了。”这话让老三和小妹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明白妈妈为啥这么做。
夫妻俩后来又跑回延安,去找王进夫妇,结果却听说他们还没回来。
到了1975年的时候,陈慕华得知外贸部里头有位女员工,名叫王进。有人跟她提起,说王进也有个闺女。
她急着想见王进的女儿,都没顾上问人家多大岁数。不过,同事拦住了她,说这样贸然前去,可能会吓到他们一家。没办法,陈慕华只好找了个和王进挺熟的人,拜托他去瞅瞅王进的女儿。
那家伙很快就回来了,一脸惊讶地说:“对,那个女孩子个子真的很高,长相和您简直一模一样。”陈慕华一听,二话不说就往王进家里赶。到了那儿一看,站在眼前的正是以前那个纺织女工王进。
她眼神温柔地看向那个有些慌张的女孩,心里头五味杂陈,脚步愣是迈不开。她一把拉住王进的手,说道:“大妹子,这些年你们对小苹真是没话说,小苹心里头一直把你们当亲爸妈。以后啊,小苹肯定好好孝顺你们,咱们两家,从今往后就是一家人了。”
后来,小苹认回了自己的爸妈和姐妹,不过她还是住在养父母那边,好好尽孝。到了周末,她就会去陈慕华和钟毅家,跟姐妹们一块看望亲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