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历史天空下,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朝堂之上有一个比皇帝本人还要声名远扬的太监,他便是恶名昭著的魏忠贤。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那个时代,还有一个与他同样“大名鼎鼎”、恶迹斑斑的女人,她紧紧地依附于魏忠贤,宛如一条毒蛇与恶狼的联盟,不遗余力地协助魏忠贤实施了诸多令人发指、臭名昭著的行径。这个女人,正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客氏,原名客印月,生于直隶保定府定兴(今属河北),本是定兴县侯巴儿(侯二)之妻,生下儿子侯国兴后,因被选入宫中成为皇太孙朱由校的乳母,命运从此改变。在哺乳皇孙的日子里,她表面上悉心备至,也正因如此,成功获得了朱由校的好感与依赖。时光流转,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刚刚登基仅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猝然离世。年仅十五岁的朱由校,在这风云变幻的政治漩涡中,登上了皇位的宝座。
朱由校即位后,对客氏的宠信如日中天。登基未逾月,客氏便被封为奉圣夫人,不仅获赐金印一颗,还得到了坟田二十顷,一时间权倾后宫。皇后张氏曾谏言客氏的专权跋扈,却惨遭报复,最终不幸流产,此后再未生育。与此同时,魏忠贤敏锐地嗅到了权力的气息,他勾结客氏,二人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时人称之为“客魏”。
客氏姿色妖媚,但其内心却狠毒残忍,她不仅与魏忠贤有染,在宫廷之中,更是尽享荣华富贵,为所欲为。按明代宫中惯例,宫内女婢、乳母等应住在西二所,然而客氏却被破例恩准住在咸安宫。每天清晨,她都会前往乾清宫,精心照顾皇帝的起居饮食,甚至以她的名义进献“家膳”,美其名曰“老太家膳”。说来也怪,明熹宗对宫中御膳房那些山珍海味、蒸龙烹凤的佳肴瞧不上眼,唯独对客氏做的饭菜情有独钟。尤其是客氏将炙蛤、燕菜、鲨翅等十几种海鲜烩煮在一起的菜肴,更是让熹宗赞不绝口。《天启宫词》中曾专门赋诗一首:“大官炰脍惜芳牙,玉食须供自外家。乞得余泔争问讯,珠盘擎著漫矜夸。”
平日里,客氏随伺在熹宗身旁,二人赏花观月,看似其乐融融。有诗为证:“回龙别观百花匀,锦瓣黄须上辰。不是天香并倾国,如何亦得倚阑频。”每当客氏过生日,明熹宗必定亲自前来庆贺,赏赐极为丰厚,曾一次就赐给她“人参一袋,约重二三十斤”。夏日炎炎,客氏怕热,在咸安宫搭建起大凉棚,熹宗更是赐冰不断,“风阁松棚结绮层,外家各别有炎蒸。妾心自识凉如水,敢乞天厨一赐冰。”天启元年夏,熹宗更是“特旨”恩准客氏可随时出宫回私邸。
客氏在宫中的排场,犹如嫔妃一般。她每日浓妆艳抹,出行皆乘小轿。每次出宫回宅,随行护卫多达数百人,宫中内侍需跪叩迎送。出宫后,她换乘八抬大轿,所经街道都要戒严禁行。回宫时,更是威风凛凛,前有八名太监高举大红纱灯开道,远远望去,竟与御驾无异。其后,便是明晃晃的一列荷兰晶灯。当时荷兰与明朝结交,曾进献晶灯百盏,熹宗专门赐予客氏二十盏,以备她夜间进出宫闱之用。那铺着黄缎的御道,在灯光的照耀下亮如白昼。最后,是一辆高毂绣帘、装饰着灯晶彩羽、流苏玉坠的凤辇,客氏端坐其中,仪从煊赫,仆侍如云。
朝中的大小臣工、王公贵族,大半都成为了客氏的党羽。每日入朝时,他们在朝房望见远处灯光灿烂,便知是奉圣夫人客氏来了。于是,众人早早地在御道上等候。当客氏的车辆距离约十来步时,众人齐刷刷地跪列下来,称呼各异,有叫太夫人的,有称圣母娘娘的,有唤圣太太的,有三呼千岁夫人的,还有叫姐姐圣夫人的,甚至有喊干娘、义母的。他们口中呼喊着,身体如狗般俯伏在地,其整齐程度远超迎接圣驾。而在明熹宗的宝座旁,还专门设有一个凤座,那便是客氏的专座。熹宗退朝后,客氏也会随着銮辇回宫。
明熹宗对客氏的宠信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宫中大小事务几乎都由客氏掌管,她在宫中的地位,俨然如同皇后或者皇太后。回到家中,她勒令家奴称她为“九千岁老太太”,家奴们每日需三次向她请安问好,口中高呼“老太太千岁、千岁、千千岁!”
客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将毒手伸向了光宗朱常洛的亲信宦官、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王安是明代少有的为士大夫所称道的宦官,为人刚直不阿。自万历二十年(1592)起,他便服侍朱常洛、朱由校父子,在移宫一事上,他联合外廷的杨涟、刘一璟等大臣,助力朱由校登基,使朱由校摆脱了“西李”(李选侍)的控制。熹宗登基后,对王安心怀感激,言听计从。魏忠贤也曾投靠在王安门下。然而,王安“刚直而疏”,心思不够细腻,又时常患病,与熹宗的接触逐渐减少。而魏忠贤则借助客氏的力量,日益亲近熹宗,逐渐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天启元年(1621)五月,朱由校任命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按照惯例,王安照例推辞。此时,客氏的影响力开始显现。她巧言令色,劝熹宗批准了王安的辞呈。随后,魏忠贤唆使给事中霍维华弹劾王安,又利用自己秉笔太监的身份,矫旨将王安发配到南海子做净军。魏忠贤本念及王安昔日的恩情,不忍加害。但客氏的一句话,彻底坚定了他除去王安的决心。客氏说道:“尔我孰若西李,而欲遗患也!”意思是,你我与李选侍相比又如何,她都被王安逼得移宫僻居,我们又何必留下这个隐患呢?客氏身为妇人,却毫无妇人之仁,手段极为狠毒。
事实上,王安对熹宗有恩,若不除之,随时都有翻身的可能。于是,客氏和魏忠贤派李选侍宫中的太监刘朝掌管南海子净军。刘朝与王安本就有仇,让他掌管此处,无疑是要置王安于死地。刘朝到任后,断绝了王安的饮食供应。王安无奈之下,只能取篱落中的“芦菔”(即萝葡,根茎可食用)为食,即便如此,他仍坚持了三天。刘朝见状,恼羞成怒,最终将王安“扑杀之”,客氏和魏忠贤也因此除去了心头大患。
然而,客氏心里清楚,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并无合法根基。一旦熹宗驾崩,她的荣华富贵也将随之消逝。于是,她联合“对食”魏忠贤,开始了一系列“疯狂行动”。
行动一:残害皇子。客氏对皇帝妃子生下皇子一事极为忌惮,因为母以子贵,皇子的诞生可能会威胁到她在后宫的地位。所以,无论是已经出生还是尚未出生的皇子,都成为了她的眼中钉。朱由校虽心智有所欠缺,但生育能力尚可,他曾生下不少皇子,却无一能够长大成人。长子朱慈然,谥号怀冲太子,《明史》中竟称“不详其所生母”,这在皇帝起居记录详实的明朝,实在令人费解。次子朱慈焴,由慧妃范氏所生,未满1岁便夭折;三子朱慈炅,容妃任氏所生,同样未满1岁离世。有学者认为,这些皇子的夭折极有可能是魏忠贤和客氏所为,而客氏亲自下手的可能性更大,毕竟皇子的存活与她的特权相互冲突。更有甚者,如裕妃张氏腹中的胎儿,只因裕妃得罪了客氏,客氏便联合魏忠贤假传圣旨,将裕妃幽禁于别宫,断绝饮食,致使裕妃和胎儿都被活活饿死。
行动二:培植靠山。客氏深知,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找到未来的靠山,即培养一个站在自己这边的皇帝接班人。而要让接班人站在自己这边,其生母的立场至关重要。于是,魏忠贤在自己家中挑选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女子,从小培养,待她们长大成人后,进献给熹宗皇帝,期望其中有人能生下一个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接班人。然而,事与愿违,这些女子始终未能生下他们所期望的接班人,或许是他们平日里作恶太多,遭到了上天的惩罚。
在行动二失败后,客氏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明熹宗朱由校结束了他荒诞的一生,而客氏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信王朱由检入宫继位后,客氏失去了在宫中继续作威作福的资本。九月初三日离宫时,她早早起床,五更时分身着哀服进入熹宗灵堂,焚烧了珍藏的熹宗幼时的胎发、痘痂及指甲等物,痛哭着离开了皇宫。但这还不是她的终点,两个多月后的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十七日,清算的时刻终于到来。客氏被从私宅押解至浣衣局,接受严刑审讯。审讯结果令人震惊,客氏承认宫中有8位宫女怀孕,且这些宫女都是她从外面带进宫的婢女,她企图效仿吕不韦,偷龙转凤,觊觎皇位。这一阴谋被识破后,客氏也终于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了代价,在浣衣局被活活打死。
客氏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大明王朝的灭亡。她陷害忠良、搅乱朝纲、贻害后宫,与魏忠贤狼狈为奸,共同将大明朝廷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他们的“努力”下,曾经辉煌的大明王朝大厦,最终轰然倒塌,成为了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