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袖身为楚怀王宠姬,却误国误君,她的一生藏着多少阴谋?

历史那堆事儿 2025-02-20 09:54:51

在战国那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历史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以绝世的容颜和狡黠的心机,在楚国后宫翻云覆雨,深刻地影响着楚国的命运。她,便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郑袖,姿容艳丽,宛如楚国宫廷中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令人一见倾心。其性格聪慧过人,在后宫的复杂环境中,能巧妙周旋,游刃有余。然而,她的内心深处却藏着善妒的锋芒和狡黠的算计,恰似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危险,一旦有人威胁到她的地位,便会毫不犹豫地露出尖锐的毒刺。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手段层出不穷,美人计便是其中之一。魏国国君魏惠王为了与楚国交好,将一名貌若天仙的魏国美女献给了楚怀王。楚怀王本就好色,见到魏美人后,瞬间被其美貌所迷,宠爱有加。这对于一直独占楚怀王恩宠的郑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郑袖深知,在这后宫之中,若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唯有除去魏美人。于是,她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表面上,郑袖对魏美人关怀备至,仿佛亲姐妹一般。她挑选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首饰送给魏美人,还将舒适的房间和精致的家具让给她使用,甚至在楚怀王面前,也毫不吝啬对魏美人的赞美之词,表现得比楚怀王还要喜爱魏美人。楚怀王见此情景,不禁感慨道:“女人大多凭借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可如今郑袖明知寡人宠爱魏女,却对她关爱有加,甚至超过了寡人,这简直如同孝子侍奉父母、忠臣侍奉君主一般啊。”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郑袖的伪装。当她确信楚怀王已认定自己没有嫉妒之心后,便开始实施她的毒计。她对魏美人说:“大王虽然宠爱你,但却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到大王时,一定要捂住鼻子,这样大王就会更加长久地宠爱你了。”涉世未深的魏美人,对郑袖的话深信不疑。此后,每次见到楚怀王,她都会捂住自己的鼻子。楚怀王心中疑惑,便问郑袖:“魏女见到寡人时,为何总是捂住鼻子?”郑袖装作不知,在楚怀王的再三追问下,才吞吞吐吐地说:“臣妾倒是知道此事,只是……”楚怀王急切地说:“即便再难听的话,你也如实说来。”郑袖这才说道:“不久前,她曾说讨厌闻到大王的气味。”楚怀王听后,勃然大怒:“这个泼辣的悍妇,竟敢如此无礼,应该割掉她的鼻子!”而郑袖早已预先告诫侍从:“大王如果发话,一定要立即听从命令。”侍从不敢违抗,当即拔出刀来,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从此,郑袖再度独占楚怀王的恩宠。

还有另一种说法,郑袖对魏美人说:“大王非常喜欢别人捂住嘴巴,你要是靠近大王,一定要捂住嘴巴。”魏美人信以为真,每次入见楚怀王时,便捂住嘴巴。楚怀王询问原因,郑袖说:“她本来就说过讨厌大王的气味。”后来,当楚怀王与郑袖、魏美人三人同坐时,郑袖事先告诫侍从:“大王如果发话,一定要立刻听从大王的吩咐!”魏美人靠近楚怀王时,多次捂住嘴巴。楚怀王顿时大怒,喝道:“割掉她的鼻子!”侍从依言,割下了魏美人的鼻子。

《韩非子・内储》《战国策・楚策四》等古籍中,都对这段历史有着详细的记载,这些记载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向我们展现了郑袖的阴险与狠毒。

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微妙。秦国派遣使者前来,希望与楚国再次和好,并表示愿意分出汉中的一半土地给楚国作为讲和的条件。然而,楚怀王却表示:“我希望得到张仪,而不是土地。”原来,张仪此前出使楚国时,背弃了将商於之地归还楚国的诺言,导致秦、楚两国结下了深仇大恨。

张仪听闻楚怀王的态度后,主动请求前往楚国。秦惠文王担忧地说:“楚王正想抓住你才甘心,你此去危险重重,该如何是好?”张仪自信地回答:“臣下与楚王身边的大臣靳尚交好,靳尚能够侍奉楚王的宠姬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从的。况且,我前次出使楚国,失信于楚王,如今秦、楚两国大战,怨仇已深,我若不当面向楚王认错,这怨仇便难以化解。再说,有大王您在,楚国想必不敢把我怎样。即便楚国真的杀了我,只要对秦国有利,那也是我的心愿。”于是,张仪毅然出使楚国。

张仪一到楚国,楚怀王便将他囚禁起来,准备将其处死。张仪在狱中,暗中勾结靳尚,请求他为自己求情。靳尚先是在楚怀王面前为张仪说尽好话,随后又找到郑袖,对她说:“你可知道,你很快就要在大王面前失宠了!”郑袖大惊,忙问:“为何会如此?”靳尚故作神秘地说:“张仪是秦国的有功之臣,秦王非常喜爱他。如今楚国囚禁了张仪,秦国必定会要求楚国释放他。秦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还挑选了许多美貌善玩、懂音乐的宫女作为陪嫁。为了让公主开心,秦王还准备了各种金玉宝器,并将上庸六县的土地送给楚国,作为公主享乐的费用。这次,秦王正打算让张仪将公主献给大王为妻。大王看重土地,必然会宠爱秦国公主。而秦国公主凭借着强秦的势力,又有珠宝土地作为资本,四处活动,必定会被立为王后。到那时,秦国公主君临楚国,大王每天沉迷于享乐,自然会忘记你。你一旦被大王遗忘,失宠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郑袖听后,心中惶恐不安,急切地说:“这可如何是好?一切就拜托您了!”靳尚接着说:“你不如向大王进言,释放张仪。张仪若能获释,必定会对你感激不尽,秦国公主也就不会来了,秦国也必然会尊重你。你在国内有崇高的地位,在国外又能结交秦国,还能留张仪供你驱使。你的子孙也必定会成为楚国太子,这可是天大的好处啊。”

郑袖听了靳尚的话,觉得十分有理。于是,她日夜在楚怀王耳边吹风,说:“作为臣子,各为其主。如今土地还未交给秦国,秦国便派遣张仪前来,这表明秦国极为看重大王。大王若不还礼,反而要杀死张仪,秦王必定会大怒,进而攻打楚国。臣妾请求大王,让我们母子一起迁移到江南去吧,免得成为秦国宰割的鱼肉。”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这番话,心中后悔不已,最终下令释放了张仪。

屈原,作为楚国的同姓大夫,才华横溢,品德高尚,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一心为国,力主变法图强,抵御秦国的侵略。然而,在楚国的朝堂之上,却存在着一群奸佞之臣。上官大夫、靳尚等人,勾结令尹子兰、司马子椒,他们“内赂夫人郑袖”,在楚怀王面前进谗言,陷害屈原。

在这些人的诬陷下,屈原逐渐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最终被放逐于外。在流放的途中,屈原满怀悲愤,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奸佞小人的痛恨。

后来,当楚怀王轻信张仪的谎言,导致楚国在与秦国的交锋中遭受重创时,他才想起屈原的忠言,于是重新起用屈原。然而,好景不长。楚怀王客死秦国后,顷襄王继位。顷襄王再次听信谗言,将屈原再度放逐。屈原深感绝望,最终自沉汨罗江,以死明志。

关于郑袖,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她与屈原之间可能存在着一段不可明言的暧昧关系。也正因如此,楚怀王才会疏远屈原,听信谗言诬告屈原,并将其发配汉北,使得屈原一生郁郁不得志。

郑袖不仅陷害屈原,还干预朝政,收受贿赂,放走张仪,这些行为让楚国逐渐走向衰落。“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楚国的悲惨结局,郑袖难辞其咎。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郑袖的最终命运,《史记》并未为她立传,我们无从知晓。但她在楚国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却深刻而又沉重。她的美貌、她的善妒、她的狡黠,以及她对楚国命运的影响,都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感叹:红颜祸水,虽美却毒,一个女子的所作所为,竟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