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王朝的统治已显摇摇欲坠之态,宫廷内外权力纷争不断。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逝于未央宫,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原名刘衍)被拥立为帝,是为汉平帝。此时,朝中局势错综复杂,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担忧外戚势力过重,皇帝年幼,恐难以掌控局势,故而认为不应让王氏家族辅政。然而,大司徒孔光等一班群臣却竭力推荐王莽,太皇太后王政君最终还是任命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自此,朝中大权尽落王莽之手,汉平帝实则沦为一个徒有虚名的傀儡。
元始二年(公元2年)秋,汉平帝刘衎年满12岁。王莽心怀叵测,为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势,向太皇太后王政君奏请,称皇帝即位已有3年,当为其挑选后妃。他建议太后依据“王经”,仔细研究选聘皇后应具备的条件,而后在殷周王族、周公家族、孔子后代以及长安城内各诸侯等名门贵族中,挑选出符合天意之人。太皇太后王政君觉其言之有理,遂专门设立机构,收集符合条件女子的名单。王氏诸多家族中的妙龄少女,大多也在入选之列。
实际上,王莽的真正意图是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他表面佯装谦逊,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称:“我小女各方面条件皆不如他人,不应将其与其他女子一同参选。”太皇太后误以为王莽出自真心,便下令:“王莽之女,乃我的外孙女,无需再选。”这正中王莽下怀,他成功将女儿置于特殊位置。随后,王莽的追随者与谄媚之徒纷纷大造舆论,一时间,每日有千余黎民百姓与大小官员上书请愿,公卿大夫们无论是上朝议政还是平日闲聊,都一致认为安汉公王莽功勋卓著,其女儿理应成为国母。上书之人越来越多,午朝门外拥挤不堪。王政君无奈之下,只好采纳公卿建议,同意让王莽的女儿入选。
王莽的计谋果然得逞,众官员更是极力上书,坚称“皇后非王莽之女莫属,此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王政君迫于舆论压力,正式拟订选聘王莽女儿的计划。王莽精心布局,自然没有白费心机。经考察官回奏,对王氏赞不绝口:“安汉公之女,慈眉善目,德才兼备,当代皇后,舍此无他。”三公九卿等占卦问卜,结果皆称:“皇上与安汉公之女,金水相生,天地良缘,此乃国家兴盛、恩泽子孙的好征兆。”
元始四年(公元4年)二月,13岁的王氏在一片盛大的迎亲仪式中,入主未央宫。大司徒和大司空亲率迎亲队伍,聘礼丰厚,黄金两万两,钱两万贯,龙车凤辇,锣鼓喧天,礼炮齐鸣。仪态万千的王氏登上凤辇,太皇太后王政君亲自授予皇后印玺。就这样,13岁的王皇后稀里糊涂地成为王莽巩固权势的一枚棋子,被置于皇宫深院之中。
然而,王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觊觎的是那至高无上的帝位。为防止女儿与14岁的汉平帝生下后代,扰乱他篡权的大计,王莽又开始策划更为卑鄙的阴谋。
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天十二月初八,王莽在给汉平帝敬酒时,偷偷将毒药放入杯中。汉平帝刘衎中毒后,不久便驾崩于未央宫。仅仅做了22个月皇后的王氏,随着平帝的离世,失去了皇后尊位,尚未成年便成了寡妇。因平帝刘衎无子,王莽为摄政,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太子,王皇后被封为皇太后。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称帝,建立新朝,将国号由汉改为新,王太后又被改封为安定公太后。
王氏深知其父王莽篡汉之举大逆不道,怀着对汉朝的忠贞,她称病不起。王莽称帝后,担心王氏的存在会引发天下百姓对汉朝的眷恋,害怕她对汉家的忠贞会导致众叛亲离,恢复汉家江山,王氏遂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王莽思来想去,决定让20岁的王氏改嫁。他多次劝说女儿,并为她挑选了许多才华横溢、身居高位的年轻官宦,然而都遭到王氏坚决拒绝。为此,王莽将她的封号改为黄皇室主,意即她是新朝皇帝王莽未出嫁的公主。同时,王莽不断派人劝说她改嫁,但王皇后对来人皆怒目而视,甚至以鞭抽打,将其轰赶出门。王莽对女儿无可奈何,毕竟是亲生骨肉,只好听之任之。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天下大旱,关中地区颗粒无收,饥民遍野,新朝危机四伏。汉家宗室、刘氏后代趁机起兵讨莽。先是山东吕母、樊崇率赤眉军转战南北,声势浩大;湖北王匡、王凤率绿林军长驱直入,横扫王莽军;汉家宗室后代刘秀也趁机起兵。一时间,新朝摇摇欲坠。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皇宫守军纷纷投降,义军涌入皇宫。新朝的达官贵人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此时,孝平皇后,即黄皇室主所住的未央宫便门燃起大火,义军高喊:“叛贼王莽,还不快快投降!”王氏自觉虽对汉室忠贞不渝,但身为叛贼之女,无颜面对天下人。她悲叹道:“何面目以见汉家!”这位楚楚动人的女子,13岁便成为父亲王莽争权夺利的工具,被糊里糊涂地送进皇宫,成为西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后。22个月后,父亲王莽篡夺皇位,摘掉了她头上的凤冠,使她15岁便沦为寡妇。她秉持“生为汉家人,死为汉家鬼”的信念,怀着对汉朝的忠贞,毅然跳入熊熊烈火之中,以身殉汉。
后来,晋长安县令潘岳在《西征赋》中如此评价她:“瞰康陵之孤坟,悲平后之专杰,央厥父之篡逆,蒙汉耻而不雪,激义成而引决,赴丹焰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她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了悲剧色彩,成为西汉末年那段风云历史中一抹令人叹息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