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传奇人物的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荀灌娘便是其中之一。她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艺术家们改编搬上戏剧舞台,虽然其中有些情节被夸张演绎,但基本史实依然令人震撼。
荀灌,约生于公元303年,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是西晋时期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更是荀彧的五世孙女。出身名门的她,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胆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建兴三年(315年),奉长安所遣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军事的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领一万兵马围攻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地处平原,是战略要地,然而此时城中守军仅有千人,且正值青黄不接,粮草储备极为有限,局势岌岌可危。
杜曾本为官宦子弟,却因奸人构陷,全家蒙冤遭难。他含冤莫白,无奈之下铤而走险,最初是为父报仇雪恨,但后来因招募的匪徒成分复杂,逐渐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开始骚扰州县,奸淫掳掠,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苦不堪言。此次他流窜至宛城,妄图将此地作为根据地,休养生息,再图大业。
城中的荀崧心急如焚,他深知城中兵力薄弱,守御尚且不足,更无法主动出击。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唯一的办法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前往临近的襄阳求救。襄阳太守石览曾是荀崧的旧部,如今驻守襄阳,兵强粮足,只要他能发兵救援,宛城之围便可解除。
荀崧将计划向文武官员宣布后,众人虽表示赞同,却无人敢担此重任。毕竟突围出城,不仅要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还要长途跋涉,危险重重,几乎是九死一生。就在荀崧一筹莫展之际,年仅13岁的荀灌娘从屏风后挺身而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
荀崧大惊失色,连忙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承担这一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突出重围,又怎能抵挡贼兵的追杀!”然而,荀灌娘却坚定地回答:“女儿虽年幼,但习得一身武艺,趁敌不备,出其不意,定能突围而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试。倘若成功,不仅能保全城池,还能拯救百姓的生命财产;即便不幸被贼兵阻拦,顶多一死而已。同样是死,为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荀灌娘的一番话,有理有据,掷地有声。荀崧心中虽仍有担忧,但见女儿如此坚定,又经过一番仔细研究与安排,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他选派了十余名壮士,组成一支闪电突击队,趁着夜色的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
荀灌娘等人马快情急,如疾风般穿垒而过,贼兵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消失在黑暗之中。经过一路奔波,第三天午后,荀灌娘终于抵达襄阳。她见到襄阳太守石览后,呈上荀崧的求救信,并慷慨陈词。石览被这个13岁女孩的勇气和胆识所感动,当即决定发兵救援。同时,他还修书一封,连夜送往荆州太守周访处,请他协同出兵。
周访出身吴地寒门,而荀崧所在的颍川荀氏是名门望族。荀崧的高祖父是荀彧,父亲荀頵与王济、何劭为拜亲之友,荀崧本人也曾为赵王司马伦的参军,与王敦、顾荣、陆机等交情匪浅。如今荀崧屈尊向他求援,还愿与他结为兄弟,这让周访大为动容。他看完书信后,立即派遣长子周抚率领精兵三千,与石览的五百骑兵一起火速进军宛城。
当杜曾得知石览、周抚两支军队前来救援时,自知难以抵挡,只好下令撤军。宛城中的百姓日夕望援,见到救兵到来,顿时欢声雷动。荀灌娘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搬来救兵,解了宛城之围。
宛城解围后,荀崧亲自出城迎接石览和周抚,对他们的援救之恩感激不尽。在庆功宴上,众人谈到荀灌娘突围之事,无不赞不绝口。石览对荀崧道:“荀将军能有此虎女,有勇有谋,实在是可喜可贺。”周抚也附和道:“宛城解围,百姓得救,灌娘功不可没,当属第一功臣,灌娘,我敬你一杯。”
从此,荀灌娘突围救父的事迹被人们传颂,成为千古佳话。此后不久,周访向荀崧提亲,希望长子周抚能娶荀灌为妻。荀崧念及解围之情,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13岁的少女,竟能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突出重围,搬来大军救援,这种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荀灌娘的故事就像一颗耀眼的彗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璀璨的光芒。虽然正史上对她此后的记载甚少,稗官野史中也难寻踪迹,但她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正如房玄龄等在《晋书》中评价:“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也称赞道:“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荀灌娘的传奇,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