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两晋在中国历史上是存在感很低的朝代,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晋时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之后五胡乱华导致神州陆沉、中原汉人十不存一,国家由短暂统一又重新走向分裂。
随着中原沦陷,一些世家大族及百姓纷纷躲避胡人南渡江南,拥立了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成立东晋小朝廷。东晋朝廷长期偏安于江南,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而一些有识之士也对北伐念念不忘,但真正采取行动的却很少,可谓是行动的矮子。而在东晋初期真正凭一己之力,如中流砥柱般北伐中原、恢复汉人江山的要数祖逖了。
少年大志祖逖出身于北方大族范阳祖氏,家里世代都是做大官的,是标准的官三代、四代。按说这样的出身,在古代尤其是魏晋九品中正官制的时代,开开心心混吃等死就好了。但人家不是这样的,祖逖不仅出身好还有大志向。
据史书记载:“祖逖少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闻鸡起舞西晋太康十年(289年),年满24岁的祖逖被郡府举为孝廉,同时又被司隶举为秀才,但他都没有应召。
后来,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俩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我们常常听到的“闻鸡起舞”典故就是这么来的,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当然后来祖逖也做到了。
“八王之乱”发生后,祖逖虽然辗转各王之间,但没有什么作为,恰巧遇到母亲去世,于是干脆回家守孝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北伐中原 收复豫州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命令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琅琊王司马睿率兵赴洛阳勤王。而当时的司马睿见洛阳陷落,中原兵败,正忙着开拓江南,心里根本没想着要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
可惜一心只想逃往江南的司马睿不愿北伐,当然聪明的他也没有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象征性的拨予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还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我们的祖逖没有抱怨,带着只够一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人北渡长江,中流击楫宣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沿途扩充势力,一路北进中原,先后攻灭、收服豫州坞主豪强,攻占谯城,很快站稳脚跟并打开了北伐的通道。接着,太兴三年(320年),祖逖又先后打败后赵大将石虎、桃豹,遣使调和豫州境内各割据集团,示以祸福,晓以大义,使他们都服从自己的统一指挥,成功收复黄河以南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
祖逖多次出兵击败赵军,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使后赵在豫州的力量迅速萎缩。再加上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稍有微功,便会加以赏赐。他生活俭朴,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带头发展生产,又收葬枯骨,深得民心。晋元帝司马睿收到祖逖收复中原的消息后,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后赵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命人在成皋县为其母修墓,又致信请求互市。
忧愤病逝 北伐功败垂成不久,东晋内部出现矛盾,朝廷担心祖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不但没有给予他相应的支持,晋元帝还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以取代祖逖。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自己辛苦收复豫州,却仍得不到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之后,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最终忧愤成疾病逝。
因为收复中原,功高盖主,遭到晋元帝司马睿的猜忌,再加上祖逖深得中原民心,担心他割据自守,最终命人取代祖逖,导致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相对于后来桓温、刘裕的北伐,祖逖的北伐既是发自内心的报国为民志向,同时带着纯粹个人的理想,其行为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为完成国家统一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也成为热血男儿立志报国斗争不屈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