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的今天,“大数据作战”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主要强调通过数据分析来制定作战计划,其核心原则有三点:做决定不能光靠直觉,再厉害的人也可能判断失误。得用事实说话,数据才是最靠谱的依据。其次,指挥必须具体明确,不能光说大概。得直接告诉部队该做什么,不能模棱两可。情报收集必须全面深入,只有掌握充足的敌情、地形、物资、人员及运输等各类数据,才能准确预判对手动向,制定出最佳作战方案。
在我军历史上,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将领只有林总和粟裕两位。他们的作战方式已经展现出"大数据作战"的雏形,可以说是现代战争大数据作战的先驱者。四野的作战能力确实突出,和其他野战军相比有明显区别。以三野为例,他们只有一纵和四纵战斗力较强,而四野的每个纵队实力都很强,没有明显的短板。林总的带兵方式讲究精细化管理,他提出的“六大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这些战术规范已经深深植入四野官兵的日常训练中。这种系统化的训练让每个士兵都具备了扎实的战术基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核心。正因如此,四野部队的士兵们几乎都按照同一套标准培养,战斗力普遍强劲,整体水平高度一致。
四野还搞了个挺管用的参谋部系统。每个师到哪儿都得汇报自己的位置和现状,这样四野就能直接指挥到师一级的部队。要是碰上特殊情况,像打锦州那会儿,野司甚至能具体安排到营级的火力部署。
胡家窝棚那场仗,表面上看是一个排端掉了敌军十万人的指挥部,运气成分挺大。但实际上是林总用了大数据分析。他通过缴获的战利品发现:抓的军官比士兵多,短枪比长枪多,小车比大车多,立马判断出这是敌人的高级指挥所。林总在处理数据方面特别厉害。他能在海量混乱的信息中迅速找出重点,总结出规律。这种“大数据作战”的本事,让他总能从复杂的数据中挖出有价值的东西。
粟裕获取的大量情报,主要得益于三野情报系统的全面性和高效性。三野在南京和上海布下了自己的情报网,捞到了不少有用的军事情报。再加上他们的电讯侦察技术也是一流的,时不时就能搞到敌人的重要信息。这些情报全都塞进了粟裕的脑袋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一旦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他马上就能拿到准确的消息,挖出里面的关键价值。在张灵甫被围期间,三野的通讯部门发现汤恩伯和李天霞的通话内容与以往不同。粟裕立刻意识到李天霞不会真心救援张灵甫,而是想逃跑,这才果断决定全力围攻。
三野在绘制地图方面非常在行,粟裕对战场地形了如指掌,所以他指挥作战时总能做出精确的军事安排。比如《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里就提到:在渡江行动中,十兵团负责龙稍港、东兴港、油坊桥以南的区域,而八兵团则负责这些地点以北的区域。渡江后,十兵团的作战范围延伸到塘、小新桥、武进以东,而八兵团则负责这些地点以西的区域。如果八兵团从扬中、镇江线渡江,十兵团将不受此线限制,以支援八兵团南渡。为了更接近江边并控制渡口,各兵团应从4月2日起,在上述分界线的范围内自行决定清除江北岸的敌方桥头堡,具体时间由各兵团根据情况自行安排。
这段话提到了很多地点,还划定了明确的“边界线”,直接规定了各部队只能在指定区域内行动。指令非常细致,对每个关键军事地点都有清晰的安排。粟裕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充分展现了“大数据作战”的核心特点。
毛主席给三野布置了关键任务,重点是消灭敌军。他给华野发了一份《对粟裕部在宽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指示》,强调“能消灭多少敌人就消灭多少,不必强求具体数量。部队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继续战斗。”这份指示明确了华野的两大任务:一是保证休息,二是全力歼敌。粟裕的“大数据作战”精准高效,正是执行这一战略的关键。林总和粟裕的战略眼光相当超前。那时候还没人提“大数据”这个词,可他们的军事理念已经包含了类似的分析方法。直到今天,他们的思路依然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