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这位唐玄宗最信任的大将当时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地节度使,统领着大唐东北边境的15万精锐部队。他打着"清君侧、除奸臣"的旗号,率领这支"东北军"反叛朝廷。当时唐朝的军事部署是"重边防轻内地",最精锐的部队都驻扎在边境,导致京城长安和内陆地区的守军不仅数量少,战斗力也很弱。
唐朝当时的主力部队约有49万人,分别驻扎在北方的九个边防重镇和南方岭南地区。由于唐玄宗晚年疏于朝政,边境节度使的势力越来越大,几乎成了割据一方的小朝廷。特别是李林甫去世后,中央对地方军队的掌控越来越弱。这就造成了安禄山一个人掌控三个军镇,手握大唐三分之一兵力的危险局面。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叛军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下了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唐玄宗李隆基仓皇逃往四川,路上还发生了马嵬驿兵变。眼看父亲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太子李亨决定不再跟着父亲逃难,他要自己单干。李亨带着心腹在马嵬驿和父亲分道扬镳,独自前往西北的朔方军驻地。他成功收编了这支军队后,干脆在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至德,这就是唐肃宗。他尊父亲为太上皇,自己则成了大唐的新皇帝。
李亨当上皇帝后,提拔郭子仪和李光弼担任平叛主帅,同时调集河西、陇右、朔方和安西四大边镇的唐军主力回内地作战。这四支驻守西北的精锐部队,被称作"西北军"。他还向回纥借来四千精锐骑兵助阵,军力因此大增。这时叛军内部出了乱子,安禄山被干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大肆铲除安禄山的亲信,搞得叛军人心涣散。李亨觉得反攻时机已到。他的首席谋士李泌献计,主张唐军直接攻打叛军老巢范阳,切断退路一举歼灭叛军。如果采纳这个方案,安史之乱可能一年多就能平定。但李亨没听劝,执意要先收复长安再作打算。
公元757年9月,唐肃宗李亨任命儿子广平王李俶担任全国军队总指挥,郭子仪为副总指挥,带领15万西北边军和4000回纥骑兵,开始反攻长安的军事行动。唐军迅速推进到长安城西边的香积寺以北、沣水东岸一带。当时盘踞长安的是安守忠、李归仁等四名叛军大将率领的10万精锐部队,这些人原本都是唐朝东北边防军的骨干力量。得知唐军来攻,叛军立即在香积寺周边摆开阵势。这座小小的寺庙周围聚集了当时全国最精锐的25万大军,这是唐朝西北边防军和东北边防军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的胜负将决定大唐王朝的未来走向。
9月27日,香积寺战役爆发。对阵双方都是赫赫有名的将领,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余地,完全靠将士们的勇猛和真本事硬拼。李俶排兵布阵很有章法:让李嗣业率领精锐的陌刀队打头阵,郭子仪坐镇中军,王思礼负责后军,三支部队摆成"品"字阵型互相策应。战斗开始后,叛军首领李归仁率先发动进攻,结果被唐军箭雨射死大半人马。唐军乘胜追击时,同样遭到叛军弓箭手的猛烈反击。眼看唐军攻势渐弱,叛军趁机反扑。危急关头,前锋大将李嗣业对着慌乱的士兵大喊:"今天不拼命,大家都得完蛋!"说完就脱掉铠甲,光着膀子,挥舞陌刀冲在最前面,接连砍倒好几个敌人。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很快稳住了阵型。
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嗣业亲自带着五千名手持长刀的士兵从正面猛攻叛军主力。这些精锐士兵排成铜墙铁壁般的阵型向前推进,叛军阵营里顿时响起一片哀嚎。史料记载"被李嗣业大刀砍中的,连人带马都被劈成两半"。李嗣业成功杀入敌军核心,打得叛军阵脚大乱。郭子仪、王思礼和回纥骑兵抓住机会冲进敌阵,一举击溃叛军,消灭敌军六万多人。叛军主力损失惨重,连夜逃出长安城。九月二十八日这天,唐军终于夺回被占领长达一年的长安。没过多久洛阳也被收复,战局开始朝着对唐朝有利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