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临死前对儿子交代:这个人太厉害,如果你镇不住,就杀了他

云隐山居幽 2025-03-27 13:47:41

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程咬金等一帮人,搞了场玄武门之变。这次行动直接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干掉,清除了他们对自己皇位的威胁。为了彻底消除隐患,李世民果断采取行动,迅速下令处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也就是他自己的十个亲侄子,行动之快让人措手不及。眼看局势不利,李渊果断采取保全措施,迅速册封李世民为太子,自己则退居幕后,把朝政大权全盘交给李世民处理。短短三个月后,李渊主动让出帝位,自此开启了唐朝著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登上皇位的方式不太光彩,这成了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心结。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只能拼命当一个称职的皇帝。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到了晚年,他也尝到了当年父亲李渊所经历的那种煎熬和无奈。公元643年,当了十七年皇帝的李世民已经年老体衰。他原本打算在自己去世后把皇位传给太子李承乾,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李承乾竟然和汉王、城阳公主的丈夫以及侯君集密谋造反,想要逼迫李世民退位。李治把这件事向李世民做了汇报,被废黜的李承乾也坦言,他之所以策划逼宫,完全是因为李泰对皇位虎视眈眈。作为太子,他本可以安心等待继位,但李泰的存在让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李世民内心十分痛苦,目睹儿子们为皇位争斗,他不禁回忆起自己的过往,那时他曾在朝臣面前愤怒地扬言要自刎。

长孙无忌等人赶紧出来劝说,保证会全力支持李治上位。李世民见有人给台阶下,就顺势而为,正式下旨册封李治为太子,这才算彻底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李世民临终前,为了确保李治能顺利坐稳皇位,特意叮嘱他:那个人的能力太强,如果你控制不了他,就直接除掉。李世民提到的那个人正是李勣。古往今来,帝王家的权力之争从来不讲亲情,哪怕是父子之间,为了皇位也能反目成仇。古往今来,为了争夺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都是屡见不鲜的事。就拿李世民来说,作为儿子他不够孝顺,作为弟弟他不够友爱,作为兄长他不够仁慈,但他却是个称职的父亲,特别是对李治,充分展现了一个父亲应有的慈爱。

在李世民眼中,李治无疑是个称职的好儿子。公元644年,唐太宗准备攻打高句丽,安排李治留在定州看家。李治生怕父亲出征会出什么意外,整天以泪洗面,忧心忡忡。唐太宗胜利回朝后,李治马上赶到并州照料父亲。那时李世民背上长了严重的疮,李治毫不犹豫地用嘴为父亲吸出脓液,悉心照顾,让李世民深深感受到了儿子带来的温暖。公元649年,李世民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清楚儿子李治在治国和军事方面都远不及自己,但又心疼儿子太过辛苦,于是特意挑选了三位大臣来辅佐他治理国家。这三个人就是长孙无忌、褚遂良和李勣。这三位在当时的文武大臣中声望极高,堪称顶尖的政治和军事人才。李世民认为,只要他们全心全意辅佐李治,李治完全有能力胜任守成之君的角色。

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姐夫,其忠诚度在李世民心中毋庸置疑。褚遂良则严格遵守君臣之间的规矩,他在政坛和文坛都很有成就,因此李世民对他同样信任有加。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关系融洽,彼此之间没有因争权夺利而产生矛盾。李世民最不放心的就是李勣,但他还是决定用这个人,主要是因为李勣确实是个非常厉害的将领。李勣祖籍高平,属于北祖上房的徐家,本名叫徐世勣。因为他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李渊特意赐他姓李,于是改名为李世勣。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为了避皇帝的名讳,他只好把名字里的“世”字去掉,从此就叫李勣了。李勣最初加入了翟让手下的瓦岗军,但翟让的才能并不出众。后来李密接管瓦岗军,李勣和王伯当一起劝说翟让交出权力。从此,李勣就跟随了李密。

李密后来一直觉得翟让是个麻烦,就找了个机会把他干掉了。在这场内斗中,李勣也差点送了命,幸好王伯当反应快,及时出手,才保住了李勣的性命。李密和王世充打了一仗,结果惨败而归,实在没办法,只好跑去投奔大唐。而李勣也顺势归顺了大唐,成了朝廷的一员。回顾李勣的成就,他主要做了几件大事:首先,他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帮助统一了各地;其次,他两次打败了薛延陀,稳定了边疆;再次,他平定了碛北地区,消除了北方的威胁;接着,他又率军北上,击溃了东突厥;最后,他还参与了东征高句丽的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在唐朝初年的大规模扩张战争中,李勣几乎每场重要战役都参与其中。正因为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连唐太宗李世民对他都保持着相当的敬重。李世民认为,只要李勣还在,大唐的领土即便无法进一步扩张,至少保住现有的地盘绝对没问题。正因如此,李世民虽然对李勣有所顾虑,却依然坚持将他安排给李治辅佐。李世民终究逃不过生命的终点,临终前,他把李治叫到身旁,特别叮嘱了关于李勣的事,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李世勣虽然聪明能干,但你和他没有交情,恐怕他不会真心归顺。我现在贬他的官,如果他立刻离开,等我死后,你再提拔他做宰相,重用他;如果他犹豫不决,那就直接除掉他。

李世民的意思是,李勣是我特意留给你帮忙治理国家的人才。不过这家伙聪明得很,你又没对他有过什么恩惠,估计他不会轻易听你的。所以我先把他调出京城,等你当了皇帝再提拔他,看看他什么态度。要是他还是不老实,那就干脆除掉他。不得不说,李世民这招确实很厉害。他去世后,李治按照他的遗嘱,把李勣从地方调到中央,让他当了仆射。李勣对此感激涕零,从此对李治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为他效力。历史的发展表明,李世民当初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李勣自始至终都忠于李治,从未有过任何不臣之心。这对君臣相处融洽,谱写了一段传颂后世的佳话。

李治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是因为他从未怀疑过李世民为他选定的三位辅政大臣,始终对他们充满信任。正是这份坚定的信任,才让这三位大臣一直忠心耿耿地为李治效力。公元669年,李勣去世,李治得知后非常伤心,大哭不止。他下令停止朝会七天,追封李勣为太尉,并赐予他“贞武”的谥号,还允许他安葬在昭陵旁边。安葬那天,唐高宗李治亲自来到未央宫旧址,登上城楼目送灵车远去,看着送葬队伍,他忍不住失声痛哭……参考的书籍包括《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