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到底是谁?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云隐山居幽 2025-03-30 09:20:02

平时生活中,我们总听人说“司空见惯”这个说法。它的意思是指某件事情太常见了,大家看得多了,早就习以为常,再发生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了。这个词的用法并不难懂,可你了解它背后的来历吗?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都曾接触过一些古代文人,像"刘禹锡"和"李绅"这样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接下来要讲的这段往事,正是围绕着这两位鼎鼎大名的诗人展开的。刘禹锡出身显赫,他的先祖是汉景帝的兄弟,也就是中山靖王刘胜。

刘胜这名字听起来熟悉吗?在三国时期,刘备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孙。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禹锡和刘备之间存在血缘联系,毕竟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孙多达百余位。即便两人都是刘胜的后裔,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已经非常疏远,就像隔了好几座大山那么远。

刘胜的后代刘亮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担任官职。当时孝文帝为了推动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亲自带头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作为孝文帝的臣子,刘亮也随同前往,定居在了洛阳。刘亮家族在洛阳的日子过得挺滋润,但安史之乱一爆发,他的后代刘绪就不得不逃离洛阳。

刘绪离开洛阳后,一路向南,最终到达嘉兴,选择在此安家,并且还在当地谋得了官职。在安顿好生活后,刘绪和妻子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他就是后来著名的刘禹锡。刘禹锡小时候生活在嘉兴,他在那儿长大,是那儿公认的最机灵的小孩。

读书那会儿,最让人头疼的就是脑子特别灵光的同学,更让人头疼的是那些不仅聪明还特别用功的家伙,刘禹锡就是这种让人又佩服又头疼的角色。在别人家孩子眼中,刘禹锡就是那种优秀到让人羡慕的榜样。他年纪轻轻就能写文章、作诗,还特意去找了有名的老师学习。

那时候嘉兴出了两位诗写得特别棒的和尚,刘禹锡为了提升自己,总爱跑去跟他们交流。聊着聊着,刘禹锡竟然动了出家的念头。尽管刘禹锡内心向往佛门生活,但他更渴望到大城市追求学问,因此放弃了出家的念头。刘禹锡在洛阳求学时,因为才华横溢,被人称为"嘉兴小子",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想和他结交,他对这些人都热情相待。

刘禹锡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运气特别好,首次参加就顺利考上了进士。进入朝廷做官后,他结识了不少官场上的同僚和朋友。有意思的是,和刘禹锡同一年参加科举考试的还有一位著名诗人柳宗元,他们一起考中了进士,从此两人的命运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岁月的推移,刘禹锡逐渐适应了官场的规则,最终他当上了监察御史,进入了大唐的御史台工作。可他一踏进屋子,就撞见了两个老朋友,一位是柳宗元,另一位是早就名声在外的韩愈。他们三个在御史台共事期间,彼此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交情。

没过多久,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新皇一上位,就召集了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协助推行新政,以解决当时唐朝的危机局面。然而唐朝积弊已久,绝非短时间内能完全扭转。为了加速推进改革进程,主持这次变革的王叔文把目光投向了刘禹锡。

王叔文把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拉进了"永贞革新"这个团队,其中刘禹锡还成了这次改革的核心成员。刘禹锡原本满心期待能借此机会平步青云,没想到这次举动反而成了他厄运的开端。

王叔文和刘禹锡的这场改革只持续了短短半年多,在这段时间里,刘禹锡倾尽全力,致力于挽救唐朝日益衰败的局面。这种大规模的改革,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好处。那些在原有制度下已经混得风生水起的人,怎么可能轻易接受刘禹锡提出的新方案?

这次失利不仅让刘禹锡栽了跟头,整个团队也都跟着遭了殃,连皇帝本人都被卷了进去。唐顺宗在压力下不得不退位,把皇位交给了太子。那些曾经逼迫唐顺宗下台的人,当然也不会轻易放过支持改革的刘禹锡。

刘禹锡被发配到偏远地区,整整十年都没机会参与朝廷事务。直到第十个年头,他和柳宗元才终于得以回到洛阳。尽管十年过去,刘禹锡的锐气丝毫未减。他一回到京城,立刻挥笔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中那句“玄都观中千株桃,皆是我离去后新栽”,依然透露出他特有的锋芒。

刘禹锡被贬后去了朗州,这个地方就在今天湖南常德一带。刘禹锡在诗里毫不谦虚地夸耀自己,声称这片土地上成片的桃树林,全是他这位"刘郎"来了之后亲手栽种的。刘禹锡能回到洛阳,主要是因为有人想启用他,而不是由于他在政务上有什么突出表现。

如果有人看到这首诗后还打算重用他,会作何感想?他们心里一定会琢磨:这个刘禹锡,人家好不容易把他救回来,他不但不知道感恩,还在诗里显摆自己的功劳。像这种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刘禹锡才回来不久,就再次被赶了出去。

刘禹锡这次去了连州,那个地方如今属于广东省连州市。他在那个地方足足待了五年,要不是因为母亲去世需要回家料理后事,他可能还会在连州继续生活很长时间。刘禹锡在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再次踏上了远行的旅途,这期间的漂泊艰辛就不多说了。

刘禹锡在贬谪中度过了整整二十三年,这期间他不断被调往各地,亲眼目睹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不难想象,连刘禹锡这样的名士都被折腾得够呛,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更加难熬。

公元827年,刘禹锡总算回到了洛阳,这次他当上了个不小的官。可没过多久,他写了首诗,结果又惹恼了权贵,再次被贬到偏远地方去了。刘禹锡又创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和之前那首是有关联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当年种桃的道士去了哪儿?如今我这个刘郎又回来了。”

刘禹锡之前提到“刘郎种桃”,结果被发配到了连州;这次他又说“刘郎归来”,于是又被调到了苏州做刺史。在苏州担任刺史的刘禹锡,偶然间遇到了《悯农》的作者李绅。李绅在诗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怜悯,但现实中他却言行不一,依然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李绅为款待刘禹锡,特意准备了一场极其奢华的宴席,这让刘禹锡感到很不自在。刘禹锡于是又写了一首诗送给李绅,名为《赠李司空妓》。高高的发髻宛如云朵,妆容精致如宫廷式样,在春风吹拂下,唱起那首《杜韦娘》。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但对江南的官员来说,却让他们愁断了肠。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实际上是在暗讽李绅,而司空正是对李绅的别称。在李绅看来,这种奢靡的享受不过是日常小事,可对身为刺史的刘禹锡而言,那些歌妓在席间陪酒献唱的场景,却让他感到无比痛苦,仿佛内心被撕裂一般。刘禹锡目睹了百姓的艰难生活,对官员们贪图享乐的行为深恶痛绝,因此他才会发表这样的言论。

所以,我们常说的“司空见惯”里的“司空”,指的就是李绅这个人。李绅请刘禹锡吃饭时,特意安排了歌姬表演助兴。这种铺张浪费的场面让刘禹锡觉得很不自在,可对李绅来说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因为他早已习以为常。正是这次宴请,让"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流传开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