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洪州分宁(今属江西)双井村,黄家又诞生了一个男孩,父亲黄庶十分欣喜。
这一家,在大宋赫赫有名:到黄庶这一辈,分宁黄氏在宋朝,已经有18位进士;黄庶的父辈十三兄弟,更是有十人进士及第,时人誉为十龙。再往前追,远祖是西汉时著名的循吏丞相,八世祖曾为大唐副相,先祖中进士举人更是家常便饭。
时光荏苒,一晃小男孩就周岁了。按照当地的习俗,黄庶让这个乳名为绳权的男孩进行“抓周”。这个小男孩毫无意外从一堆物件中抓起了一只毛笔,久久不愿放下。这令老父亲欣喜不已。他从古书中选择贤能之士的字给孩子命名。老大已经取名为“大临” -- 不要觉得这个名字很大路 -- 它来自“八恺”:苍舒、隤(tuí)敳(ái)、梼(táo)戭(yǎn)、大临、尨(máng)降、庭坚、仲容、叔达 是也。在《左传》《山海经》《史记》等典籍中都有记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意思是说,在“八恺”这些良臣的辅佐治理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黄庶为第二个儿子取名为“庭坚” -- 庭坚是远古时期圣贤皋陶的字,皋陶是舜帝的良佐,也是中华民族的司法鼻祖,为人正直而有智慧。
黄庶还很仰慕北宋大臣鲁宗道 -- 他是北宋版的魏征,也曾让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烦得不行,但却佩服不已,宋真宗在金殿的墙上曾亲笔写下“鲁直”二字,让群臣向他学习。鲁宗道还有一个“鱼头参政” 的外号,盖因“鲁”字上为“鱼”,而他骨硬得好像鱼头一样。于是宝贝儿子的字也有了 -- 鲁直。
1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果然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可以背诵下来。据说黄庭坚5岁时已经可以诵读《五经》。
一天他问老师:“都说六经啊,为什么只读五部?”
他老师不知为何想都没想就说:“《春秋》不足读?”
这个幼儿园小朋友牛气冲天地说:“都已经成经了,怎么能不读?”
老师笑笑没当回事。结果,黄庭坚只用了10天时间,就能诵读了。
历史上有很多神童,比如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样的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和黄庭坚这首相比,如何呢?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吧?猜猜,这是黄庭坚几岁的时候写的?六岁!
「名利」二字,6岁的孩童就已经看透了。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话,那黄庭坚后来的经历和选择,证明了他从来都是赤子之心。
双井黄庭坚雕像
大概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13岁时,父亲黄庶在康州太守任上病逝。出身名门的母亲,决定送黄庭坚和他担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李常游学。
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四岁的黄庭坚辞别母亲,踏上游学之路。临别时,能诗善词的母亲填了一阕《浣溪沙》相送:
“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流水飘香乳燕啼。
南浦魂销春不管,东阳衣减镜仙知。小楼今夜月依依。”
在舅舅李常身边,黄庭坚刻苦学习,精研百家经典,广泛涉猎前人诗文,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在扬州,黄庭坚在舅舅的引荐下,还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岳父的著名文人孙觉。
在他们的悉心栽培下,黄庭坚学业大进。
2大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19岁的黄庭坚挟省试第一的余威,进京参加殿试。
考完后,孙升、乔希圣等好友一同等待放榜,大家都在哄传黄庭坚得了第一名,一起住在旅舍里的同学还置办起酒席,准备庆贺。
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有童仆从外面披头散发而来,气喘吁吁地举起三个手指头。大家就焦急地问是哪三个人中榜了。一问之下,竟然没有黄庭坚,而是孙升和另外两个人。
几家欢乐几家愁,没有中的人纷纷散去,有的还痛哭流涕。几位好友回头去看黄庭坚,却见他镇定自若,自斟自饮,似乎丝毫没有受影响。恭喜完孙升等候,还和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去看放榜。
孙升后来对自己的叔叔,黄庭坚的岳父孙觉说起这件事,两人都赞赏不已,觉得他性格沉稳,心境恬淡。
3年后,黄庭坚再次以省试第一的身份进京参加考试。这次没有人给他预办酒席,他却不声不响,水到渠成的地考中了。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黄庭坚开启了仕途,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
叶县县衙
上任后,就遇上了河北地震,灾民大量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工作。在叶县的4年,黄庭坚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峰。在《流民叹》中,他这样记录了这次灾情: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ěr)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lí)水觱(bì)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chán)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
仕途虽然开启,但真称不上如意,他是县尉,主管治安、刑狱,累人且不说,上要屈从县令,下要冷眼面对庶民。前辈高适就曾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使人悲”的哀叹。黄庭坚也曾作诗发牢骚:
简书驱我出,冲雪冻两脚。莫行星辉辉,晓起鸡喔喔。青烟过空村,商旅无远橐。岂不欲少留,王事苦敦薄。平生白眼人,今日折腰诺。可怜五斗米,夺我一溪乐。公等何逍遥,睥睨寄讲学......
在叶县任上,原配夫人孙氏(孙觉之女因诰赠兰溪县君被尊为孙兰溪)因病逝世。面对这位十五岁嫁给自己,十八岁随自己上任,琴瑟和鸣,不想二十就撒手人寰的爱妻,他悲恸不已:
《哀逝》
玉堂岑寂网蜘蛛,那复晨妆觐阿姑。
绿发朱颜成异物,青天白日闭黄墟。
人间近别难期信,地下相逢果有无。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3熙宁初,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应试文章最优,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爱他的才华,后又留他继续任教。于是,1072年到1079年,黄庭坚在大名府“北京国子监”度过了8年的学官生涯。
在这期间,他续娶了北宋诗人谢景初之女谢氏(因诰赠介休县君被尊为谢介休)为妻,生育了女儿黄睦。
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他勤耕文坛,潜心专研。而“苏黄”的文坛佳话也在这期间开启。
黄庭坚的岳父孙觉,这个名字,熟悉苏轼的人一定都不陌生。孙觉可以说是苏轼的政治同道,患难至交。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孙觉把黄庭坚的诗文拿给苏轼看。苏轼一见,竟然耸然动容,惊为天人,说道:“作得如此好诗,绝非今世之人也。”
孙觉趁机说:“知道他名字的人还不多,你帮忙多推荐推荐!”
苏轼哈哈大笑,说道:“老孙头啊,不着急。你这宝贝女婿‘如精金美玉,不即于人而人急于即之’。将来恐为盛名所累,想逃都逃不了哦。”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33岁的黄庭坚将自己的两首古风寄给苏轼,主动和苏轼通信,以表仰慕之意、结交之情。苏轼随即复信和诗,对黄庭坚极为推奖。
从此,苏黄开始了频繁的诗文唱和。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被用来攻击苏轼的所谓“证据”中,就有苏轼和黄庭坚的唱和诗文。当时人人自危,有人急于和苏轼撇清关系。官微言轻的黄庭坚却坚定地站在苏轼一边,按理来说,当时两人尚未见面,他有许多办法撇清关系,可他偏偏要说:子瞻是忠君的,是爱国的。
他也因此被处“罚金”。
4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黄庭坚调任泰和(属今江西吉安)县长。
在泰和期间,黄庭坚续娶石氏(因诰赠宜人被尊为石宜人)为妻。
由此可知,第二任妻子也已离他而去,很可能也是因病去世。
多年后,黄庭坚在撰写墓志铭时,仍是哀痛难以自已,他在《黄氏二室墓志铭》中写到:
呜呼,如兰溪之女美,介休之妇德,皆家室之则也。常欲以楚辞哭之,而哀不能成文也。
关心民生疾苦的他,在主政泰和期间,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官闲莫歌舞,教子诵诗书”的施政理念,整吏治,抗盐税、察民情,被百姓称为“黄青天”。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 《宋史.黄庭坚传》
作为书法家的黄庭坚,在泰和还留下了墨宝。江西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珍贵的碑刻《戒石铭》,就是黄庭坚任泰和县令期间所书。这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的名篇,我们大家一定不陌生: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自宋太宗以来,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泰和快阁
作为江西诗派开创者,“一祖三宗”之一的黄庭坚,也在泰和留下了许多诗篇,比如脍炙人口的《登快阁》: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座以“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从此更加声名远播。
时至今日,泰和许多道路、学校、商店还以黄庭坚的字号“山谷”命名。可见其流芳百世。
51084年,在官场“标新立异”的黄庭坚,莫名被降为德平镇(今山东德州境内)监,管理集市、监督税收与治安。
在这里,他和上官德州通判赵挺之产生了分歧。赵挺之为了迎合上级,强力在德平镇推行“市易法”(王安石新法之一)。黄庭坚认为德平地小民穷,集市太小,若实行“市易法”,则集市聚集起来的民众必然很快散去。这让赵挺之记恨不已,后来让黄庭坚吃尽了苦头。
(注:赵挺之,著名词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的父亲,北宋后期宰相)
仕途不顺,但创作力依然旺盛。写下了《送王郎》等许多优秀诗文。
《送王郎》(王郎,即王纯亮,黄庭坚妹夫)
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
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
酒浇胸次之磊块,菊制短世之颓龄。
墨以传万古文章之印,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
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
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有功翰墨乃如此,何恨远别音书少。
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
要须心地收汗马,孔孟行世目杲杲。
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耳熟能详的名篇《送黄几复》也创作于此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1085年,黄庭坚重回京师。1086年,大宋政局变化,被归为“旧党”的苏轼等人纷纷回京。黄庭坚得以正式拜见苏轼,苏黄步入了终生最为快意逍遥的一段翰墨友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