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大宋一朝,可以说相当辉煌:不管是商品经济、文化教育还是科学创新都高度繁荣,其人口更是首次突破一亿,更有学者推算,当时大宋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世界的近四分之一。
科技发展、政治开明,也因此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的次数和规模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少的。
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这些辉煌的大宋,占有的疆域却是相当狭窄,到了南宋,更是之占据了今天的江淮以南地区。
对于这个朝代,文人士大夫莫不心生向往;在网络的票选中,她也是网民最想穿越回去的年代。
只是,宋朝又有“积弱”的一面,不同于汉唐虽远必诛的气魄,两宋三百年间,几乎都在用金钱来换和平,最终消亡也是源于外患。
而这一切的源头,也许就从我们耳熟能详的燕云十六州开始。
引公元926年,在五代十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灭其国,但不久他在还都途中病逝,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这一年,后唐邺都兵变,蕃汉总管李嗣源起兵讨伐,乘京城大乱,攻入洛阳,平乱后旋即称帝,是为后唐明宗。
还是在这一年,登基后的李嗣源收到了一份大礼包:辽朝平州(今河北卢龙)节度使卢文进率部十万,叛出契丹,重归后唐。
平州,控扼山海关,后唐控制了平州,就可以把契丹骑兵阻挡在长城之外。两年后,后唐完全夺回和控制了平州。后唐兵锋锐利,不久更是在定州争夺战中,战胜了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
这位五代十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却在继承人问题上昏招迭出。在他去世后,一大帮儿子、养子和女婿开始了对至尊皇位的争夺,一家人大打出手。
最终胜出的是他的女婿--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他引狼入室,在契丹的帮助下当上了皇帝。
而这一切的代价便是,割据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向辽太宗称臣、称子。这距离明宗收回平州,平定定州,仅仅过去了8年。
燕云十六州,绵延在长城南侧,其中莫州、瀛州更是深入到河北腹地。这样不仅华北平原,甚至整个中原王朝,都完全敞露在北方铁骑之下,从此不得安宁。
此后,两宋三百多年的外患之因,都在此时种下。
一、想当“孙皇帝”而不得的晋末帝虽然“儿皇帝”被千古唾骂,但在当时想效法石敬瑭的,却也不止一个。
石敬瑭在和契丹达成交易之后,协助契丹和后唐激战。后唐重臣赵德钧奉命讨伐,他到了前线却按兵不动,也打起了和石敬瑭一样的主意--和辽太宗暗中联络,许诺“厚以金帛赂契丹主”,说只要封他为中原皇帝,他立马反戈一击,消灭自己的故国后唐。辽太宗面对这送上门来的机会,颇为心动,准备脚踏两条船。
这个时候,听说消息的石敬瑭大惊失色,立即派使者桑维翰面见辽太宗耶律德光,说出了一句极具奴才相的无耻话语:
将竭中国之财以奉大国。
辽太宗王顾左右,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兵家权谋不得不尔。”
桑维翰在出发前一定得到了领导的最高指示:就算拼了老命也要当成奴才! 于是,他跪在太宗帐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这一哭,哭的是山河变色,从早上一直哭到了晚上!
耶律德光这才指着帐前的石头,对这个“忠勇”的使节说:“放心吧,我既然答应了石郎,除非石头烂了,否则我是不会变心滴。”
契丹古墓壁画
后唐清泰三年底,辽军将赵德钧援军歼灭后,辽太宗让石敬瑭引兵南下,自己留在太原作为后应。听到这个消息,自知不敌的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自焚而死,后唐就此灭亡。
志得意满的耶律德光这才班师回契丹。
石敬瑭在位七年,真的是想龟儿子一样侍奉契丹,史称每年朝贡的金银宝物,不绝于道。当了便宜老爹的辽人,对这个龟儿子也是一定都不客气,小不如意,就严词谴责。石敬瑭谨小慎微,唯恐有什么闪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总算讨得主子欢心,耶律德光允许他上表不用称臣,只需要自称“儿皇帝”即可。
会同五年,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土地上生活的吐谷浑人不堪辽人的残暴统治,纷纷逃回后晋。辽朝于是派使者谴责后晋纳降。石敬瑭卑辞解释后,还是忧心忡忡,竟然就这样得病,然后一命呜呼了。
其子石重贵被拥立为帝,史称后晋少帝。这位末帝向契丹遣使告哀,自称“孙皇帝”,本以为这样就够给辽人面子了。
谁成想,辽太宗见表竟然勃然大怒:“你老爹称‘儿皇帝’,那是老子特别恩准的,你算个什么东西,竟敢不经许可就称‘孙皇帝’?!”
骂完还不过瘾,竟堂而皇之,正正经经地遣使责问。
少帝这个气啊,底下人也据理力争:“高祖是你们立得没错,今日的主上是我们国自己立的,称‘孙’尚可,称‘臣’那可不行!”
辽太宗听说后,本就有心讨伐,这不刚送别人给送借口来了嘛,那就打呗。
会同七年正月,辽太宗派赵延寿领兵前锋五万先行,自率大军紧随其后南下。(这个赵延寿是谁呢,正是前面想效法石敬瑭的赵德钧养子,他们被辽军击败后,投降了辽人)
兵锋南指,辽军越过长城,直达河北大名。辽太宗对前来求和的晋朝使节说,后晋要割让整个河北。见后晋没有反应,便进军日后大名鼎鼎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双方激战,互有胜负。不久黄河解冻,辽军不便久留,班师回南京(今北京)。
会同九年深秋,见后晋无意求和,虽然已经自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辽太宗再次挥师南下。他没想到,这一去,他竟然没有活着回来--而且他还成了历史上大概唯一一位被做成腊肉的皇帝!
二、被做成“腊肉”的耶律德光后晋开运四年(契丹会同十年)正月,辽军攻破开封,晋少帝出降,后晋灭亡。
二月,辽太宗在群臣拥戴下,改服中原皇帝衣冠,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想旧居中原。
但狗改不了吃屎,契丹兵士在京城四处劫掠,在东京、洛阳等数百里间,施行那一套野蛮的“打草谷”之法。中原人民不堪其苦,纷纷起来反抗,不断袭击辽兵,不久就攻克了宋州、亳州、密州等地。
此时的耶律德光终于认识到,这堆烂泥大概是扶不上墙了。
耶律德光
三月,辽太宗率领大军,押解着后晋大臣、技工、宫女等浩浩荡荡北上。
这一场景,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80多年后的靖康之耻。
四月,在回师途中,耶律德光见白骨遍野,城郭为墟,假惺惺地感慨:“这一切都是赵延寿的罪过啊!”
而他也将迎来自己的人生终点--在行至杀胡林这个地方时,他病死了!
这个地名,真的是很贴切。
据《方舆纪要》记载:“唐武后时,突厥入河北,官军袭击之,突厥多死于此,因名。”
耶律德光这年才45岁。此时,听闻耶律德光病重的母亲述律太后传来懿旨,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陪驾的大臣们一听,这咋个办呢?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很炎热了啊。据说,最后是一位厨子站了出来:“要不,像处理牛羊肉一样,咱弄个’羓‘吧”。大臣们一听,似乎也只有这么办了。
于是,这位契丹的君王死后被开膛破肚,放盐数斗,被腌制成了腊肉,终于运回他的大辽去了。
契丹大军,虽然退去,但只要燕云十六州还在他们手里,类似后晋灭亡这样的死亡阴影,依然在中原王朝上空盘旋。
三、初出茅庐的赵匡胤后晋灭亡,契丹人北撤退去。中原又迎来了新的王朝。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开运四年(947年)的二月,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沿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这年六月,才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后汉)。后来攻克汴州后,再定都开封。
只是,没成想,皇帝位置还没坐热,第二年正月,刘知远就因病一命呜呼了。他的次子刘承祐继位(即汉隐帝),但两年后,他的帝位也做到了头。
乾祐三年(950年)藩镇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后来又猜忌他,想杀掉他。郭威不得已反叛,后汉就此灭亡。
郭威建立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画像
而大概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大宋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终于粉墨登场,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赵匡胤,后唐天成二年二月(927年3月)生于洛阳夹马营。作为后来的帝王,他的出身,自然也有不少“传奇色彩”:什么红光满屋啦,什么身带异香啦,通体金色啦等等。
出生军人世家的他,在后汉初年,20岁上下的年纪,开始游历四方。后来在寓居襄阳时,得到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指点,往北出发,在乾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在郭威帐下,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开始做起,开始了戎马生涯。随着屡立战功,他不仅得到了郭威的赏识,还得到了未来的太子柴荣的赏识。
到了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后,28岁的赵匡胤来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他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开始执掌禁军。
宋太祖像
跻身禁军高级将领的赵匡胤,有预谋地开始了自己亲信势力的培养。他以拜把子的方式,团结了一批生死与共的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
这些人--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日后大名鼎鼎。
与此同时,赵匡胤也似乎有预感自己要当皇帝般,开始构筑自己的智囊班底--最为人知的首席人物,自然是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此外,还有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吕余庆、沈义伦、王仁瞻、楚昭辅等人。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这些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