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除了留给我们热血沸腾的伟大诗篇,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感慨:天才如斯,人生却过得如此坎坷落魄。
作为不可明言的、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生性豪迈的李白虽蔑视权贵,却又渴望渴望有所作为:他总觉得诗歌只不过是副业,出将入相才是他的毕生追求。
于是李白的人生悲剧似乎就注定了-- 在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间首鼠两端。
引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春,自称为老子后裔的唐玄宗,据说得到了托梦,让他迎接老子真容。
玄宗‘果然’在终南山楼观台找到了一个紫檀匣子,里面藏着身骑青牛,手持麈尾的老子画像。
于是,在有司的操办下,老子真容被迎进宫中,供奉在扩建后的玄元皇帝庙中;不久,更是在函谷关尹喜故居,找到了一道金光闪闪的灵符,上书“圣寿千年”四个大字。
在李林甫、牛仙客等权臣的一顿PMP下,圣心大悦的唐玄宗就在第二年的春天,登上兴庆宫勤政楼,接受百官朝贺,并宣布改元“天宝”。觉得自己丰功伟业直追三皇五帝的李隆基,志得意满,下令天下诸州改称郡,刺史改称太守。更是在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几乎同时,玉真公主也梦见了老子,要她到亳州真源宫朝拜,然后到王屋山顶接受道箓。于是,玄宗诏令天下道门人士汇集京师,随玉真公主出行。
远在千里之外的李白,不曾想到,他的机会即将由此而来。
李白的好友元丹丘也接到了诏令,于是他寻机将李白的《玉真仙人词》等诗文呈现给了玉真公主。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八月,四十二岁的李白,等来了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
接到诏书的李白,欢喜异常,他立即收拾行囊,准备启程,临行前他在南陵田舍作别儿女。悍妻刘氏不再叫他‘老李’,已经改口喊他‘老爷’,他和一双儿女以及官家夫妇摆酒庆贺。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酒还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一天,大概是李白平生最开心、最得意的一天。他觉得自己是汉代的朱买臣,被泼妇轻视了许久,终于有出头之日了。他觉得自己明珠蒙尘,终于要重见天日了。他觉得丰功伟业就在前方,等着他去摘取。
壹春风得意马蹄疾,从东鲁到西秦两千余里的路程,李白用了十多天就赶到了。
拿着征召文书的李白,来到招贤馆住下,等候召见。在等候召见的日子里,李白常常反复构思诗文,有时倦了,便出门走走。这一天,李白来到城东的紫极宫游览。
在这里,李白遇见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贺知章。
一番攀谈之下,两人是一见如故。当贺知章读过李白呈上的《蜀道难》之后,连呼李白为“谪仙人”,诗仙的名号由此传诵四方。聊嗨了的两人更是在附近的酒馆里喝了个昏天黑地,最后发现竟然没带钱,还是贺知章解下随身佩带的金龟,递给店家,权当抵押了。于是,有一个典故“金龟换酒”诞生了。
依依不舍分别时,老贺对小李打包票说,一定让皇帝早日召见他。
果然没过几天,便有旨意下来,召李白进宫。生平第一次一整天没喝酒的李白,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跟着内侍来到大明宫。
大明宫遗址
唐玄宗让人赐座,然后问李白:“朕多年来广开贤路,李卿既有扬、马之才,何其来迟?”
常常说错话得罪人的李白,这一次却回答的很得体:“因小臣久居僻壤,耳目闭塞,又兼疏懒成性,不堪识拔。自弃圣朝,久负明时。”
圣人听完,便说道:“卿可供奉翰林,随时待诏。竭尔麒麟之笔,为朕佐佑王化,润色鸿业。使后世之人知晓,汉武帝有司马相如,朕亦有李太白。”
听到自己被比作了汉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相当高兴,正想着献上诗文,把自己满腹经纶陈述一番呢,却见唐玄宗轻轻将手一挥,宦官便上来将他引导到一旁站立。紧接着,两旁的官员便上前向圣人拜贺,说皇上探海得珠,恭贺圣朝济济多士,万邦咸宁云云。
最后一阵“万岁,万岁,万万岁!” 庆贺已毕,玄宗又吩咐赐宴,便宣布退朝。
(事见大话李白(五):短暂的辉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贰第二天,李白就从招贤馆搬到了大明宫金銮殿旁的翰林院。同院的翰林里,能人异士颇多,他们也纷纷前来和李白攀谈。官员和社会名流也来的不少。第一个来的竟然是张垍!他还是那么年轻美貌,温文尔雅,对过去的事情绝口不提,口称李白为‘故人’。李白也只好以礼相待。张垍见李白“上道”,又给李白说了不少翰林院和宫中的规矩,嘱咐李白不要随意走动,以免误了皇上召见。
转眼到了十月,内侍果然前来传旨,命李白侍从圣驾前往骊山温泉宫。李白便又将他那些国政策论啊,诗文啊整理一番,期待在圣人面前陈述一番。只是,皇帝自然是享乐来的,召李白来也不是谈国事的。
十天半月过去,李白只是日日听着宛转悠扬的音乐, 那《霓裳羽衣曲》的歌词,都听得耳朵出茧子了,李白也没等来所谓的“咨询国政”。他忍不住向同来的官员探问何时圣人会升殿议事,结果换来了一阵白眼:“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圣人在此升殿?”
终于有一天,内侍传下旨来,叫李白应诏。以为终于要和他商量国事的李白,修好妆容,整好服饰,前去见驾,结果却是叫他写一首驾幸温泉宫的诗。李白马上写了一首呈上,一会降下旨来,说皇帝很高兴,还特赐了一件锦袍。
虽然没有商讨上国事,李白觉得这个冬天也算是在得意中度过。
天宝二年的早春,内廷歌舞,依然夜以继日。李白又奉诏做了《宫中行乐词十首》。不久,玄宗出游宜春苑。李白又奉诏作《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不久,又又奉诏做《春日行》。
暮春时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李龟年率领的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于是,急召李白进宫写新词。于是,李白又又又又奉诏做了《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玄宗一看之下,龙颜大悦。
对李白的差遣日渐频繁,便命他从翰林院迁到兴庆宫,守在身旁,好随时应诏。不仅如此,还派了两名宫女专门服侍他,贵妃娘娘怕他寂寞,还特地赐了他一只陇西进贡的鹦鹉。
此时的李白,真可以说是要什么有什么。翰林院中的其他能人和他是没法比了,甚至那些三品五品的朝廷官员都对这个皇帝的新宠儿眼红不已。每逢休沐日,李白就成了京城名流士绅的贵宾。
叁这在外人看来恩宠无加的待遇,却让李白渐渐感到厌烦起来。
又是一个休沐日,李白偷偷得从翰林院里溜了出来,他只想找个清静去处,偷得浮生半日闲。李白一路穿街走巷,净往僻静处行去,终于找到几处竹篱茅舍,是一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酒家。
李白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和卖酒的老汉聊着着闲话,好久没有过这样的日子了,李白觉得快活不已。不知不觉就有些微醺了,李白就靠着酒家的小土炕睡了起来。
恍惚间,李白从梦中惊醒,发现两个宦官站在身前,对着他点头哈腰:“对不住了,李学士。圣人正在白莲池泛舟,急招你前去哩!快点收拾下,跟我们走吧!”
不等李白搭话,这些人便七手八脚地把李白扶上了马,簇拥着奔兴庆宫而去。酒入愁肠,一路风尘的李白,来到兴庆宫前,实在忍不住,终于呕吐起来。
等高力士让人给李白弄了醒酒汤,又让人把他衣服给换了。昏昏沉沉的李白才在内侍们的帮扶下来到池畔,上了龙舟,却传来消息,说娘娘有旨,让李白就在船头写诗吧。
可怜的李白趴在船头的小木桌上,久久没有动笔。心底里忽然冒出一句话:愿后世子孙生生世世不做翰林待诏。这个时候他大概才明白了“剑圣”裴将军何以不愿再收徒授课。
直到太阳落山,李白才写完了这首《白莲花开序》,他平生写诗做赋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困难。
从此,李白就很少有奉诏了,还奉命搬出了兴庆宫,仍回到大明宫的翰林院。
(事见大话李白(五):短暂的辉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肆李白总算等来了报效国家的正经事。待诏三年来,第一次不是陪圣人游乐,不是伺候娘娘赏花,不是为梨园配词,而是为朝廷齐超出师诏书。当内侍从汝阳郡王的筵席上找到李白时,他已经醉醺醺了,得知是要做正经事,李白欣喜不已。
原来是吐蕃有不臣之心,唐玄宗有意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率领大军惩此顽夷,威慑西域。于是找来李白待拟诏令。
李白大致明白了,想着如何将这篇振国威的文字写得铺张扬厉,堂而皇之,超过司马相如。便启奏玄宗道:“请陛下赐臣无畏,臣神旺气足,方能尽其所能。” 玄宗点头答应了。
于是,李白便抹掉帽子,脱下外袍,一边开始构思,一边抬腿要上御榻,这才发现靴子还没有脱,怕弄脏了刚洗的双手,玷污了凤毛笔,染黑了蟠龙笺。看到站在下首的高力士,御榻边上的李白便把脚向他一伸:“劳您大驾,帮个忙。”
见皇帝无所表示,高力士不得已只能“帮忙”了。
就在高力士还在暗暗不爽的时候,那边厢,李白已经笔走龙蛇了。皇帝一盏茶还没喝过三道呢,内侍已将李白写好的诏书捧了上来。玄宗一看,洋洋洒洒,堂皇气派,文不加点,竟然是连一笔都不曾改过。于是龙颜大悦,大大地表扬和勉励了李白一番,说:“卿真是大才,以后就做我的中书舍人吧,专为朕司掌诏命,代草王言。”
回到翰林院的李白一夜无眠,辗转反侧间,激动不已的他心想这翰林待诏总算干了点正事,何况圣人金口玉言还要授予他中书舍人的实职呢。年轻时"书剑许明时"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吗,自己也会像张九龄那样从中书舍人做到中书令,做到宰相吗?成了中书舍人,就应该有官舍了,可以将儿女接来团圆了......
第二天的朝堂上,第一件事情,便是宣读李白所写的出师诏。可这位仪表堂堂、英姿飒爽的大将军毫无喜悦之色,反而是满脸愁容,他冒死向唐玄宗进谏:(那个地方不是那么好打的)屯兵坚城之下,必死伤数万。请休兵秣马,伺其隙而取之,方为上计。
对皇帝忠心耿耿,从小被养于宫中的王忠嗣,作为一方大将,自然明白:轻启战端,征伐西域,面子上是不错,炫耀赫赫武功,可是“关中丁壮,已征行略尽,孤儿寡妇,遍于京畿”。于是他以头叩地,声震殿廷,冒死直谏,叩得鲜血直流...
愤怒不已的唐玄宗见他如此劝阻,也不便发作,挥了挥手,就宣布退朝了。
回到翰林院的李白,眼前不断闪烁着王将军鲜血直流的额头。这才想起贺知章、崔国辅等友人都隐隐提过,现在的朝廷已经是被李林甫、高力士等人把持了,圣人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
李白这时是明白了,大概除了伺候帝妃吃喝玩乐,国家大事他是插不上嘴了,做个跟屁虫已经是很好了。不仅如此,就算是伺候圣人贵妃吃喝玩乐,也有人眼红的不行,正在到处编排他的不是呢。
有人在高力士面前给他上眼药,说李白实在无礼,恃才傲物;有人编排说他和王忠嗣有交情,是交通外官,图谋不轨;还有人开始搞文字狱,说《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而赵飞燕是娼家出身,这不是侮辱贵妃娘娘吗?
天宝三载春,李白在几番犹豫后,终于决定上书请求“还山”。唐玄宗顺水推舟,当天就“恩准”了,还像模像样地‘赐金还山’,赏了李白不少金银。
捧着“赐金还山”的手敕,李白不禁感慨万千,他终于摘下了学士帽,脱掉了身上的锦袍,换上隐士戴的角巾和平民穿的葛服,离开了翰林院,离开了大明宫......
满怀希望而来,两手空空而归,时也,命也,运也?那梦想中的建功立业,如昙花一现般就这样远去了吗?
伍天宝三载(744年)秋,济南郡紫极宫,斋戒多日的李白,经过繁琐而辛苦的授道箓仪式后,正式成为了道门子弟。
他觉得这样一来,总可以名隶紫府,品登仙箓,可以了却尘缘,忘情世事,荣辱得失可以超然,忧愁痛苦可以解脱了吧。
回到东鲁的李白,用玄宗打发他的钱,做了两件事:建造了一幢酒楼,以便他和裴将军叔侄以及孔巢父等“竹溪六逸”聚饮;建造了一间丹房,打了一眼丹灶,以便炼丹,以求早日飞升。
于是,囊中再度空空,妻子刘氏满以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老爷,必定是高冠大马,载着满车的金银回来,结果却发现李老爷还是以前的老李,一身到家装束,依旧两袖清风。
刘氏便闹着要离婚,李白也就由她去了。刘氏走了,李白刚来东鲁时爱慕的邻家女子--我们姑且称她为"海石榴"吧--来到了李家。这位女子,后来还为李白生下了一个儿子--李颇黎。可惜,她竟然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
离开长安已经快两年了,诚挚的友情,淳朴的爱情,入道修仙,游山玩水,李白本以为长安的不快很快就会忘却解脱。谁料,一斗一斗的美酒喝下去,忧愁却并没有减少一些,那成罐的丹药更是让他饮鸩止渴。李白病倒了,这场大病一直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天宝五载秋才算好利索。
天宝五载(746年)秋冬之际,四十六岁、大病初愈的李白,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劝阻,决定出行。我们不太确定李白此时的打算:长安他去过了,不再需要干谒和举荐;家庭似乎也需要等着他来支撑;如果是忘不了长安的痛,道门也入了,梁宋也游了......
对于李白的家庭来说,也许他算不上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但对于诗坛来说,则是大幸。
总之,李白就是这样决然得想要离家,他要去越中。不管天寒地冻,不管风雪交加,李白就这样启程南下,踏上了千里征途。一路行来,烂漫的李白却是常常触景伤情。
他过睢阳,过扬州,到金陵,经丹阳,到了吴郡,到了越中,到了会稽,留下了许多诗和许多感慨。
(事见大话李白(六):尘缘难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陆天宝七载(748年)春,李白从越中返回金陵。从友人王十二处,李白听到了一连串惊人的消息。故人崔成甫,被贬洞庭湖畔的湘阴;王昌龄被贬夜郎西的龙标县尉;而李邕竟被中书令李林甫构陷,含冤杖死!
李白离开长安后的几年中,朝堂上屡兴大狱,被株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接着,便是王忠嗣的冤案,他终因上言谏阻攻取吐蕃石堡城一事,以“阻挠军功”得罪。早就妒忌王忠嗣这位圣人心腹的李林甫,便以此为契机,落井下石,唆使人诬告王忠嗣有奉立太子为帝之意。下狱的王忠嗣几乎被处以极刑。后改贬为汉阳太守,不久忧愤而死。可以说,这时候的李唐王朝已经被李林甫搞得朝野一片白色恐怖。凡他们所嫉恨的人,皆诬陷下狱,罗织成罪,滥刑逼供。罗希奭和吉温更是被人称为“罗钳吉网”。
天宝八载,玄宗用哥舒翰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代王忠嗣,命其率领大军攻取石堡。石堡是攻下来了,但果然如王忠嗣所言,几万将士为此牺牲了性命。消息传来,举国震动,但大家都敢怒不敢言。李白于是写了不少诗,有述说战争不详,是非不明、邪正不分的,这一年冬天,这些“扎心”的诗歌很快在江东流传。
天宝九载,李白正式续娶了武后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为妻。
天宝十载(751年)秋,李白去南阳拜访元丹丘后,已经准备在附近的石门山营造新屋隐居下来。
可是不久李白收到了一封故人的信,担任幽州节度使判官的何昌浩邀请李白前往幽州。李白不免心动,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思,再次被勾动起来。可是听说是去安禄山管辖的幽州,新婚妻子宗氏却对此表达了强烈反对,她认为现在从政无异于暴虎冯河,幽州更是龙潭虎穴,她预言骄横的安禄山日后必然为乱。她再三表示,原意和李白就这样平淡生活,不希望将来‘悔教夫婿觅封侯’。
但满脑子是“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的李白,没有抵挡住诱惑,洒下数行热泪后,毅然辞别了妻子,奔赴幽州。
幽州,易县,黄金台遗址
幽州节度使幕府中,热火朝天,战马来来去去,旌旗漫卷,号角呜呜。营帐布满草原,兵器似乎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将士们在日夜操练、演习。李白见此场景,热血沸腾,就在他觉得自己来对了的时候,故人礼部员外郎崔国辅之子崔度来访,却带来了一个惊天消息!
在听崔度讲完在此地三年来所见所闻后,李白只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圣人眼中大腹便便,憨态可掬的安禄山,以轻启边衅,假报军功起家,使用阴谋诡计假意将奚和契丹的酋长请来欢聚,然后把他们灌醉,再缚送朝廷,充作战俘,就这样安禄山渐渐‘战功赫赫’起来。而此时此刻,安禄山身兼幽州、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已掌握了全国兵力之半,并且还借口边事紧急,不断招兵买马。李白所见到的到处安营扎寨,日夜操练,并不是繁忙备战,而是包藏了极大的祸心...
崔度更是说,裁缝铺里赶制各色袍带,是准备封赠大批官员!
震惊的李白马上就说要上报朝廷,崔度赶紧拦住他说道"安禄山正在受宠之时,从前张九龄说他有反心,圣人都置之不理,何况此时此刻,何况是我等上奏?"
不久李白以宗氏病重为名,辞别了何昌浩,快马加鞭离开了幽州。
回到家中的李白,看见妻子虽然满面愁容,但身体似无大恙,这才定下心来。稍事休息,宗氏便劝李白抓紧时间进山隐居修道。李白却说还有一件大事未了,他要马上赶往长安,向朝廷陈献计策,以消除这场大乱。
宗氏一听,心想我这夫君还真是一根筋啊,这个时候去长安,告安禄山谋反,圣人会信吗?
天宝十二载(753年)早春,李白来到长安,想向朝廷陈述献策,并提醒安禄山谋反之事。
一番忙碌后,无疾而终:他没有递上策论,却看到了“诬告”安禄山的人被下狱。
柒感叹朝廷渐变昏暗,又求仕不得的李白,忧国忧民,愁肠百结。他渴望找到一个世外桃源。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李白水陆兼程,随着秋风和黄叶,来到宣城。乡人的热情,优美的风光,总算使得李白的烦闷缓解了不少。
不久暴风雨终于降临了,滔天巨浪终于起来了!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烟尘千里,河北诸郡,望风瓦解。
叛乱的消息传来时,五十五岁的李白正在金陵作客。虽然早已所觉,但叛乱真正到来时,李白发现他竟然毫无准备。宗氏夫人还在睢阳,爱子伯禽还在东鲁瑕丘。
幸好李白的门人武谔(据李白诗《赠武十七谔》)来访,自告奋勇替他去接伯禽,李白便去河南接妻子宗氏。
睢阳郊外,李白和妻子宗氏随着逃难的人群向南奔逃。宗氏蓬头垢面,李白也是衣衫褴褛,偶尔回头望去,北方的天空已经是浓烟弥漫。大路上一对官兵模样的人马涌来,呼喊着东都沦陷的消息......
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被破,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很快也沦陷。消息传来,李白日夜痛哭。听闻叛军即将南下,李白夫妇只好躲进庐山。
天宝十五载七月,玄宗在奔蜀途中,采纳了宰相房琯的建议,实行诸王分镇,诏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虽然李白的老友高适表达了反对,进行了劝谏,他认为这是重复以前的“封建”,一旦诸王走出深宫,天下便有分裂的危险。这番见解事后被证明非常正确,可惜唐玄宗没有听从。
远在庐山的李白,不会想到,这一道诏书,决定了他人生最后的命运。
兵荒马乱,唐玄宗的这道诏书还没有到达,太子李亨已经在甘肃临武即位,成为了唐肃宗。这年九月,永王李璘出镇江夏,招募将士,筹集物资,准备出师东巡,隐隐有异志。
这一年的岁末,永王的谋士,李白的故人韦子春上山拜访,邀请他出山。李白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以为总算有机会建功立业了,还像模像样的分析起出师计划来。眼见李白头脑发热,冷静的宗氏夫人苦劝不得,只好让李白过了年再走。
过了正月,李白坐上永王派人送来的肩舆,踌躇满志得下山了。李白见浔阳的大江之上,永王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又听得军鼓咚咚,画角呜呜,不由得心潮澎湃。在东进途中,浮想联翩,诗兴大发的李白更是接连写下《永王东巡歌》十首。
就在李白大做好梦之际,他已经堕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李亨和李璘兄弟之间争权夺利的漩涡。唐肃宗李亨以不从诏令为名,对永王李璘下了讨伐令。
内战在金陵附近展开,永王一败涂地。可怜的李白倒是从刀枪火海和死人堆里逃了出来,但在回庐山的途中被抓,罪名是“附逆作乱”。
(事见大话李白(七):日暮穷途,鲲鹏仙去,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
捌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圣旨传来,李白被流放夜郎!
乾元元年(758)春,五十八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踏上了流放夜郎之路。
要么说李白的人品还是不错的:押解的公差中有一个就是在浔阳狱中成为了李白的粉丝,自愿送他前往夜郎,路上更是将他的脚镣手铐都给松开。流放途中,不时有名流士绅和当地官员接待,江夏、汉阳、江陵,李白一路上受到了招待。
第二年初春,李白才来到了夔州州治奉节--古白帝城,再往前就要南下黔中道,去往古夜郎了。
就在李白感慨万千,肝肠欲断,准备离开奉节南下之时,突然喜从天降!朝廷因旱灾发布大赦,李白也因此得脱牢笼,他高兴地几欲发狂。在一个朝霞绚烂、彩云漫天的清晨,他终于踏上东去的小舟,顺流而下,心情异常的舒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京收复后,朝廷以为天下大定,似乎已经是一片中兴,甚至已经是太平盛世,朝野上下都沉浸在这幻象里。
当李白回到江夏时,正是杨花满天的季节,他也一样欣喜若狂,好像自己马上就要再次被起用了。已近暮年的李白,只当过三年翰林待诏的李白,似乎已经忘记了那昏庸、黑暗的朝堂,忘记了当初自己是如何不适应,忘记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言,迫切地希望再入仕途。
李白心中从始至终跳动着“安社稷、济苍生”的雄心,年纪越大,这种雄心似乎变成了责任感,怕自己再没有机会,空来人世走一遭,于是更加的迫不及待起来。
在江夏,他似乎又回到了青年时期到处干谒的状态。著名的“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就写于此时,诗名《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是叙述自己的经历,以期举荐的。
只是,春去秋来,暮年时再“求职”的李白,更是一无所获,仅仅是偶尔陪吃陪喝,帮人家写诗做赋已。李白似乎终于明白,他这把老骨头,还曾经是戴罪之身,想要报国,恐怕是再也无门了。
于是,李白只好回家。顶着满头银丝,带着一身伤痛,回到他妻子寄居的豫章时,看到爱妻的那一刻,他的无限辛酸,终于化成数行热泪,喷涌而出......
玖上元元年(760)秋,宗氏夫人当了自己的首饰后,总算给李白过了一个生日。过了年,夫妇二人各寻去处。李白送宗氏还是去了庐山,寻和她相投的道士李腾空去了。李白送完人后,便去了金陵。
李白还是从事他的老本行--陪吃陪喝,写诗做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年又过去了。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先后去世。宫中,朝堂,一片混乱,最后宦官李辅国扶太子李豫登了基,是为代宗。
这年秋天,贼势复炽,睢阳再陷。年逾花甲的李白,听闻消息,不禁热血沸腾,竟然要从军请缨杀敌。他从朋友处借来一匹老马,拿出旧日的宝剑,意气风发的就从金陵出发了,幻想着自己像投靠周亚夫的大侠剧孟一样...
可惜,走到半途,就连人带马都病倒了。(据《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勉强着挣扎回到金陵的李白,不能不感叹自己真的老了,他思考着何去何从。这时,李白想起了在附近当涂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当涂李白墓园
这位气度轩朗,待友以仁的长者,热情接待了李白,使李白在穷途末路的晚年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和归宿之地。
不幸的是,长年累月的漂泊加上纵酒无度,李白病倒了。李阳冰不惜重金延请名医,但李白似乎病已深沉,一时之间难以见效。按后来唐人皮日休等的说法,李白这是腐胁疾,是因过度饮酒而引起的脓胸穿孔症。(《七爱诗·李翰林》:“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仗义的李阳冰决定将宗氏和伯禽接来当涂,并在城外青山下给李白置了一处居所。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因为自己任职期满,不得已向李白辞行。
病中的李白,对李阳冰感激不已。李阳冰临行之前,李白似乎自感时日无多,没有说过多的客套话,紧紧抓住李阳冰的手,并将自己的诗文稿件全部托付给了他,又和他简单叙说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事见大话李白(七):日暮穷途,鲲鹏仙去,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
李阳冰似乎也明白李白的苦心,答应会为李白编辑诗卷,并熬了许多日,对李白的身世做了简单概括,写成了《草堂集序》。总算为后世研究李白留下了一些资料。
宝应二年(763年)春传来安史之乱完全平定的消息后,病魔竟然从李白身上渐渐离去。暮春时节,李白再次出游宣城,却发现物是人非。
回到当涂的李白,恰逢李阳冰的门人故吏来访,他们得知李白生活困顿,便凑了些钱米送来。他们还告诉李白,替伯禽在某个盐场谋了个糊口的差事。李白感激不已,这样一来,总算是暂免免冻馁之虞。
但这一切似乎,更像是给予李白临终前的安慰。或者说,让李白终于可以放心离去。
一天夜里,当涂境内的长江上,皓月当空,江面如镜,只有一叶小舟,在流光里荡漾,传出阵阵歌声: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如果附近有人听到,就会被这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悲愤,时而幽咽的歌声吸引......
这就是李白的《临终歌》,他的临终绝笔。
关于李白究竟死于何年何月何日?已经难以确认。只知道,当广德二年(764年)正月,朝廷下诏命天下诸州推举贤才。李白被推举为左拾遗,当诏命到来时,李白已经不在人世。
李白的身世成谜,他的死因也众说纷纭。有说投奔李阳冰后不久就病逝;有说是喝酒引发胸腔穿孔而死(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他“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旧唐书》);还有一种最为浪漫:他喝醉酒后,看见江中的月亮,以为自己已经升仙,“乘酒捉月,沉水中。” (《唐才子传》),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我们更愿意相信,辛酸一生的李白,是上界的仙人,他来人世走一遭,只是来渡劫的。那一天,是月亮姐姐看他耍够了,就接他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