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唐诗宋词”,似乎很少提及“宋诗”,可是在宋代,诗和词其实同样发达的,宋诗不管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其实也都不错的。
今天要说的这位,就被称为宋诗“开山祖师”。
这位祖师爷很有意思,他甚至把打喷嚏、闹肚子、上厕所、抓虱子这样的事情也写入诗中。
他幼时家贫,但酷爱读书,少即能诗,但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直到50岁才因为被举荐勉强获得同进士出身。悲催的是,终于混上京官的他,没过几年因为身染疫病,不幸去世,享年只有五十九岁。
虽然仕途不得意,但在诗坛,他却是鼎鼎大名的存在--不仅受权贵追捧,武夫、野老甚至儿童也都是他的粉丝。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司马光这些人都曾经向他请教,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受过他的影响。
梅尧臣,字俞,世称宛陵先生
他便是世称宛陵先生的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
壹宋真宗咸平五年四月,公元1002年,梅尧臣出生于宣城。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们家也是士人家族,欧阳修说“其家世颇能诗”,有一个堂叔父叫梅询,颇为有名,为宋真宗所赏识,做过给事中,但具体到梅尧臣家,则大概有些清贫。
身在农家的梅尧臣从小就很喜欢读书,年少时就已经有些才名,只是他的科举之路有点惨。据说他十六七岁时参加过一次乡试,竟然没有通过,因为家庭原因可能也无力继续攻读。
大概二十岁左右他离家,开始到洛阳投靠叔父梅询,可能还跟随叔父到处宦游过一些年。随着多次科举不第,后来他靠着叔父的恩荫,得任太庙斋郎,大概是干些杂务,有一份微薄的俸禄。再后来,又历任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
大概是这样的经历,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使得他可以写出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
在任河南主簿的时候,梅尧臣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位贵人--西京(洛阳)留守钱惟演。
钱惟演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后人,曾担任过工部尚书,甚至拜过枢密使,这个人是宋初“西昆体”的骨干诗人,很喜欢招徕文士,提携后进。据说钱惟演十分厚待文人,有一次他手下的谢绛、欧阳修一起到嵩山游玩,登山后遇雪难以返回,俩人只好在山上观赏雪景。这时,忽然看见有人骑马冒雪渡过伊水而来,一问之下,竟然是是钱惟演派来的厨子和歌妓,还传来口讯说,你登山辛苦,山上雪景不错,不必着急回去,府里的事情简单,不用太担心。这件事让欧阳修等人感动不已,欧阳修对钱惟演的知遇之恩毕生都没有忘记。
钱惟演像
在这样的背景下,梅尧臣得到钱惟演的提携,可以说助益良多,而他也因此得以结识日后对他帮助不小的欧阳修,并成为好友。
后来,梅尧臣担任过建德、襄城两县县令,监湖州税这样的官职。还担任过签书忠武军、镇安军节度判官及监永丰仓等地方官。
贰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因曾任宰相的宋庠(xiáng)以及欧阳修等人的屡次推荐,梅尧臣被宋仁宗召试于学士院,获赐同进士出身。50岁的他终于算是有了功名,得以太常博士任献祭之官。这年,他开始和欧阳修、苏洵参与等人一起编纂宋代礼典《太常因革礼》。不久又监永济仓。
可是,他没有想到,人生只剩下了短短的十年。在这最后的十年,他到底还是升了点官。
嘉佑元年,1056年,因多人推荐,梅尧臣得任国子监直讲。
嘉佑二年,1057年,任屯田员外郎。
嘉佑四年,1059年,任都官员外郎。这是他担任过最高的官职,因此后世又称他为“梅直讲”、“梅都官”。
从1057年开始,他和欧阳修一起参与《(新)唐书》的编修,直到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嘉佑二年这一年的科举,欧阳修任主考官,梅尧臣任副考官,他们选出的进士,后来被称为“千古科举第一榜”(龙虎榜)。这个榜单里的名字,在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苏轼、苏辙、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张载、吕惠卿、章惇、王韶.
10人中,有三位名列唐宋八大家;还有三位先后担任宰相;再有三位则是理学创始人,最后一位王韶后来弃笔从戎,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
梅尧臣像
在这十年中,梅尧臣的名声大概已经是天下皆知。我们从纷纷前来向他请教的人就可以知道,这些人是:苏轼、苏辙、曾巩、王安国、司马光、郭祥、萧渊......
而和他诗文唱和的名单,大概可以列的更长: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僧裴煜、江休复、蔡襄、刘敞、王存、刘攽、韩维、吴中复、杜衍、李复圭、刁约、韩绛......
交友满天下,名声鼎盛的梅尧臣,在京城,却有一个怪毛病:足迹“不登权门”。怪到什么地步呢?就算是他的至交好友欧阳修家,他都不愿意前去。
欧阳修有一次忍不住就询问原因,梅尧臣回答说:“固非傲不往,心实厌扰扰。” 说自己性本喜静,不是因为傲慢,而是想避开人来人往的嘈杂。不知道是否也和他仕途不顺,想要“奋见于事业”,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有关。
一次,梅尧臣和欧阳修、刘敞等人聚会,刘敞不经意间开玩笑说:“梅尧臣的官大概只能做到这个位置了。”大家听了大惊失色,忙问原因。刘敞就解释说:“以前有郑都官(唐诗人郑谷,官至都官郎中后就归隐),如今有梅都官。” 梅尧臣虽知是玩笑话,却为此闷闷不乐。
嘉祐五年(1060年),京城汴梁爆发疫病。梅尧臣不幸感染,八天后就病逝了,享年只有五十九岁。
叁说过了梅尧臣的大致生平,我们言归正传来说说梅尧臣的诗。梅尧臣的诗名,在当时已经很盛,宫中甚至都有人出高价买诗,甚至在偏远地区,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
偏远地区所卖的衣服上,都写有梅尧臣的诗,这绝对妥妥的顶级流量明星啊。
回看梅尧臣的一生,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诗名盖世的大才子,一生却如此坎坷。欧阳修曾评论梅尧臣说:“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所谓诗人,大抵显达的少,穷困的多,大概是因为穷困,才能把诗写的好吧。而对于这个评论,欧阳修说梅尧臣听后深以为然。
大概也正因为他有着这样满腔的悲苦,渴望间杂痛苦的心情,才能写出许多激动人心的诗篇吧。
梅尧臣早年,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经历过底层的兜兜转转后,他开始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也逐渐变化。他主张强调和继承《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
对于写诗,梅尧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 也就是说在艺术上要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并提倡平淡质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梅尧臣大半生都在地方游历,担任基层官吏,因而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
有关怀农民的,有关心国事的,还有不少山水风景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梅尧臣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常常自叹不如。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陆游一生作诗将近1万首,他自己说就是受梅尧臣影响,自称“学宛陵先生体”,他对梅尧臣的评价很高,说他“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是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人。
《宋史》也说:“ 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肆梅尧臣的诗,有时候会发现特别接地气。如下面这首
《田家四时》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
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用词质朴,读起来似乎也很平淡,但就好像“一条大河波浪阔”一样,非常的符合现实,恍然之间也许你就觉得是在写你家乡的风景。
也有反映现实,民间疾苦的,比如:
《汝坟贫女》 宋 梅尧臣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首诗写于康定元年(1040年),梅尧臣任襄城县令时。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兵丁,襄城所在的汝河流域,又遇到夏雨成灾,河水暴涨。诗经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诗人就以之为题。
改诗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司马光在《论义勇六割子》写到:“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
三丁之内选一丁,再加上天灾,以至于骨肉流离,田园荡尽。诗人作为小小县令,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通过诗篇,聊以遣怀,表达自己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这首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这种绝望的呼喊,闻之令人落泪,生动、形象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和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虽然宽待文人,但是讥讽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著名的例子。梅尧臣在诗中如此激烈的抨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是十分难得和令人敬佩的。
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全诗共二十四句,每四句写一件事,层层推进,依次描述被逼租、遭水蝗灾、被征弓兵、遭鞭挞、卖牛买箭、米缸空空等,饱含血泪,令人惨不忍睹。可以说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诗篇,平分秋色,都焕发着现实主义的伟大光芒。
描写家国之事和战争的:
故原战
落日探兵至,黄尘钞骑多。
邀勋轻赴敌,转战背长河。
大将中流矢,残兵空负戈。
散亡归不得,掩抑泣山阿。
抒发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的:
猛虎行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鋩。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麋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通过依次描写猛虎出穴的威风凛凛,猛虎吃人的凶残,然后点明猛虎不捉犬豕(猪),只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最后以猛虎的口吻自辩解,从而将权贵奸臣的凶狠霸道揭露无遗。
这首诗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范仲淹因抨击时政、主张改革,诉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而被贬黜。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尹洙、余靖等“四贤”也相继被迫害贬官,吕夷简在朝中于是专权而更有威势。梅尧臣便作此诗,以吃人的猛虎讽刺吕夷简等人。
(事见范仲淹(上):少年贫苦,中年愤青,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出于对好友的关心,后来梅尧臣还写《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
这一年,梅尧臣在建德(今安徽池州东至)县令任上,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如此讽刺,可以说依旧勇气非凡,铁骨铮铮。梅尧臣诗名满天下,却始终仕途不如意,大概和这一次次的讽刺不无关系。
伍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是宋诗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而梅尧臣大概是这方面的先驱。
如《寒草》:
寒草才变枯,陈根已含绿。始知天地仁,谁道风霜酷。
比如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首诗作于康定元年(1040年),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景图。山路崎呕,山野荒寂,对于那些耽于安逸,留恋繁华的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乐于其中,心情愉悦。
这首诗大概就是典型的“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以及“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任何惊扰,可见山野之幽静,而行者看了“熊升树”、“鹿饮溪”,其心情愉悦可见于言外。
句末“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也历来为人称道,相比于“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隔水问樵夫”,梅尧臣这里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更妙的是,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鸣,便是作答。
后来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评价说,“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举出了四个例子:
如《东溪》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山行》云:‘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春阴》云:‘鸠鸣桑叶吐,村暗杏花残。’
《杜鹃》云:‘月树啼方急,山房人未眠。’
说“似此等句,须细味之,方见其用意也”,这样的诗句,的确是需要细细品味,才见其意的。
梅尧臣的诗,题材广泛,艺术功力也比较全面,除了以上这些,他的诗作中还有类似雄浑、绮丽、险怪的一面,如这首《梦登河汉》: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用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作者梦登河汉的情景,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这首诗作于1045年(庆历五年)六月,这个时间节点,当然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是庆历新政刚刚宣告失败的时候。以范仲淹为首推行的新政,由于触及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不得不草草了结,一大批立志改革的人遭到罢斥,宋朝的统治于是面临着更加深刻的危机。
所以,这又又又是一首讽喻诗,不便明言的作者,便借鉴屈原、李白、李贺等人的浪漫主义写法,反映现实。
梅尧臣曾说:“直辞鬼神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这首内容丰满、想象奇特的诗,很类似韩愈一气贯注又跌宕生姿的写法,也很类似韩愈铁骨铮铮的战斗精神。
陆梅尧臣也写过词,比如这首《苏幕遮》就写得相当不错:
《苏幕遮.草》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根据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词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一次聚会时,有人说林逋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写得实在太牛掰了。作为林逋好友的梅尧臣说:”这我兄弟写的,我也来一首吧“,于是思索一番后,就填下了这阕词。
欧阳修一看,欧呦,不错哦。
作为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这首词,没有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各方面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最后再说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吧。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也是一首讽喻诗,言语简单质朴,似乎小学课本里就收录了,而且只说事实,只写对照,不加任何评论,却发人深省。
柒说起梅尧臣的名字,大部分肯定是陌生的,作为当时诗名满天下的大才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宋代,文人以入馆阁,点翰林,当学士为荣,而一个大才子,竟然没有能进馆入阁,难免被人讥笑和惋惜。好友欧阳修就曾说: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
梅尧臣不仅编撰《新唐书》,还曾为《孙子兵法》作注,应该说是才能非常全面的。
梅尧臣去世时,相传京师轰动,从宰相到平民,纷纷前来相送,以至道路为之堵塞。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人生,有时也许就是这样吧。